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位於西安古城南20多公里處。北依少陵原,南望終南山,大峪河古道繞半而流,西湯公路穿村而過,東去引駕回、湯峪,西近興教寺、杜曲。居川而水田連陌,梯田層層,特產豐富。西自竹村,東至朱家堡,號稱十里韋兆。
韋兆人多姓相處,諸如朱家堡、楊家灣、李家灣、何家道、王家場、張梁坡、徐南頭、楊家街、孟家扁、黃家樓等。合作化時分為4個社,三明社、三興社、九聯一社、九聯二社。隨著行政機構變更,4個社亦易名為韋三、韋二、九一、九二;先稱大隊後稱村。20世紀初,韋兆鄉合併於王莽鄉,韋兆四個村也依次更名為韋一、韋二、韋三、韋四。2010年,韋一村有13個村民小組,560戶,2221人,耕地2804畝。韋二村有5個村民小組,310戶,1147人,耕地1322畝。韋三村有8個村民小組,359戶,1328人,耕地1098末。韋四村有8個村民小組,330戶,1272人,耕地1353畝。
家住韋兆的史學家何漢南先生曾說,韋兆應與唐時「離天尺五」的韋姓有關。兆者,陵也,韋兆即韋姓某支的陵園。隋唐時,韋兆名下杜樊鄉,其所以有名,是因為隋唐兩代有兩位名相郊居於此。隋朝的名相、大政治家、史學家牛弘,其家即在韋兆,有賜田數頃。好學多才,著述甚多,輔佐隋文帝楊堅,徵集天下圖書,制定典章制度和刑律樂章,並著吉、凶、軍、賓、嘉等《五禮》,深得文帝看重。煬帝大業六年(610),牛弘死,史書評論說:「弘寬厚恭儉、學術精博,隋室舊臣,始終信任者,唯弘一個。」
牛弘的七世孫牛僧儒,在韋兆憑藉牛弘所遺經書千卷,學有大成,先後為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大臣,歷職戶部侍郞、中書侍郞,同平章事。因直言納諫與兵部尚書李德裕意見不同而多次遭貶。為此,身為翰林學士、左拾遺大詩人白居易曾上疏為其直鳴不平。
20世紀60年代,今韋二村張梁坡上尚有紀念牛弘及牛僧儒的「三相祠」遺址。
抗戰期間,日寇揚言要轟炸西安,韋兆梁家坡人梁紀山先生,時任西安市某小學校長,因疏散把學校搬到韋兆大廟,並聘韋兆楊家街的北大學生楊初先生任教育主任,同時聚集了一批宿儒任教,使學校名聲大噪,方圓如北留、韋村、王莽、東坡的學生皆慕名紛紛來韋兆就學。梁紀山先生也兼任長安縣教育科長。緣於此,韋兆人一直重視教育,出了不少優秀教師,如長安一中的楊耀齋、牟再田、何廣訓及黃新南等。目前,設在韋兆街的韋兆小學和韋兆中學,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條件日益改善。
在梁紀山任校長期間,在學校內修建戲樓,仿興教寺大雄寶殿結構建造。戲樓七間,台口寬三間,主樓高三丈,方椽筒瓦,四角高翹,脊高六尺,雕祥雲海波。戲樓1941年竣工,工頭漢江老三因心力憔悴,咯血而死。戲樓落成,每逢農曆三月二十古會,韋兆六社輪番請戲。連演半月,晝夜不停。繼之組建「同樂社」。在長安南鄉農民劇團中,韋兆劇團享有社大、戲樓大、演員個子大、聲音大、膽子大的「五大」稱號。同時也影響了一些喜好戲劇的韋兆人,進入劇團後都成為有所建樹的戲劇人才,如寶雞劇團的鬚生演員何新民、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編劇黃權中、鬚生演員楊富,三意社的丑角演員徐盛華等。韋兆人熱愛戲劇文化至今不衰,年年三月忙農古會,4個村依然輪番請戲,一演就是三天三夜。
自古以來,韋兆和杜曲、引駕回就是長安東南的重要貿易地。韋兆設集市是農曆的一、四、七日,杜曲是二、五、八,引駕回是三、六、九。韋兆集市在大廟(即韋兆學校)門前的大街上,各種字號,門前雖略顯簡陋,但群眾日常所需,也可供應十之八九。每適集日,塬上各村及沿山一帶方圓十多里的群眾肩挑手拎,車載驢馱,或時蔬鮮果、或山貨雜糧,擺得一街兩行,趕街的人也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每逢農曆三月二十和七月十三古會,大廟內大戲連台,沿街大場上馬戲雜耍晝夜不停,街道上遊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連各條小巷也為之堵塞,更是一派熱鬧景象。在平時,從小峪出來的山民,將木炭、藥材等山貨送往西安,也必在韋兆打點、住店。西湯公路修建後,集市便移至公路兩邊。改革開放後,韋兆集市又得以恢復。
(興慶寺)
韋兆依塬面川,坡坡坎坎、溝溝壑壑自不少見。地名中的堡、灣、坡、扁就是真實寫照。舊時,村北坡路陡峭,村中小巷窄狹。民居也極為簡陋,除楊家街及財東大戶是青堂瓦舍外,大部分農民住房靠塬的鑿窯而居,平川的則土坯茅棚。一遇天澇,少陵原上的雨水沖刷著泥土順坡急下,街街巷巷皆成水患,故沿路多有澇池以截流緩解水勢。如今,村中的重要街道已經硬化。坡、坎危險地段及在河灘散居的村民也按規劃遷到平川,蓋起樓房。舊時的西頭大澇池,也因勢構建,岸柳依依,碧波粼粼,已成為垂釣休閒的場所,雖村南平川因缺水而稻田銳減,但果木園林隨處可見,風光依然不減當年。
改革開放初期,韋兆先後創建機械廠、五金廠、化工廠等鄉辦企業,個體企業應運而生,韋二村的老書記梁智新率先創建村辦皮鞋廠,橫向聯合,以國營企業為依託,引進人才技術,打造名牌產品,「巡洋艦」皮鞋走俏市場,銷往全國各地。
地處韋一村的美佳化工公司經理劉旭東,早在1984年初,憑著集資的5000元,勵精圖治,研製產品,開拓市場,開發多種獨家產品,行銷全國17個省、區。本人也成長為「全國百名優秀青年經理」「陝西省新長征突擊手」「西安市十大傑出青年」「陝西省農民企業家」,被推選為區、市人大代表。他所撰寫的十多份建議和議案,都是事關民生的熱點和重點問題。2008年,他提出的關於治理大峪河古道的建議,被列為長安區一號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