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府似乎喜歡吃白菜,譚延闓日記中記載的白菜不少,諸如栗子白菜、湯煮白菜、鴨湯煮白菜、燉魚翅湯煮白菜、雞汁芽白等等。1914年10月4日中秋節譚延闓日記載:「晚略飯,遂飯以湯煮白菜甚佳,此曾文正法也」。1914年11月29日的日記又說:「晚飯仍略進飲,以鴨湯煮白菜絕佳。曾文正寄書夫人繩此法之美,信不誣」。
鴨湯煮白菜
譚廚所效之法,乃曾文正公在北京任禮部侍郎時,多次實驗而成的傑作。煮白菜的湯用鴨湯,菜相如畫,接近翡翠白菜。
齊白石在一幅《白菜冬筍》畫中題跋:「曾文正公云:鴨湯煮蘿蔔白菜,遠勝滿漢筵席二十四味。余謂文正公此語猶有富貴氣,不若冬筍炒白菜,不借他味,滿漢筵席真不如也」。齊白石愛畫蔬果,如白菜、蘿蔔、絲瓜、石榴,都牽繫著童年的記憶與鄉思。我很欣賞他在畫上所題的詩句,詩畫都清香淡雅,予人清白傳家的聯想。
齊白石畫作《白菜冬筍》
大白菜又稱黃牙菜、菘菜、白菘、地菘,栽培歷史悠久,質嫩味鮮,生吃熟食俱佳,蘇東坡曾讚嘆「白菘類羔豚」。齊白石譽大白菜為「百菜之王」,他有一幅寫意的大白菜圖,畫面上點綴著鮮紅辣椒,題曰:「牡丹為花中之王,荔枝為百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蔬之王,何也」?
煮白菜一般是用雞湯、火腿煨,利用這兩種葷菜的肉質香結合白菜的清淡,袁枚《隨園食單》:「白菜炒食,或筍煨亦可。火腿片煨、雞湯煨俱可」。徐珂《清稗類鈔》也說:「白菜以火腿片、雞湯煨之,最佳」;又說用家鄉肉的汁煮白菜,或加筍煨制,味道都很好。他們都能體會素菜葷燒之美,卻未深究美的原理。
鴨湯自然是滋味美妙的高湯,用這種湯來煮白菜,禽的肉質香中參加了白菜的清爽,大幅提升了鴨湯的鮮美。兩者彼此闡揚,又有效糾正老火腿、老鴨可能的油膩。其實不僅鴨湯,白菜放入葷湯中總是起了修飾作用,諸如牛肉湯、雞湯、羊肉湯,乃至火鍋。
老鴨湯
這是一種混搭美學,同時包含了交迭、侵入、交互掛鉤與異質混合的意思。世間許多看似衝突的事物,因巧妙運用混搭而拓展了可能性,並產生戲劇性和調和感。
我在編報紙副刊時曾帶楊牧、施叔青等十幾個作家去武陵農場旅遊,翌日早晨要去煙聲瀑布野餐,我那時還算年輕,體力、背負力都足擔大任,遂請大家循登山步道慢慢健行,沿途欣賞七家灣溪和桃山、喀田山、池有山、喀拉業山等三千多米的群山。我背負全隊食糧,快步來到瀑布下升火煮午餐;兩個小時後他們陸續抵達,我已煮好鴨湯煮白菜等等十幾道菜肴,並在寒涼的潭水中冰鎮了梨、蘋果。我清楚記得每張大汗淋漓的臉孔,搶食鴨湯白菜時綻放的形容。
白菜內斂的清香,好像是為了遇見濃郁的鴨味,激盪出隱藏的情感,那味道仿佛烈日下忽然吹拂著涼風。
那是一種熱情的張力,鴨湯創造了一個讓白菜演出的舞台。我想像它是一株完整新鮮大白菜,不要切開,用鴨湯、火腿、乾貝去煨煮至熟爛,還要保持白菜的完整和生青色澤,端上桌時,鴨肉、火腿都捨棄;僅呈現白菜,讓它的芳香脈動,而且清白呈現。
宛如一場熱烈的戀情,卻船過水無痕般,毋須銘刻下印記。
作者:焦桐;編輯:徐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