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扶貧八載「銜泥燕」 造福一方滿園春

2020-04-14     瞰亳州

  8年間,女兒從小學六年級成長為大二的學生,她幾乎錯過了女兒的整個青春期;8年間,相依為命的母親、相濡以沫的丈夫先後離世,她強忍悲痛,不忘初心,堅守脫貧攻堅;8年間,無數個日夜的辛勞和付出,昔日貧窮落後的「困難村」終成小康路上的新家園。

  從2012年3月被選為安徽省第五批選派扶貧幹部,到如今主動留任第七批;從利辛縣劉家集鄉陸小營村第一書記,到汝集鎮朱集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從36歲到44歲,劉雙燕用人生最寶貴的8年參與了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腳踏實地、抓鐵留痕,把所到貧困村的致富夢一點一點地變成現實。


劉雙燕(左一)走訪村敬老院老人

  「這是給家人最好的交代」

  最近每次看見劉雙燕,朱集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周學禮總覺得心裡不是滋味,明明想和她說說這越來越好的生活,可說著說著就會忍不住眼淚打轉。

  「這些年,雙燕經常過來看我們,拉家常,幫著找致富門路,就像親閨女一樣。我聽說她愛人傷(去世——編者注)了,母親也傷了,家裡壓力恁大,工作還能抗住,乾得恁好,真不簡單!」 8月20日上午,心情複雜的周學禮含淚對記者說,「雙燕工作踏實、認真,廣場原來是垃圾場,現在多漂亮,村裡的水泥路實現了戶戶通,路燈也快裝上了,俺們這生活馬上就小康了。俺打心裡感謝她。」

  「當時愛人都和我說好了。等孩子考上大學,他就辭掉工作,回利辛來,隨便找個工作,找不到呢,就和我一起去農村,給我做飯、開車,只要能在一起就行。」劉雙燕悲傷地回憶說,「我當時還和他開玩笑說,我去扶貧還帶男小蜜,人家會笑話死我。」

  不幸發生在2018年8月,劉雙燕主動申請轉任安徽省第七批選派幫扶幹部的5個月後,還沒來得及看到女兒上大學,長期操勞的愛人就突發急性心梗驟然離世。這成了劉雙燕心中最深的傷痛。

  「沒想到他會走得那麼快。但生活還要繼續,我還有女兒,還有愛我的家人和等待一起奔小康的鄉親們。他們給了我溫暖和前行的動力。」經過短暫的休息調整,劉雙燕重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她說,「村子也是我的家,如期帶領全村群眾穩定脫貧走上致富路,這是給家人最好的交代。」

  劉雙燕的母親罹患癌症離世,那是2012年8月,她剛到陸小營村不久。料理完後事,劉雙燕在日記上寫道:「母親生前我沒能好好陪她,如今已入土為安,我一定記著她的話,拿出所有動力,認真做好工作,過好每一天。」

  出身農村家庭的母親對農民有很深的情感。「剛選派時,我媽就跟我講,你到了一個地方,最起碼給老百姓做點事,要不然,你下去幹啥?」劉雙燕回憶道,「我媽說,為官一任,不為百姓做點實事,等到走時,讓人指著脊梁骨罵,說你是來混日子的,多丟人。」

  劉雙燕下派的陸小營村,曾有一些因貧賣血造成的愛滋病家庭。駐村3年,劉雙燕一直用行動來回應媽媽的叮囑。她把村民特別是患愛滋病群眾當作朋友,真誠平等地與他們交往,進家門、拉家常、問冷暖,盡力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一次次的走訪交流中,「我發現造成村民貧困的主因是該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產業始終發展不起來,所種作物沒有出路。」劉雙燕說,經過多次努力,在縣扶貧辦的支持下,2013年終於協調爭取到50萬元,幫助該村修通了村民期盼已久的水泥路,讓全村人行路難成為歷史。「路修好了,糧食蔬菜都能運到外頭了,村民們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來,生活信心越來越足。」

  「他們都念著劉書記的好」

  2019年8月18日,對劉雙燕來說是個悲喜交加的日子。

  這一天,距丈夫離世,已整整一周年;這一天,朱集村盼了多年的路燈工程開始施工。

  「利辛縣稅務局當時定向撥了20萬元,加上三家企業捐款17萬元,可以實現8個自然村路燈全覆蓋。」劉雙燕介紹,近年來,在上級部門和幫扶單位的幫助下,朱集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化」中的綠化、凈化、美化逐步變為現實。除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外,全村道路全部硬化,實現戶戶通;電網、自來水管網改造,電信網絡覆蓋,新村硬體基礎設施基本完成,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此外,農村「三大革命」提升了村裡生態環境,村民文化廣場投用,富足了村民精神生活。

  這些都是劉雙燕剛到朱集村時,村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最初的朱集村基礎設施差,經濟結構單一,產業發展滯後,村民收入沒有保障,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剛到村走訪時,一位老大爺很認真地對劉雙燕說:「像你這樣來農村鍍金的女幹部不要說大話,俺們村的路你能修起來嗎?你能讓俺們吃上自來水嗎?」那一刻,劉雙燕感到肩上幫扶任務的沉重。

  「我唯一的選擇就是變壓力為動力,和鄉親們一起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2015年開始,劉雙燕帶領全村開始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協調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為村子接通了自來水、修建了公路、改造了電網、建成了扶貧基地……

  「雙燕書記還真是來做實事的,我們服了!」如今再說起劉雙燕,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

  「劉書記來了以後,吃住在村,原先村室沒有居住條件,她就住在敬老院裡。工作中和村『兩委』班子關係融洽,在脫貧攻堅中做了大量工作,給村裡帶來很大的效益。」朱集村敬老院院長、原村書記朱一坤說,住在敬老院期間,劉雙燕把單位給她改善住宿條件的三萬多元省了下來,給敬老院裝了7盞太陽能路燈,「這是村裡最早的路燈,老人們夜裡聊天、走動再也不用摸黑,他們都念著劉書記的好。」

  「扶貧絕不能半途而廢」

  眼看要「處暑」了,59歲的周成良夫婦趁著天氣晴好,在朱集廣場邊上曬小麥,他們家今年種了七畝小麥,留了七八百斤自己吃。「這廣場修得好,環境好,地還平整,白天沒人的時候我們就在邊上曬麥,傍晚都要收起來。廣場晚上都是唱歌跳舞的,還有賣東西的攤子,熱鬧得很。」

  朱集廣場成為村民精神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這也是劉雙燕的「傑作」之一。

  2018年3月,劉雙燕第六批選派扶貧工作屆滿,原本可以回到利辛縣稅務局上班,和家人團聚。但路燈建設不在扶貧項目之內,朱集村的亮化工程還沒來得及做,相關資金也沒到位。「我離開了,這項工作可能被推遲。想到村民要摸黑生活,很不便,我心裡過意不去。」

  9月中旬,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83盞太陽能路燈終於全部安裝到位。「燈亮了,心就暖了,我也踏實了。」劉雙燕高興地說,「路燈安裝好,村裡『四化』才算完成,距離我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我的目標是打造『魅力朱集,美麗家園』,讓村民都有像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質量。」劉雙燕介紹說,經過三年的精心打理,朱集村的產業從小、散、差,逐步發展到初具規模,村集體年收入也由零變成現在的60多萬元。在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朱集村在2016年順利脫貧出列,大部分貧困家庭有了穩定收入。截至2018年底,朱集村共脫貧326戶739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3%下降到現在的1%,被評為省級美麗中心村。

  從利辛縣稅務局下派到農村,迄今已有八年。這期間經受了母親和愛人的離世,兩次屆滿的劉雙燕都本可以回到家人的身邊,但看著那些生活困難的群眾需要幫助,她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任。「我既然參與了駐村扶貧工作,就要把它做完、做好,絕不能半途而廢。等到我老了,回想往事,我會為我的堅持而驕傲。」

  快評

  你離鄉親多近鄉親跟你多親

  作為連任三屆的駐村第一書記,劉雙燕用人生最寶貴的8年參與了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腳踏實地、抓鐵留痕,讓昔日貧窮落後的「困難村」終成生機勃勃的新家園。

  8年間,她痛失兩位至親、遺憾錯過孩子的青春期,但她心懷夢想、步履堅定,她堅持把改變農民生活環境、讓農村變得更美好,作為「對家人最好的交代」,並最終在這一堅持中得到了「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心中有信念,腳下有力量。」作為駐村扶貧幹部,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你離鄉親有多近,鄉親就跟你有多親。這是初心的堅守,也是使命的擔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zUIenEBfwtFQPkdp8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