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說:「媽媽,我想扔掉弟弟!」這位二胎媽媽的做法亮了

2020-04-08   爸媽精讀

作者:勤一一(爸媽精讀主筆)

最近幼兒園不開學,倆娃只能宅在家中,朝夕相對。

日子久了,橫生怨懟。

「啊!嗚啊嗚啊嗚啊啊……」兒子又拉響了警笛,震得我耳膜嗡嗡響。

回頭一看,兒子掛著大眼淚,吸著鼻涕泡,像顆魚雷般向我衝來,作勢要往懷裡撲,一副受傷求抱抱的表情。

說時遲那時快,女兒從他身後「哧溜」一下躥出來,擋在我面前,氣憤填膺地叫:「媽媽!我要把弟弟扔掉!」

這已經是今天的第三次打架,第五次哭鬧,甚至,上升到要把一方驅除出家門的程度。

二胎子女的相處,真的是似窗外的繁花盛開,熱鬧得緊。

尤其是不方便出門的當下,兩隻神獸圈在一起, 吵架打仗,你哭我嚎,是日日必練的功課。

這對家長的情緒是個莫大的考驗。

從最初的簡單粗暴、懲罰吼叫,在日復一日的磨礪中,我漸漸總結出了應對孩子之間爭執的「三部曲」。

不做「救火隊員」

是父母寶貴的界限感

兄弟姐妹吵架的場景很常見,但能做到淡然處之的父母並不多見。

有的父母時刻關注著孩子們之間矛盾的「火苗」,只要孩子們之間發生了搶奪、爭吵、哭鬧,父母就像敬業的消防隊員一樣,拉響警笛,火速出發去滅「火」。

最初我也是這樣認為,孩子爭吵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就像家庭後院「失了火」。

一是代表家庭氛圍不和諧,二是會影響孩子之間的關係。所以,第一時間出現在「火災」現場,是身為父母的責任。

這樣一路的「火」救下來,真心好累。

前段時間,在騰訊新聞事實派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視頻:江蘇鎮江小兄妹突然暴起吵架猛戳對方痛處,家長全程淡定旁觀。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這對父母心可真大,孩子都要打起來了,還有心思錄視頻,不趕緊出面調停?

我卻認為這對父母的淡定恰恰是有界限感的表現。

果不其然,視頻的末尾是,五分鐘後,小兄妹倆和好如初,其間並沒有大人的干涉調解。

實際上,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之間有爭吵、有矛盾,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是不可迴避的。

就像夫妻之間也會吵架。並不是說吵架就代表孩子之間關係不好。

很多時候,父母著急「調解」,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刷存在感和樹立大家長的權威。

父母承擔了不是自己責任的責任,這不是負責,而是「越界」。

實際上,孩子的爭吵本與父母無關。保有界限感,是父母的智慧。

不做「法官」式父母

更容易體現公平

父母過多地介入孩子之間,事情往往會如何發展呢?

《少年說》這檔節目,讓孩子們可以站在勇氣台上,說出心裡話。

每次妹妹要玩兒自己手機,媽媽都會說讓妹妹玩;而每次自己要玩妹妹的平板電腦時,媽媽就誰說,你玩自己的手機,不要玩兒妹妹的。

而媽媽對此的回應是:

大女兒比較霸道,每次任何東西都要自己先選擇,並沒有把妹妹當成親人;而小女兒年齡小。媽媽理性地決定對她倆區別對待。

結果是,媽媽認為自己理性對待,女孩控訴媽媽「雙重標準、偏心教育」。

二胎家庭中,公平是永恆的難題。本來孩子心裡就容易會有爸爸媽媽寵愛誰多一點的嫉妒。

比如我們家裡,媽媽陪弟弟多玩兒了一會,多誇了他一句,姐姐就會吃醋,說媽媽偏心了;睡前媽媽給了姐姐一個晚安吻,弟弟必定馬上爬過來求「親親」。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父母的介入會讓一方曲解為,你有意偏袒另一方。

畢竟每位兒女都希望自己是最被疼愛的那一個。

孩子之間有矛盾,一旦父母出面,就像法庭中的「法官」一樣,必定會涉及「評判」。

一旦有了評判,只會讓「輸掉」的一方更加討厭「贏了」的另一方,進而激化矛盾。

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如果因為爭搶玩具等原因哭鬧起來,只要沒有發生身體的傷害和危險,我們不妨再觀察觀察,不要著急帶上「法官帽」,衝出去「開庭」調解。

很多時候,父母的初心是好的,方式卻是有問題的。

法官式父母「好心好意」地把兩個孩子之間的親密距離拉大了。我們不是在幫忙,而是在「離間」。

做「60分父母」

才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我們不提倡父母摻和孩子之間的矛盾,這並不是說,父母完全不能干涉,而是要把握好時機和度。

面對「想把弟弟扔掉」的女兒,我攬過她,輕聲問:「我知道你生氣了,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嗎?「

「我在看書,弟弟非要我陪他玩兒,我不肯,他就撕壞了我最喜歡的《公主》!」女兒把破損的書遞到我面前。

「哦!」我摸著女兒的長頭髮,問她:「你記不記得,有一次,你想讓媽媽給你講故事,可是媽媽在工作,只好拒絕了你。你很失望對不對?」

女兒抬起頭迷惑地看著我。

我繼續說:「弟弟想要你陪他玩兒,就像你想讓媽媽陪你玩兒。他想有人關注他、陪他;他喜歡你,在他心裡你是最親的姐姐,所以,才想讓你陪他玩兒。」

女兒沉默了一會兒,嚴肅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想把弟弟扔掉了!他是我最親的弟弟。」

有育兒專家提出60分媽媽的理念。

最好的媽媽不是100分媽媽,而是最「適度」的媽媽。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妮科特說,媽媽做到good enough就可以了,不必做到perfect。good enough 的父母就是「60分」的父母。

60分距離100分所缺的那40分,有無窮無盡的妙處,缺的這40分,為他人的進入打開了一個口子,為孩子的自主性留出了空間。

有研究顯示,二胎家庭的孩子,普遍情商比較高,擁有更強的社會能力。

這是也許因為二胎家庭有著「類社會」的家庭環境的天然優勢,他們從小就在練習如何與人相處。

有人說,最利於孩子成長的媽媽是一隻手的媽媽,媽媽少了一隻手,孩子才會多伸手。

很多時候,是我們低估了孩子、不捨得放手、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雞蛋,從外敲開是食物,從內打開是生命。

如果父母敢於往後退一步,孩子就會勇敢地向前進一步。

二胎家庭里,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時,父母保有清晰的界限感,不過多介入;父母給足信任,給孩子留出空間。

孩子們的成長往往會出人意料,他們的關係也會好到出乎我們的意料。

作者簡介:勤一一,富書專欄作者,親子寫作營入門班第7期學員,二胎媽媽,一手帶娃一手工作,生了娃才發現,世界上最難考的證書是「媽媽合格證」,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