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實力是衡量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坐落於"江城"武漢的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武漢大學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近期,學校就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登上多個國際權威期刊——
10月17日,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生命科學學院和高等研究院朱玉賢院士、周宇教授課題組在解析亞洲棉轉錄組方面聯合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工作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對亞洲棉基因組的複雜轉錄所進行的最為準確的注釋。是朱玉賢課題組繼雷蒙德氏棉基因組(Wang et al., 2012, Nature Genetics),亞洲棉基因組(Li et al., 2014, Nature Genetics; Du et al., 2018, Nature Genetics)和陸地棉基因組(Li et al. 2015, Nature Biotechnology)的組裝和解析之後在棉花組學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突破。
10月7日,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以長文 (Article) 形式在線發表高等研究院徐楠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Directional massless Dirac fermions in a layered van der Waals material with one-dimensional long-range order"(《一種具有一維長程序的層狀范德瓦爾斯材料中的定向無質量狄拉克費米子》)。武漢大學為論文第一署名單位,高等研究院2019級博士生楊天宇、萬強和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閆大禹為共同第一作者,徐楠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等基金資助。
9月12日,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在線發表了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高等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周強輝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A Modular Dual-Tasked C-H Methylation via the Catellani Strategy"(《一種基於卡特拉尼策略的模塊化雙任務型碳氫鍵甲基化方法》),武漢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2019級博士生高倩文為第一作者,周強輝為通訊作者。
8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藍柯研究組在解旋酶氧化修飾功能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論文題目為"Viperin Catalyzes Methionine Oxidation to Promote Protein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Helicases"(Viperin催化解旋酶甲硫氨酸的氧化促進其蛋白穩定及功能)。該研究由藍柯研究組和美國南加州大學馮平輝研究組合作完成,首次確定了氧化還原酶Viperin的蛋白底物,揭示了甲硫氨酸的氧化修飾普遍存在於DNA及RNA解旋酶中並具有重要的功能意義。藍柯教授和馮平輝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白磊、董家珍等為共同第一作者。
7月29日,《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高等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豐敏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Realizing nearly-free-electron like conduction band in a molecular film through mediating intermolecular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通過調製分子間范德華相互作用在有機分子單層實現近自由電子能帶》),該研究工作第一單位為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2016級博士生崔興霞、2016級碩士生韓鼎、博士後郭宏禮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季威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Hrovje Petek教授、豐敏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7月16日,進化生物學領域著名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IF=14.8)在線發表生命科學學院趙華斌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Trehalase gene as a molecular signature of dietary diversification in mammals"(海藻糖酶基因是哺乳動物食性轉變的分子標誌物)。該研究首次發現,海藻糖酶基因可以作為哺乳動物食性轉變的重要指示基因。博士生焦恆武為第一作者,趙華斌為通訊作者,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Autophagy(《自噬》)雜誌在線發表了生命科學學院宋質銀教授課題組關於調控線粒體自噬新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PHB2 (prohibitin 2) promotes PINK1-PRKN/Parkin-dependent mitophagy by the PARL-PGAM5-PINK1 axis"(《PHB2通過PRAL-PGAM5-PINK1軸線促進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閆朝君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宋質銀教授。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能源環境科學》,2018年最新影響因子33.250)在線發表了高等研究院閔傑課題組關於有機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自發增益的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Spontaneous open-circuit voltage gain of fully fabricated organic solar cells caused by elimination of interfacial energy disorder"(《因有機太陽能電池其介面能量紊亂消除而導致的開路電壓自發增益》)。武漢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通訊單位,高等研究院碩士生孫瑞和國家納米中心博士鄧丹為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閔傑、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魏志祥。
6月27日,Cell(《細胞》)以長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肖銳研究員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付向東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Pervasive Chromatin-RNA Binding Protein Interactions Enable RNA-based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RNA結合蛋白廣泛地與染色質相互作用以實現RNA介導的轉錄調控》。肖銳是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6月14日, Science (《科學》)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納米孔過濾薄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Large-area graphene-nanomesh/carbon-nanotube hybrid membranes for ionic and molecular nanofiltration"(《大面積石墨烯納米篩/碳納米管薄膜在離子和分子納濾中的應用研究》),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2014級博士生楊雁冰和2015級碩士生楊向東為共同第一作者,袁荃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為通訊作者。
關注"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武漢大學新聞網
圖片來源於武漢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