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七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意見》明確2020年兩大重點任務是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並對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等提出一系列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
一號文件呈現諸多亮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內容上有了很多新提法。」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唐麗霞表示,第一,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方面,首次明確提出要將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納入幫扶,擴大了扶貧扶持的範圍。同時,明確今後扶貧工作的重心是解決相對貧困,為廣大貧困地區群眾吃了一顆定心丸。第二,提出農村基礎公共服務供給從追求量的全覆蓋到提升質量。第三,強調農業基礎性、保障性和穩定性功能,將糧食安全、菜籃子安全作為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夯實農業的基礎性地位。第四,對農村發展用地提出了新的政策方向,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第五,「三農」支持資金投入渠道拓寬。不僅明確了中央財政資金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還要求地方政府安排一般債券支出和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券,同時還提出了信貸、保險等金融資金支持鄉村振興的途徑和方式。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王興國告訴記者,《意見》在特殊時間節點上對「三農」領域重點工作進行了針對性部署。《意見》重點突出,內容豐富,任務明確,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既著眼當前又放眼將來。
梳理2020年一號文件的亮點,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提出,第一個亮點是突出「豬糧安天下」的理念。強調穩定糧食生產和加快恢復生豬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第二個亮點是鼓勵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特彆強調對「三農」的信貸支持,有助於緩解農業生產中的資金短缺問題。第三個亮點是數字鄉村建設。強調要依託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補「三農」領域突出短板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餘脫貧任務,更重要的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高脫貧攻堅質量,防止返貧,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幫扶。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衛龍寶認為,脫貧攻堅戰已進入決勝階段,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更為關鍵。扶貧工作中「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不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就很難拔掉窮根。補齊「三農」短板勢在必行,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王興國告訴記者,經過不懈努力,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也要看到,長期以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欠帳較多,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較為滯後。讓農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水平相當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僅關係到全國人民的生活,也關係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意見》提出,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衛龍寶說,抓好農業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穩物價、穩預期、保民生的重要基礎。要下大力氣抓好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改變發展理念,實現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由常態發展向綠色發展轉變。
唐麗霞認為,近年來,隨著支農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實現了持續增長,連續多年保持8%—10%的增長速度。但也要看到,農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占比較高,要繼續加大農業生產性補貼和促進農民非農就業,保證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穩步增長。另外,從農民支出結構來看,人均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占比較高。因此,提高農村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補貼,降低農民支出,也是反向增收的好辦法。
增加農民收入,難度最大的是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王興國表示,對於種糧農民,適度的生產規模、良好的社會化服務、適當的產業鏈延伸、因地制宜的產業融合等都是提高收入的可行選項。
「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是『三農』工作的永恆主題。」武拉平說,在農民收入的四個主要來源渠道中,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較大,也是未來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根本。要加大力氣穩定農民工就業,積極開發更多的城鎮就業崗位。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支持各地大力開發當地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另外,積極鼓勵廣大農民多種經營,不斷增加經營性收入。
加強農村基層治理
在實現社會穩定和鄉村振興進程中,農村基層治理起到重要作用。《意見》對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提出明確要求。
「農村基層治理涉及千家萬戶,直接關係到民眾切身利益。」武拉平表示,黨的農村基層組織要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要在鄉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尊重地方特色,制定鄉(村)規民約,作為規範村民行為的準則,同時大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推動基層治理的信息化,隨時掌握每個家庭的動態,並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加強與各個家庭及其成員的聯繫,了解信息、提供服務。將基層治理系統納入「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的建設之中,做到經濟、社會、政治治理等融合發展,逐步建成「數字鄉村」。
王興國建議,加強農村基層治理,要依靠產業發展,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來人才。要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依靠優秀的農民黨員帶頭人把人才用起來、人心聚起來,調動大家參與村莊發展、村莊治理的積極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傑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uejgnAB3uTiws8KVS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