從嬉皮士到無賴青年和摩德族

2019-06-02   Chicology

本文首發於Chicology公眾號,歡迎關注我們。點擊文末「了解更多」真的可以了解更多哦。

當我們討論到最高層次的藝術時,性別角色根本毫不相干。

——Patti Smith

Patti Smith,美國搖滾女歌手,她的裝扮混淆了男女性別

作為研究亞文化的重要著作,Dick Hebdige在《亞文化——風格的意義》里,從種族從階級,討論亞文化的表現形式,討論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在書的第一部分中,他將研究朋克作為出發點。作為英國青年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朋克是怎麼樣一步一步出現的。這個過程中,涉及到雷鬼音樂和拉斯特法里教義、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無賴青年和摩德族。

手裡打著非洲鼓,梳著雷鬼頭的少女

可以說,如果沒有雷鬼音樂、嬉皮士、無賴青年和摩德族,可能在1976年炎熱的倫敦,朋克就不會出現在音樂刊物中,就不會轟動一時,成為影響深遠的一種亞文化。也因為前面這些亞文化的累積,才賦予了朋克複雜的表現形式和社會意義。所以了解朋克之前的這一切,就變得非常重要。從雅皮士到無賴青年和摩德族——整個英國從上世紀從50年代到70年代最重要的亞文化現象。

倫敦街頭的無賴青年

Angela McRobbie在著作《女性主義與青年文化》中,對Dick Hebdige 在書中並未涉及的性別研究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她提出關於女性在亞文化中的疑問,女孩們到底有沒有出現在這些文化現象中?如果出現了,她們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男性和女性,在街頭亞文化中又有什麼區別。而女性在這個期間是不是有自己的亞文化?

很多時候,女性在亞文化當中都被描述成為一個旁觀者。

Dick Hebdige認為作為源頭的牙買加對抗文化(雷鬼音樂和拉蒂特法里教)中,充滿了男子氣概,英國青年從中截獲了合適的偶像。所以看似一切都是關於和圍繞男性的,那女孩兒在哪兒?對於時尚來說,女孩兒的時尚在某些時候比男性時尚更加能夠反應社會樣貌,即使這樣的社會樣貌往往是男性主義的。即使身為女性的Pitt Smith說這與性別無關,女孩在其中依然有自己的特性,起碼在時尚風格方面。

摩德族

Hipsters

| 嬉皮士 |

時裝設計 Ossie Clark

「嬉皮士是一種典型的中下階層中的花花公子,打扮得像個浪子,做出一副冷酷而理想的姿態——這讓他和那些在其周圍貧民區的那些粗俗的、衝動的傢伙區別開來。」最初,能讓所有嬉皮士們歡聚一堂的是音樂,他們一起參加音樂節,比如著名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在音樂節上,他們分享一種「純粹抽象的」、「化簡為繁」的爵士樂。這種爵士樂的發展,跟雷鬼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各種各樣的嬉皮士

所以嬉皮士的風格,自然也繼承了拉斯特法里的風格:雷鬼頭、卡其迷彩服、大麻與象徵非洲家園的綠黃紅色組合。

嬉皮士的Zoot Suit和質地輕盈的印花長袍,都具體表現了那些街頭巷尾的黑人們的傳統包袱。這個時候女孩的時裝,被認定為充滿了波西米亞生活典範的。她們也留著雷鬼頭,穿看起來跟她們自己膚色並不相稱的衣服。時裝設計師Ossie Clark,活躍在60年代的倫敦,他用一把剪刀給了當時的倫敦女孩,最美麗的波西米亞夢想。

Ossie Clark的作品

Teddy Boys

| 無賴青年 |

時裝設計 Maria Grazia Chiuri for Christine Dior 2019秋冬系列

與漂洋過海從美國到達英國的嬉皮士亞文化不一樣,無賴青年是英國本土發展起來的亞文化,雖然其中一部分的精神內核依然來自美國黑人。與爵士樂迥然不同的搖滾樂,成為無賴青年風格的核心。這樣的搖滾樂在每一個英國咖啡館裡,通過自動點唱機播放。「搖滾樂指向美國,指向一個有著西部片、匪徒、奢侈品、誘惑力與汽車的神奇大陸。」以此作為精神根源,無賴青年們崇拜黑人的節奏布魯斯,又因為被工人階級排除在外,他們選擇將造作的愛德華風格和黑人風格相結合,成為獨樹一幟的無賴青年風格。

無賴女青年們,她們完全模仿了無賴青年的樣子。

他們帶有挑釁以為地將新奇的男裝元素結合起來:鹿皮鞋、天鵝絨或者厚斜紋布衣領、鞋帶式領帶。

在一些照片中,我們能夠看到為數不多的Teddy Girl,無賴女孩兒。而她們的時裝,幾乎徹頭徹尾照搬了男孩們的風格。2019年秋冬系列,設計師Maria Grazia Chiuri說,她的靈感就來源於這些活躍在上個世紀50年代,來自中下層階級的無賴少女和無賴青年。

Maria Grazia Chiuri for Christine Dior 2019秋冬系列

Mods

| 摩德族 |

時裝設計 Mary Quant

1960年代初,英國工人階級社區的內部已經建立起數量可觀的黑人移民社區,在這些西印度群島社區周邊的工人階級青年文化中,摩德族第一個對黑人的出現予以正面響應、並試圖模仿它的風格。1946年,一個摩德族成員說,「此時此刻,我們崇拜黑人英雄」。摩德族是一群「典型的下層階級花花公子」,他們的穿衣風格就像是紐約不入流的律師。跟大膽、離經叛道的無賴青年不一樣,摩德族外表精緻有加,他們在外表上很好地掩飾了自己,所有的細節都只有「內行」看得懂。他們沉醉於「光天化日下的地下世界」,這也是在有所謂的正常世界概念之下的存在。

摩德族男男女女

摩德族跟無賴青年不一樣,他們大多數有穩定的工作,他們花更多的心思在打扮自己。他們喜歡踏板車,其中Vaspa依然成為入行的關鍵。

摩德族會很用心裝飾自己的Vaspa,賦予這個義大利著名品牌「摩德的意義」。大多數男性,不喜歡無賴青年們賴以生存的髮膠,他們剪著一頭均勻整潔的「法式平頭」,摩德男甚至有一點中性氣質。女孩在摩德族的時代,大多出現在摩托車后座上,作為「女朋友」的身份。但她們也因為60年代崛起的倫敦設計師,也因為巴黎未來主義的影響,開始大膽改變自己的穿著。其中,設計師Mary Quant擔下了這個重任。

Mary Quant作品

text :盧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我們:cryw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