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連科駕駛米格-25叛逃美國,是得到美國承諾,還是偶發事件?

2021-03-19     笑語千年

原標題:別連科駕駛米格-25叛逃美國,是得到美國承諾,還是偶發事件?

維克多·伊萬諾維奇·別連科,蘇聯國土防空軍飛行員,蘇聯共產黨員。身高172公分的他,是蘇聯空軍的第一代「網紅」。因為他擁有金色的頭髮,大大的眼睛,加上長年鍛鍊,身材魁梧,十分年輕帥氣。在空軍服役期間,別連科經常作為飛行員的代表,在電視節目上露面,擁有眾多粉絲。

年輕的別連科,懷著對航空的熱愛進入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阿爾馬維爾的蘇聯空軍軍校,1970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土防空軍的米格17訓練隊,擔任米格SU-15戰鬥機和米格25的教官,並加入了蘇聯共產黨。

米格-25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超音速截擊戰鬥機和軍用偵察機,代號「Foxbat"(狐蝠)。該機是世界上第一款突破3馬赫的高空高速戰鬥機 ,曾打破多項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世界紀錄,與美國的SR-71一起,是世界上最先達到2.5馬赫速度的有人駕駛飛機。

米格25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機。它曾創造過在22670米的升限以3000千米/小時飛行的世界紀錄,這是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架飛機都無法達到的。這個重22噸的大傢伙有兩枚垂直尾翼,前端的機首裝有雷達針,駕駛艙內有一枚印有「危險」字樣的紅色按鈕。飛行員在不得己的情況下,按動按鈕後,飛機幾分鐘後便會發生爆炸。這樣,米格25的機密部分就會遭到破壞。

米格25隻配置給蘇聯的防空部隊,在當時從未到過國外,所以關於該機的情報極少。西方國家只是通過間諜弄到過一些米格25的照片,但並不了解其性能,只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好的迎擊機。美國將其稱為最恐怖的武器之一。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甚至宣稱,米格25是一種效率很高威力強大的武器,如果蘇聯大量部署這種飛機,西方的武器系統和戰略必須做出徹底的改變。

1976年9月6日,別連科很早便醒了。這天是個好天氣,他看著正在熟睡中的妻子和兒子,乘坐公共汽車來到了蘇聯防空司令部,與往常一樣在軍官食堂吃早飯。之後,他穿上了飛行服,從值班軍官處領了一支自動手槍和七發子彈,隨後進行了升空前的身體檢查。

這一切結束後,別連科登上了一架代號為」068「的米格25的駕駛艙。他和往常一樣與管制塔通話,請求起飛。

12時50分,米格25飛上了藍天。與平時不同的是,別連科升空後便將再燃器切斷,因為這會加大燃油的損耗。所以今天的」068「爬升的速度要比平時緩慢一些,但管制塔並沒有察覺。

飛機緩慢的上升到6300米,按照今天的訓練計劃,管制塔指示」068「開始做360度的旋轉。別連科的心也像羅盤上的指針一樣劇烈的晃動著,他必須決斷:是按照命令進行飛行訓練,還是實施自己的計劃?

別連科有些猶豫,但最終還緩慢地降低了飛機的高度。這表明,他還是決定實施自己的計劃。別連科向左推動操縱杆,飛機高度急劇下降,在距離地面30米的地方,別連科才猛拉操縱杆,讓機首恢復到水平位置。

這樣的急劇下降對別連科來講是一次生死考驗。別連科之所以要讓飛機低空飛行,因為這樣才能避開地面雷達。為了爭取時間,別連科按動了那個緊急按鈕,飛機向塔台發出了墜毀的信號。

半分鐘後,別連科關掉了無線電。他想:此時的基地應該亂做一團了吧。他笑了一笑,然後開始繼續超低空飛行。這架米格25在別連科的駕駛下,飛向了一個對他來說未知的世界。

別連科的目標,是位於日本北海道千歲市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基地。這個基地是日本"空軍一號"使用的大型基地,也是當時別連科那架米格25最大的飛行距離地。

13時10分,米格25開始進入日本的領空。由於只靠肉眼飛行,別連科無法在視線不明朗的山中飛行,只能順著視野開闊的海岸線向南飛行,希望從南邊迂迴到千歲基地。米格25上的導航設備是蘇聯產的RSBN-4N,這種設備與日本的導航信標並不兼容,所以別連科只能用肉眼和經驗去修正飛行誤差。他最希望的是自己能早一點被日本的雷達發現,讓日本的戰鬥機帶領他近降到千歲基地著陸。

幾乎是在別連科進入日本領空的同時,日本位於奧夙島和加茂的雷達站立即發現了這架飛機。日本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不是美軍飛機在執行秘密任務?經過與美軍聯絡,日本確認這架飛機不是美國的任務機。

13時14分,千歲基地進入緊急狀態,兩架F-4EJ戰鬥機從千歲基地升空,基地用英語和俄語對不明飛機發出警告:要求這架飛機改變路線,離開日本領空。

米格25上的別連科正在尋找降落的場所,因為此時飛機上的油量表已經開始報警。他收到了日本的警告,但他沒有時間回復,因為他尋找到了一個可以降落的地方:函館民用機場。

13時50分,別連科在函館民用機場的跑道上,打開了制動用的降落傘。強大的慣性使飛機衝出了跑道。飛機停穩後,他向空中開了一槍,此時機場的巡邏車也趕到了。

兩分鐘後,別連科向機場警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尋求人身安全保護的請求,函館機場馬上與航空自衛隊北部航空隊進行了聯絡。別連科也被警察帶到函館市的溫泉酒店,由十幾名警察看守起來。

蘇聯飛行員駕機叛逃的消息很快被報告到日本政府。別連科很快被移送到東京。日本外務省通過美國大使館,向美國傳遞了別連科想逃亡美國的意願,美國於次日向日本外務省發出了接受別連科亡命美國請求的通告。

9月9日下午,在美國中央情報官員的嚴密保護下,別連科乘坐美國飛機離開日本。10日上午,別連科到達美國,隨後立刻被美國政府保護起來。

米格25沒有經過許可進入日本領空,按國際法規定,日本有權處理這架飛機。但是怎樣處理這架飛機,日本也大感頭疼。

當時的世界,是一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兩大陣營對峙的世界。但是雙方都不想先動用武力,所以世界格局十分微妙。

日本與蘇聯雖然在1956年恢復了邦交,但就蘇聯返還北方四島一事上,兩國的矛盾重重。美國則是日本的盟國,美日結盟的目的是,主要是圍堵蘇聯的政治勢力和軍事擴張。

當時的日本對外政策,是力求在與蘇美兩國的關係中為自己爭取有利的地位。日本堅持以日美關係為基軸,同時,將更加重視國際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繫,努力在這些相互依存和聯繫中實現日本國家利益。

別連科叛逃的消息傳到克里姆林宮,勃列日涅夫下令:無論如何不能讓米格25落入美國人的手中。蘇聯通過外交手段,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將飛行員引渡回國以及希望日本返還飛機的請求。蘇聯駐日大使傑尼索夫真實性呆在日本外務省不走,要求日本立刻歸還飛機。

從9月21日到29日,日蘇兩國的代表在紐約舉行了多次會談。蘇聯的要求很簡單:歸還飛機,遣返別連科。日本同意在適當的時候將飛機返還給蘇聯,但在」遣返別連科「一事上,強調日本將會尊重別連科本人的意願。

日本為什麼寧願得罪蘇聯,也不願意遣返別連科呢?因為日本得到了美國的一份情報:蘇聯為了奪回這架戰機,已派出大批武裝人員潛入日本,甚至會突襲函館機場。雖然事後才知道這個情報並不準確,但當時日本己進入了備戰狀態。

當時的日本很怕蘇聯真的向自己動手,所以它必須依靠美國的保護。而美國對別連科是志在必得,日本只能以」尊重飛行員本人意願「為由,將別連科去美國;但日本又不願意太過得罪蘇聯,而且根據國際法,這架飛機也沒有理由不還給蘇聯,所以日本才做出上述選擇。

美國對米格25是相當感興趣。美國搬出《日美安保條約》,要求同日本一起協助調查米格25;但日本怕太過避免刺激蘇聯,所以決定調查米格25的事由日本自衛隊進行,但美國可以派出技術員幫助。

美國本來以為米格25是蘇聯研發的、大大超越美國SR-71的先進戰機,但調查檢測之後,讓美國人大大鬆了口氣。米格25然極限速度很高,但重量大,格鬥性能差,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別連科到達美國後,美國一開始如獲至寶。但經過對米格25的檢查後,發現其並不能對SR-71產生太大的威脅,反而在一些技術參數上還要稍稍落後於美國。所以別連科的命運便急轉直下。

別連科叛逃的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團,有人猜測別連科從小嚮往自由,蘇聯部隊的生活讓他不適應;有人猜測別連科的妻子想要同他離婚,這才導致了他的叛逃行為。這些都是猜測,也許只有別連科自己才清楚。

不過,別連科叛逃是當時世界上的一件大事,如果美國不管不問,讓蘇聯想辦法將別連連科弄回蘇聯,那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臉面何存?所以,美國中央情報局仍然為別連連科提供了「保護」。

美國中央情報局為別連科轉換了身份,將他改成一個挪威人,將他安排在美國一所大學學習。但是,美國原先許諾的獎金不見了,別連科在美國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打工。別連科於1980年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航空航天工程顧問。

別連科叛逃事件給蘇聯帶來的結果讓人意想不到,也許能用」因禍得福「來形容。蘇聯當時自信的認為米格25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機,但是現在美國掌握了該機的核心機密,所以蘇聯當時正在服役的米格25都被送回戈里科夫航空工廠改裝。設計師們為米格25安裝了新的機載雷達,對飛機的武器系統也進行了改良和改裝,使得該機的雷達、武器系統更加的完善,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米格29這樣的第四代戰鬥機。

米格29

某種意義上說,米格29就是米格-25的縮小版。它能在任意氣象條件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米格-29具有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既能勝任機動格鬥,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在20世紀80到90年代屢屢與美國戰鬥機對壘,絲毫不落下風。

對日本來說,別連科事件暴露了日本防衛能力的不足。日本三木武夫首相表示,要以這次的米格事件為契機,強化空中、海底的警戒體制。這一事件,不僅直接促使日本通過了《國家防衛計劃大綱》,還逼迫日本下決心引進了全天候遠程預警機是E-767。

別連科事件,不過是冷戰時期一起個人原因的突發事件。至少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什麼陰謀之說。日、美、蘇三國圍繞該事件的處理各不相同,但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個事件雖然在當時轟動一時,但對日蘇關係和美蘇關係的影響並不大,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插曲。

蘇聯解體後,別連科曾在1996年回過一次莫斯科,但呆的時間並不長。從莫斯科返回美國後,他從此消失在人海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PC3SngB9wjdwRpvQ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