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29日,上海市各衛生事務所,各醫院擠滿了前來為孩子種牛痘的人,老閘區(老閘區東沿山西南路、漢口路、山東中路,西沿西藏中路,北沿蘇州河,南沿延安東路,後併入黃浦區)衛生事務所為例,全天種痘人數在4500左右,隊伍竟排到五馬路,「家長們不怕腿酸,不怕飢餓,不管小孩子哭喊,擠在一起等著種痘,衛生工作人員忙的滿頭大汗,一面工作,一面向群眾解釋:『那天種都可以,何必擠在這一天,不該再迷信了。』」原來這天是農曆二月十二日,為傳說中的百花生日。當時的迷信思想是:這一天百花齊放,種痘可以發,取個吉利的意思。
但當時,有的市民相信舊法種痘,相信要見血才是吉兆,1950年3月29日這天,城隍廟中的江湖醫生和走方郎中都靠了百花生日發了一筆小財,「愚蠢的家長們願意化五千元把孩子的腿劃的流血不止,不肯去醫院施行新法種痘;衛生工作人員問他們:『為什麼不到衛生事務所去?既可免費,又無危險。』他們說:『那裡種痘不見血呀,種了也不發。』學醫的人們給他們解釋:『舊法種痘是從患過天花患者身上膿泡取下的膿液做痘苗,帶有過濾性病毒,種不好便鬧天花了,而且用刀子割的血流如注,不消毒很危險,頂好是破除迷信、相信科學,這些人聽完又後悔了。」
不僅普通市民有迷信,當時好幾個醫院用大紅紙貼出「百花生日,全天種痘」。當時的媒體報道不僅點名批評了這些醫院,還特意指出「所以在這裡把天花的來源、傳染、預防等簡單的報導出來,希望家長們不要再以自己的無知,傷害下一代,讓百花生日在你的心中死掉吧」。
在疫病面前,流言有時是次生災害。1919年上海地區流行霍亂,當時一些人不去注射疫苗,而是「每家每戶都在門前懸掛一幅石灰圖,據說可以阻止疫鬼進門。還有一些人在七月半時仿照清朝時習俗,備辦各種儀仗隊,到處遊行,為了賑濟孤魂野鬼,免疫病之災」。
為了改變人們的抗疫認知,當時的上海進行了大量防治霍亂的宣傳。包括:在住宅區張貼宣傳海報,派出醫生群體去街頭、學校、居民區宣講。播放預防霍亂的影片。「1931年6月6日,上海舉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反霍亂大遊行。參加者多是受過霍亂之苦的市民、醫務工作者和大學生。他們甚至抬出病患及那些因病身亡者的棺木,警示市民。」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宣傳,市民才逐漸接受接種,為了鼓勵孩子們來接種,當局還一度出賞錢,獎勵主動來接種的小孩。
但和抗擊疾病同樣艱難的,還有和人們的思想中的「頑疾」鬥爭。可這頑疾背後,也和當時的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息息相關。
1946年,丹陽的松卜村,患霍亂而死者達30人之多,南門外柳茹村內,農民貢玉波夫婦及其老母突染疫病於數小時之內相繼斃命,全家四口僅留下一嬰孩,其岳母因來探病返家後吐瀉交作,亦於數小時後身亡。當地旅滬人士捐來疫苗一百瓶,鹽水針一百八十瓶,免費注射及醫治,可是這僅限於城市,鄉民們要打防疫針須在火似的驕陽下跑上幾十里路,當然很少進城去注射。只有在病勢嚴重、奄奄一息的時候,才會用藤椅竹榻抬進城去醫治,很多人不及進城,就在半途中死掉了,廣大的鄉村沒有一點醫築衛生設備,農民只能迷信著鬼神,各處大做太平會。
1949年8月,上海的安徽會館附近有人在空地上搭設祭故弄玄虛,哄稱有「九龍大仙顯盡」於橋下臭水浜中,意圖從中取利,並且造謠說:浜中臭水可以療治百病。以致有少數無知居民信以為真,竟不顧骯髒前來汲取。當時的公安局斜土路派出所聞訊後,當即將那個所謂「九龍大仙」的祭壇拆除一空,並用告訴居民不要上當。
《解放日報》當時長設「讀者來信」和「防疫常識」欄目,日積月累地破除迷信和流言。1952年3月28日,《解放日報》就麻疹護理再一次做出澄清,「有些人缺乏衛生常識,迷信生麻疹是鬼神降災,不好好地醫治,更用些不合理的老方法處理。如把病人關在密不通風的屋子裡,還有的用艾葉等等來熏,這樣屋子裡空氣不好,就易引起肺炎。叫病人忌嘴忌咸不吃葷腥,這樣病人滋養不夠,抵擋不住疾病的進攻。不讓病人洗臉,不近水,就使得身體齷齪,容易生其他毛病。再如不漱口刷牙,便容易得喉炎和走馬牙疳病。這些都是毫無科學根據的錯誤方法,不但救不了病人,並且能冤枉地使病人死亡,所以必須糾正。」
與疾病鬥爭的地方,也是與迷信和流言鬥爭的戰場。1949年6月,上海開展了以防治霍亂為中心的衛生防疫運動。共組織預防注射隊358個,免費接種霍亂疫苗375萬人次。動員3600人次,清除垃圾3.5萬噸,在孳生蚊蠅的重點地區噴洒藥物,撲滅蚊蠅,使城市的衛生面貌有了明顯改觀。1950年1月,上海市第一屆清潔運動委員會建立,1951年3月,上海開展了以預防天花為重點的春季防疫清潔衛生運動,動員全市居民制定清潔衛生公約,清除陳年積宿垃圾,全民接種牛痘疫苗,至當年6月底累計接種1068萬人次,當年7月底上海宣布全市消滅了天花。
參考:《回眸 百年前上海那幾場霍亂大流行》顧晶霞,《上海解放初期城市治理工作的歷史回顧》柳宗奎
來源:上觀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f9KnABgx9BqZZITL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