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挫折就難以忍受?掌握這3點,幫助孩子擺脫脆弱心理


不少父母都不自覺地把孩子看做「我的孩子」,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沒有意識到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人。

紀伯倫告誡人們:「孩子來自你的身體,但是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不能塑造他們的思想……」家長對孩子過度的呵護與保護、過高的期望及管教,會扼殺孩子本來的天性,令其窒息,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不經意間,我們的做法正是以愛的名義代替了孩子精神的獨立。

孩子原本應該是剛強的,而如今卻被這些不起眼的小挫折所摧垮。一個個不勝壓力的孩子自殺的報道充斥報端,而他們自殺的首要原因就是在生活、學習中遭遇挫折、打擊,比如無法適應獨立生活、受到師長的批評、某個要求未被滿足、就業不順利、工作壓力大和失戀等。

挫折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一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總會遇到障礙和干擾。現在的孩子們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是幸運的。可是他們抵抗挫折的能力較低,往往在學習和生活中經不起挫折,一旦遭到挫折和不幸,極易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有的甚至走上輕生的道路。從這方面來講,當今社會的孩子又是不幸的。

孩子挫折心態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和自身:

1學校方面

孩子由於生理、心理發展較女孩慢,因此,中小學階段的孩子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對孩子的言行也不像對女孩那樣慎重,這些都能使孩子心理受挫,出現挫折心態,產生恐懼感和焦慮感,進而懷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導致悲觀、失望。性格外向的孩子會變得少言寡語、不苟言笑,性格內向的孩子會變得心灰意懶。

2家庭方面

有些孩子因家裡突然發生意外情況,如親人傷亡、父母離異、天災人禍等,或因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甚至經常受到責備打罵,在家裡得不到溫暖,從而產生挫折心態。他們往往會表現出非理性的行為或消極的處世心理,性格上也會出現種種不良影響,如狹隘、抑鬱、怯懦、孤僻、離群、對立、仇視等。經受這些挫折的孩子往往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或放棄追求目標逃避現實,或離家出走,或遷怒於他人。

3社會方面

社會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的孩子看到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如種種腐敗現象,心理上失去了平衡,想到自己的基礎差,學習又吃力,不如早點回家去做個體生意或外出打工,這樣便產生了挫折心態。

4自身方面

有的孩子由於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及缺陷導致挫折心態,或由於自我設計的「理想」總不能實現而導致信念動搖,產生了挫折感。有這種心態的孩子,輕則對周圍採取無所謂的態度,我行我素;重則逃避現實或玩世不恭、自暴自棄。

挫折其實是社會生活中的正常現象,幾乎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人生,就更不能逃避挫折。正如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就是說,以吃苦為代價才能換取「降大任」的報償。挫折,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給父母的建議:幫助孩子走出「脆弱」的泥潭

為了幫助孩子擺脫脆弱心理,家長可以試著從這幾個方面進行

1讓孩子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經受一些適當的挫折,並不完全是壞事。反之,一個人如果從未經歷困難和挫折,從來都是一帆風順,就會猶如溫室里的花朵,經不住人生中的風霜雨雪,很容易被一時的挫折壓垮,這樣的人也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讓孩子知道他遇到的每一個挫折都是對自己的考驗:學習中遇到難解的題目,證明提高自己學習水平的機遇來了;生活中遇到問題,證明增長閱歷的機會來了。只有這樣,才能將挫折視為樂趣,迎接各種挑戰。

2告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

父母可以給孩子舉一些堅強的事例,比如體操運動員桑蘭,比如諾貝爾等人的經歷,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挫折並不可怕,只要能適應挫折、直面人生、勇於拼搏,就能戰勝驚濤駭浪,駛過激流險灘,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3和孩子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

比如,孩子的期中考試沒有考好,那麼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坐下來分析這次沒考好的主要原因。分數雖然不能絕對說明問題,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情況。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另外,學習的重點應當明確,學習不是單純為了追求分數,而應注意解題方法的全過程;許多知識都觸類旁通,不能只是機械地去背,要學會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把各種知識聯繫起來,把學來的知識記牢。

通過與孩子一起正確歸因,使孩子面對現實,認清自己學習的缺漏所在,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重整旗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_xEq28BUQOea5Owar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