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為何越拍越難看?名編劇怒撕《楚喬傳》,曝行業造假內幕

2020-05-28     刀刀叨文藝

原標題:國產劇為何越拍越難看?名編劇怒撕《楚喬傳》,曝行業造假內幕

國產劇為什麼越拍越難看了?

一向被劇迷視為「業界良心」,正午陽光今年最令人期待之作《清平樂》,卻在播出後,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重創了這塊金字招牌。

該劇4月7日開播、5月18日收官,播完迄今9天,豆瓣評分直線下跌,誰能想到:開播時8.2分的「高分國劇」,竟會一路跌到今天的6.7分?

上圖:原著小說的配角,在劇集裡被改為主角

開播前,劇迷們著急:「怎麼還不播?急死了!」

結束時,劇迷們還是著急:「我的天啊!終於放完了!」

雖然它依舊有正午陽光的傳統優勢:製作精良無比、畫面十分養眼、演技基本在線,然而《清平樂》的「致命缺點」也很突出。

節奏緩慢、人物扁平、劇情魔改。

上圖:原著小說的主角徽柔故事線全崩

就連央視電影頻道,都特意開了一期節目,探討劇迷們對《清平樂》的吐槽。

知名編劇汪海林,被央視請到節目裡,討論《清平樂》的劇本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汪海林何許人也?曾經一語驚人,直言「懷念煤老闆不干涉電視劇創作的時代」。

他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編著專業,曾經寫過高分劇如《神醫喜來樂》《鐵齒銅牙紀曉嵐》,也寫過爭議劇如《一起去看流星雨》。

上圖:《神醫喜來樂》

出人意料的是,汪海林在央視的節目裡,曝光了《清平樂》在劇本缺陷背後,更深的行業規則:

很多時候,編劇受到外力干涉,寫完的劇本被注水加戲。

再比如劇迷覺得某些情節太匪夷所思,其實那是播出平台為了商業(流量)需要,會提前要求編劇安排某些特定的情節噱頭,例如讓劇迷們看不下去的「瑪麗蘇」。

他認為,這才是導致《清平樂》「朝堂戲不朝堂、言情戲不深情」,最終「四不像」的原因。

注水加戲可以理解,那麼平台為何要提前安排他們認為「觀眾喜歡」的那些情節噱頭呢?

來了,毒舌的他,來為我們解密了!

5月26日,汪海林在新開的視頻節目《汪叔有毒》第三期里,揭露了整個影視行業被「流量」和「IP」裹挾的內幕,揭露了撕番位和收視注水造假這些「業界毒瘤」最本質的成因。

看看當下螢屏,「IP」劇大行其道。

不論口碑爆表的《龍嶺迷窟》,還是備受爭議的《清平樂》,抑或當下正在熱播的《傳聞中的陳芊芊》《古董局中局》,幾乎都有一樣的標籤:IP劇。

「我只買IP劇」,今年甚至有平台表示:「如果影視公司沒有IP的話,你的劇我就不買。」

汪海林直言,這對本來就因疫情受到重創的整個行業,產生巨大的震動。

IP劇在我國影視行業,才出現不到十年,就已經到了這個程度?

從2011年《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甄嬛傳》,開始掀起第一輪IP熱潮,到2014年《古劍奇譚》為代表全面爆發;

IP劇迄今不僅熱潮未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而從2015年起,衛視們開始遵守「一劇兩星」的規定,這猶如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保障了觀眾們可以收看更多的劇;

另一方面,卻造成中下游電視台沒有購片能力,好劇的資源流向了排名最靠前的那幾家電視台。

於是,出現了網際網路企業在視頻網站發力,收購價提升,放話:「我們指定的題材才會買」。

於是,我們看到電視劇的題材,漸漸出現了這樣的改變:

受眾年齡層偏低的,跟動漫、遊戲、網際網路文學掛鉤的,如此一來,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影響了整個影視行業形態。

這讓那些無力與之博弈的電視台也不得不跟進,購買這樣的IP劇上星播出。

比如《擇天記》《青雲志》《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幾乎都是電視劇、電影、遊戲「三部曲」配套的超級大IP。

這一階段,我國影視行業「亂象怪象」頻出,一個「頂流明星」動輒上億的片酬令人咋舌。

既然都花大錢買劇了,總得完成KPI吧?隨之而來的,就是全行業的造假。

電視台收視率造假,以此來獲得廣告收入;

網站播放量造假,以此來獲得流量的虛假繁榮,目的同樣是廣告;

流量明星數據造假,用刷出來的數據造成虛高播放量、虛假人氣,以此提高片酬、代言費;

記得嗎?前幾年的「爆劇」,常有幾百億的播放量。

三年前,汪海林就曾炮轟過《楚喬傳》,說破了400億的網絡播放量,是載入史冊的一天。

的確,這個紀錄迄今也無劇超越。

如今,汪海林再炮轟《楚喬傳》:「點擊量400億,再怎麼解釋,我覺得也解釋不通了,吹牛的目的是什麼?兌換廣告」。

不過,身為當年被《楚喬傳》傷害過的劇迷,刀刀留下的印象,可不只是400億的播放量,而是後期的爛尾、注水,居然拍了一半原著就草草收尾!

三年了!林更新還在冰湖裡泡著呢!

令人唏噓的是,就連「業界良心」正午陽光,也被質疑收視數據造假——

一邊是59城收視率,高到了破3%的天花板,另一邊卻馬上被廣電的0.5%脫水收視率光速打臉!

注意到了嗎?過去我國的明星,從來不搞什麼「番位」那一套,自從有了「流量說話」的體系,明星們開始把「撕番位」擺到檯面上來了!

鄭爽和楊洋撕過,鹿晗和井柏然撕過,李易峰和吳亦凡撕過,劉詩詩和陳偉霆也撕過;

熱播中的《幸福,觸手可及》,黃景瑜和迪麗熱巴在開播前,作為男主和女主,也撕了。

為什麼以前的明星不撕番位?甚至還謙讓有加?

汪海林一語道破箇中玄機,還是為了錢:「這是流量模式造成的,如果我在你前面,我的代言費用就會更高,你在這個爭搶當中失敗,就意味著你的廣告收入和你整個流量處於下風。」

於是,當資本利用數據,製造出越來越多的流量明星時;

這些流量明星,無心雕琢演技,卻更在意番位,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製造話題、上熱搜(熱榜)上;

他們的粉絲,則把精力放在刷數據、控評上;

鄭爽就曾直言:「上熱搜(熱榜)可以漲片酬」。

於是,當「大IP+流量明星」成為國產劇流行的生產模式,劇迷們會發現:電視劇怎麼越來越難看了?!

汪海林暢快直言,這就是「大IP+流量明星」國產劇「去專業化」所帶來的後果——

我們現在看的,很多是假電視劇,數據是假的,明星也是假的。」

這種電視劇,不是從內容出發,而是從數據出發,資本尋找的,不是好演員,而是「好控制的」、「通過訓練體系可以產生」、「可以不斷更新」的「流量明星」。

為何資本不去找章子怡、劉燁、郝蕾那些真正的演員?

因為「真正的演員是不可控的」,汪海林說:「真正的演員,他(業務)越好,他就越具有獨立的人格,資本就無法控制他。」

所以,當昔日的「四大三小」流量明星,被一茬又一茬的新出爐偶像「後浪推前浪」的時候,我們也很容易發現:

這些連初中都沒畢業的孩子,連台詞都念不准,就拿著數千萬的片酬,開始禍害國產劇,成為「IP劇流水線」的一顆鉚釘。

昔年,汪海林雖然有「娛樂圈攪屎棍」之稱,因攻擊流量明星、小鮮肉如肖戰、鹿晗、蔡徐坤和熱巴「一罵成名」,去年又炮轟《陳情令》,誓與IP劇和流量明星正面剛到底。

5月19日,他又喊出了「我的敵人是所有流量明星」這樣的口號。

他作為業內的資深從業者,自詡為「吹哨人」、「報信人」。

這不,汪海林前腳剛剛預言:「肖戰,代表坐火箭式的流量明星的模式,遭遇了重大挫敗。」

5月27日,他發文爆料,說肖戰丟了幾個片約,商務下跌也非常厲害,新簽約品牌幾乎沒有。

似乎是要坐實肖戰過氣的事實:「流量明星坐火箭上來,墜落也是一瞬間。」

對汪海林這種跟流量明星和IP劇,不死不休的正面剛;

有人說他「用心良苦」,但也有人說他「譁眾取寵」「蹭熱度」。

汪海林的雖然態度激憤了點,他的「大聲疾呼」,也許叫不醒執迷其中的粉絲,但能給關注國產劇的劇迷們帶來乾貨滿滿的解讀。

今日主筆:某小刀。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u52V3IBnkjnB-0zJE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