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慈善項目"春蕾計劃"疑似詐捐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先是在17日,有網友發現,聲稱"救助失學女童"的春蕾計劃,在四川涼山州昭覺民族中學提供的100名受助學生名單里,竟然有47名男生。
17日晚間,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做出了聲明,表示"春雷一幫一助學"項目本批次資助的1267名高中生中,有453名是男生,這是因為項目執行中有部分極度貧困地區學校的老師表示希望也幫助一下男生,所以在保證大多數受助者為女生的前提下,開始資助部分男生。對捐贈者造成的誤解,是籌資文案上的工作失誤,今後如有需要資助男生的情況,將在籌款文案顯著位置特別提示。
在兒基會回應過後,網友對此事的質疑仍然沒有停息。通過梳理網友的評論,可以發現,網友們的質疑主要有三點:一,說好的專款專用,為何會有男生出現在捐助名單里,且剝奪了女童本該享有的機會的,居然還有一個19歲的要圓攝影夢的所謂"男童";二,將捐助人給女童的錢給了男童,是對捐助人的不負責任;三,兒基會回應中所謂的"大多數受助者為女生",實際上已經違反了項目的初心,原本立項就說是為了失學女童,現在說是文案有問題,這怎麼看都不合理。更重要的是,捐贈人們要的不是"大多數",而是"全部",但兒基會的態度卻似乎在告訴大家:這種情況以後還會繼續出現。
被同樣質疑的,還有"加油木蘭"項目。這是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的一個貧困婦女保障項目,在春蕾計劃被網友質疑詐捐之後,"加油木蘭"也被網友曝出名單中出現了男性。隨後,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做出說明,表示網友曝出的名單為摸底排查時採集的原始信息,最終選擇的項目受益人中並沒有男性。
由此可見,中國社會對慈善公益事業的熱情,正在被慢慢消解。對於"春雷計劃",有網友表示,錢捐出去,是為了給妹妹買新書包新衣服的,不是給19歲的"男童"買單反圓攝影夢的。從1989年開始,30年來,春蕾計劃的資助對象就一直是"女童",有大齡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受助,性別也是女性。在曝光出的消息中,我們卻可以明顯發現,有不少男生混在了"女童"之列。對兒基會慷他人之慨的指責,也一度甚囂塵上。
這並不是說,男童就不應該接受資助,既然貧困需要幫助,當然有資格接受好心人的善意。但"春蕾計劃"是專用項目,如果不是打著捐助失學女童的旗號,怎麼能30年募集到21億元的善款?選擇春蕾計劃捐款的人,大多也都是女性,從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長大的,吃過身為女性的苦,受過社會的偏見,在有能力養活自己之後,想要反哺那些正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妹妹們。從一條條自稱為"姐姐"的評論中,就能夠看出這一點,她們幫的,不止是現實中的貧困女孩子,更是當初那個遭遇不公的自己。所以,聲稱出於善意而挪用善款的兒基會,才會激起網友們如此的討伐。
男童真的需要幫助、想要圓夢,可以另開一個"圓夢計劃"、"騰飛計劃",而不是直接在給女童的錢里薅羊毛。很多貧困的農村地區,由於重男輕女思想的普遍,女童的失學狀況比男童更為嚴重。在《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中,因家庭原因失學的女童有21.1%,這一比例比男童高出7.1%,在家幹活的女童比例也比男童高了9.9%。
家裡有兒有女,又供不起孩子上學的,得到了捐助,都會緊著兒子用。女兒生來就是洗衣做飯的,想上學?我看你是不想幹活。就算女生不上學,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裡幹活,兒子上不起學、結不起婚的時候,父母甚至會選擇把女孩子嫁出去,換一筆彩禮錢好給兒子用。
在資助女童還要擔心錢會不會被父母拿走養兒子的情況下,兒基會直接拿去資助男童的做法,無可置疑地傷害了捐贈人的愛心。拿著捐贈人的錢,想要資助貧困男童,就得獲得捐獻人的同意。否則這份錢一分都不能動,就算是當地所有女童已經得到了資助,相信捐贈人也會願意把錢存著,等待下一批困難女童的出現,或者多給孩子們買點吃的、喝的、用的,也不會願意兒基會拿著自己的錢去做老好人。
其他的慈善捐助項目中,受助地區為了獲得更多善款,拉人湊數、應付的現象也不少。這一方面反映了慈善項目審核的不嚴格、管理的不透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沒有對捐助人負責的意識。多年前的"郭美美"事件,讓公眾對公益機構的信任蕩然無存,但是在如今大多數人口袋裡都有了閒錢,公益意識也更為強烈的情況下,慈善機構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有質疑不怕,經得起質疑,才能讓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獲得幫助。俗話說,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做慈善的初心,就是要讓每一分錢的去處都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