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名家:徽宗名家巴慰祖和他的一方名章

2019-11-09     談藝錄

今天我們來讀一方巴慰祖的印。

一、巴慰祖在徽宗所處的位置

關於巴慰祖,在我之前的篆刻系列文章里並沒有詳細的介紹,因為我們起初把巴慰祖歸在程邃風格之下,但近來研究卻發現,把巴慰祖歸在「歙四家」(包括程邃)之內是有問題的。原因有二:

1、巴慰祖生活的時代,要較程邃晚出一個世紀,巴慰祖出生時,程邃已經故去多年,將其與程邃並列,並不合適;

(巴慰祖彩像)

2、巴慰祖的印風雖出自程邃,但卻更貼近秦漢意味,而程邃參合鐘鼎古文更多些。

所以,我們應當這樣理解徽宗的關係:在程邃之下分成了兩支:一支是更貼近秦漢的,即巴慰祖、董洵、胡唐、汪肇龍這一支;一支是更傾向變化的,即鄧石如、吳讓之一路「印從書出」或入印文字更豐富的一路。也就是說,巴慰祖是徽宗里更復古的一路。

今天我們就詳細介紹一個巴慰祖,也認真讀一方他的作品。

二、巴慰祖其人

巴慰祖(1744-1793),字予藉,一字子安,號晉堂、雋堂,又號蓮舫,徽州歙(現在的黃山市歙縣)人。有《四香堂摹印》、《百壽圖印譜》留傳。

(巴慰祖的隸書)

巴慰祖自小喜歡讀書,所讀無所不好,於詩、書、畫亦無所不能。並且雅好收藏,所藏法書、名畫、鐘鼎、尊彝不計其數。他還有個喜好,就是經常自己親手偽作古器,甚至將這些器物以高價脫手,時人見其偽物,皆視作數百年古物,當時精於鑑賞的鑑賞家也不能辨別真偽。據說他曾製作過一隻銅都承盤,所書字體與《散氏盤》酷似。

(巴慰祖的畫)

我們先來簡單看幾方他的篆刻作品,也順帶說說他在篆刻方面的「復古」精神:

(蓮舫)

這方是一枚銅印,仿的是戰國古璽的樣式,由於細朱之外有厚重的邊框,章法上密下疏,平穩自然,因此顯得莊嚴典重,溫厚靜穆。

(三方仿漢作品)

這三方是仿漢作品,走得完全是漢印規模,樸素,端莊典雅。

(予藉)

這一方印,予字極疏,藉字極密,可見,這種疏密對比,並不是鄧石如、趙之謙的專利,在他們之前,巴慰祖已經做到了,只是在鄧石如那裡發揚光大罷了。

(下里巴人)

這方印的內容是不是很熟悉,因為字法、章法皆有可觀,陳巨來稍加改良,細細臨仿過一方,當然,陳巨來那一方更精整,但陳巨來之所以要仿,自然是這方印確有精妙之處,關於陳巨來「下里巴人」一方印,後來我們還要細說。

三、巴慰祖的一方名章

今天著重說一說巴慰祖的一方白文名章,就是這方「巴慰祖印」:

(巴慰祖印)

1、對角呼應。這方印是一方白文印,雖說巴慰祖宗法秦漢,但這方印卻並非完全的「宗漢」,因為這方印里的字,雖然篆法上仍然是繆篆的方形字形,但在印式上,他卻用了帶有邊框的印式。多了這個邊框,整方印容易板滯,哪麼,如何破除這種板滯呢?第一條就是用了對角呼應,多了這四角的呼應,多了交叉的視覺審美元素。呼應的方法就是改掉了原本均分印面的四四方方的字形。如圖:

(對角呼應)

篆法經此一改,四個字都改掉了原來的正方形,成了兩組呼應的長方形,印面由此活潑了許多。

2、邊框的殘破。有了上述的對角應,還不足夠,因為如果四圍封閉的邊框沒有殘破,字形方正的繆篆,又加了整齊的邊框,自然板滯不透氣,如圖:

(邊框不破的樣子)

你看,雖然規整,但卻沉悶無趣。巴慰祖的做法是在四邊的每一邊,都做了輕微的殘破,沉悶由此完全打破。

3、似直非直,似圓非圓,似方非方、字方線圓的開創。處理好方與圓,是篆刻最基本的審美要求,這種方圓關係,不僅體現在字形上,也體現在筆畫線質上,這實質上也是圓筆篆書入方形印面的協調。我們看巴慰祖的這方印,並沒有呆呆直直的線條,而在似直非直,線條的收束與轉折,也大多處理成似圓非圓,似方非方……如圖:

(方與圓)

這種種字方線圓、方圓渾樸的處理,實質是文人篆刻增加審美元素的最普通手段,這些手段起源於程邃和巴慰祖這些早期印人的作品裡。但有了這些改變,印章就不再是印章,而是篆刻了,有了這些貢獻,巴慰祖當然配得上他的篆刻史地位。

(【布丁讀印】之5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YbhWG4BMH2_cNUgL7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