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跟你說「你吃屎吧」,他/她也許不是在罵你,而是針對你的腹瀉問題提出了非常實用的建議,或者是給你傳授了可能治標更治本的減肥絕招。
為什麼有的人怎麼吃都吃不胖,有的人節食、運動多管齊下,體重卻只增不減?除了基因影響之外,還可能是你腸道里的微生物在阻礙減肥大計。
如果把瘦子的腸道菌群轉移到胖子體內,那麼就能讓胖子的腸道像瘦子一樣運作,輕鬆減肥了。不過,完成菌群轉移是要代價的,這就需要把別人的糞便轉移到自己的體內。至於怎麼轉移,嗯……你可以先想像一下。
這種令人作嘔的糞便移植方法,起初是用來治療一種由艱難梭菌感染造成的腹瀉。在美國,每年就有近50萬人患上這種疾病。而且你大概不敢相信拉肚子也能拉死人吧,但是每年有1.5萬至3萬例死亡就與這種腹瀉相關。
糞便移植這項新興技術給艱難梭菌感染的治療帶來了新希望。然而最近卻出現了一例事故,患者在接受糞便移植後不但沒有治療效果,反而死亡了。
糞便移植,顧名思義就是把人體糞便轉移到患者體內。但它可沒有器官移植那麼高難度,只需要把調配好的糞便,通過灌腸、鼻腔、口服等途徑就能完成轉移。其中一種形式,就是把糞便弄碎,做成糞便膠囊直接吞食。
「吃屎」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噁心人,其實本質上是在移植糞便里的腸道菌群,從而恢復患者體內的腸道菌落平衡。
人體腸道內大約有500種細菌和30000種不同的正常細菌亞種,它們是組成腸道菌群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到飲食消化,大到保護腸道免受致病性細菌的侵害,它們都發揮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但是人類活動複雜而難以預測,醫學的進步竟偶然地破壞了原生態腸道菌群,引發了一種可能導致死亡的現代疾病頻發。
糞便膠囊
艱難梭菌是人體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大約占細菌總數的3%,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條件致病菌。艱難梭菌是會產生毒素的,但正常情況下並不會損害人體,這是因為腸道中的其他益生菌會抑制它過度繁殖,所以此時的艱難梭菌不具有致病性。
只有當腸道菌群失衡時,艱難梭菌趁勢感染才會引發腹瀉,甚至嚴重脫水造成死亡。而隨著醫學的發展,現代醫學把這困於牢籠里的「惡魔」放了出來,而且難以遏制。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培養細菌時偶然發現了青黴素,這是人類最先發現的抗生素。從此以後,人類掌握了抗生素這把對抗細菌的得力武器,對有害微生物幾乎是百戰百勝。對於艱難梭菌的感染,也出現了萬古黴素、甲硝唑等藥效極強的抗生素來對付。
艱難梭菌
但在人們大肆使用抗生素的同時,抗生素也悄然成為了孕育超級細菌的土壤。抗生素雖然殺滅了艱難梭菌,但腸道里其他無辜的菌群也被誤傷了。與此同時,艱難梭菌的適應能力還挺強,它由此對這些抗生素產生了越來越強的耐藥性。
於是人類自食其果,原本的抗生素逐漸對艱難梭菌失去作用。人們在面對艱難梭菌感染時,再也沒有當初的強效打擊。如今,這已經成為引起抗生素相關腹瀉最常見的一種病因。而要是研製新的抗生素,也只是重複相同的過程和耐藥結果。
面對艱難梭菌的侵襲,難道除了使用抗生素之外就沒有別的方法了?人們從一種糞便移植技術上看到了希望。只是過程就噁心了點,要把健康人的糞便移植到患者體內。
其實早在傳統醫學裡,就曾有醫學家奇思妙想,嘗試借糞治病。公元4世紀,東晉時代的葛洪就在著作中記載了一種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的「黃龍湯」——「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沒錯,這「黃龍湯」就是陳年糞水的隱語。
16世紀時,李時珍寫下醫學典籍《本草綱目》,其中也記載了一種口服糞水治療腹瀉、發熱、嘔吐、便秘等疾病的方法。國外最早的記載是在1697年,一位德國的御醫把這種方法記錄在自己的醫學著作中。
古代傳統醫學到底經過了認真考究還是胡來?直到1958年,現代醫學才得到了答案。美國一名內科醫生,本·艾森曼在論文中提到了利用健康人的腸道菌群治病的理論。
腸道菌群之間本身就存在激烈的生存競爭,優勢菌群會抑制其他菌群的生長繁殖。既然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衡了,那麼直接注入健康人的排泄物,借用它們的有益細菌,豈不就能抑制艱難梭菌的生存?理論上看似十分合理,但他本人並沒有做出實驗來驗證。
後來,荷蘭的內科醫生麥克斯·尼烏多普在一次治療中多次失敗,才決定參照艾森曼的論文,為患者進行糞便移植。
他將健康人的糞便與鹽水混合過濾,然後通過插在鼻子上的塑料軟管,直接把混合物注入到患者腸道內。81歲的女性患者在接受了她兒子的糞便移植治療三天後,腹瀉症狀竟完全消失了。
接下來,尼烏多普又對6名感染了艱難梭菌的患者實施糞便移植,其中4名患者都在短時間內恢復了健康。
2013年,科學家針對43名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患者,做了一項隨機對照臨床研究,驗證了接受糞便移植的患者治癒率高達90%。
同年起,FDA也將糞便移植當作「實驗性藥物」進行監管。也就是說,糞便移植是具有治療作用的,但可能仍然有未探明的危險,還需要進行臨床試驗觀察。
而自從2012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創立了第一個糞便銀行,收集、檢測合格的糞便,給全美122家醫院提供糞便移植的樣本。到2017年,在香港中環也創建了亞洲首間糞便銀行。
在疾病和噁心面前,大多數患者還是會選擇後者
然而,當人們對糞便移植放鬆警惕、滿懷希望時,意外卻發生了。
今年6月13日,美國FDA宣布,一名患者在接受糞便移植後死亡了。原因是供體的糞便在使用前沒有進行革蘭氏陰性菌的檢測,於是逃過檢測的病菌直接進入患者腸道,造成其免疫功能受到損害而死亡。事發後,也檢測出該糞便含有超標的大腸桿菌。
其實FDA從未批准在臨床上使用糞便移植治療,而這一次的漏網之魚,也印證了糞便移植技術尚不成熟,潛在的風險還沒有完全排除。
而另一位接受了糞便移植的受害者,她雖然不至於死亡,卻因此患上肥胖症。2015年,一名婦女在接受了女兒的糞便移植後,體重數值穩步飆升,增肥了16公斤。
既然糞便移植能讓人長胖,那麼要是移植的是瘦子的糞便,豈不就能達到減肥的效果?糞便移植不僅具有驚人的治病效果,人們把減肥的重任也寄希望於此。
理論上來說,通過糞便移植來減肥也確實可行。2013年,美國麻省總醫院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驗證。
研究人員獲取體型纖細和肥胖兩組人的糞便,萃取其中的微生物群,然後分別植入兩批實驗鼠體內。結果,植入了纖瘦者糞便的小鼠明顯變瘦,腸道內細菌多樣性也增多了。
三年後,麻省總醫院進一步展開了一項臨床試驗。研究人員把身體纖瘦者的糞便急速冷凍,製成口服膠囊。然後將22名肥胖參與者平分為兩組,一組服用這種特製膠囊,而另一組則服用外觀相同,但不含腸道細菌的膠囊。
兩組參與者對於自己服食的膠囊內容均不知情,這樣持續8周,服用30粒膠囊之後再評估參與者身體情況。
但結果卻令人失望,兩組參與者均沒有出現體重減輕的情況,不過前者體內的膽汁酸產量明顯上升。膽汁酸是膽汁的重要成分,有助於增強脂肪代謝。
這說明,糞便移植雖然治療肥胖效果不顯著,但是能通過增加膽汁酸的分泌,增強肥胖者的脂肪代謝,由此改善肥胖症以及相關的代謝紊亂。
儘管在減肥效果上,糞便移植沒有給人們帶來好消息,但它在腸道治療上的優越表現仍然不可磨滅。只是在受到此次死亡事件之後,科學家應該在安全性上多加考量和試驗。
與此同時,科學家也在想辦法消除糞便移植的噁心體驗。在2012年,研究人員就研製出了一種無色無味的人類糞便冷藏萃取液,它保留了需要的微生物品種,功能效用上是可以媲美新鮮糞便的。
所以在未來,「吃屎」也許不再是罵人的話,反而是體貼入微的關心呢。如下可能是一種未來式的對話:
「唉,最近腸胃不太好,經常腹瀉,吃藥都沒有用。」
「你吃屎了沒?吃點屎試試看吧。」
StephanieSoucheray. FDA issues alert after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death. CIDRAP,2019.06.14.
糞便移植試驗致1人死亡,美叫停相關臨床試驗. MIT科技評論, 2019.07.01.
JamesGallagher. 為什麼糞菌移植可以挽救你的性命. BBC NEWS, 2018.04.22.
Chris Dall.New C diff guidelines incorporate fecal transplant. CIDRAP, 2018.02.16.
徐樨巍, 趙春娜, 郭姝, 等. 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研究進展 [J] .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誌,2015,30( 7 ):485-489.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5.07.002
陳熔, 呂曉菊. 艱難梭菌毒素的研究進展[J]. 中國抗生素雜誌, 2016,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