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俗稱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等,過去主要分布在我國江蘇、浙江、上海等降雨量較多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現在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病害,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該病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尤其在小麥生長中後期發生嚴重,許多農民已經認識到該病的危害性,但是防治效果卻不理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今天小編就幫助大家認識小麥赤霉病。
赤霉病主要症狀
赤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在小麥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尤其在小麥揚花期至灌漿期發生嚴重。發生初期,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隨著病情的發展,整個小穗染病,引起小穗枯死,在濕度較大的環境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展,在短時間內引起多個小穗甚至整個麥穗感染,發病後期,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用手抹有凸起感,但無法抹掉。籽粒乾癟並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全部死亡,形成枯白穗。籽粒發病後皺縮乾癟,變成蒼白色或紫紅色,嚴重時籽粒表面有粉紅色的霉層,感病籽粒內含真菌毒素如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不僅危害人畜健康,還嚴重影響食用和飼用價值。
赤霉病發生規律
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赤霉病是由若干種鐮孢屬的真菌侵染所致,其中以禾穀鐮刀菌占絕對優勢,禾穀鐮刀菌有形態為玉蜀黍赤黴菌,為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為禾穀鏈胞菌,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主要以子囊殼、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以腐生的方式越夏和越冬,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特別適宜病菌萌發和傳播,子囊孢子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空氣進行傳播,病菌落在麥穗上後,進行再侵染和多次侵染,病菌侵入後,一般只需幾個小時,就可完成侵染過程,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條件下,很快就會在田間造成大面積的感染。
發病原因
(1)品種原因:品種不抗病是赤霉病發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大部分品種均不抗病,一旦環境條件適宜,在短時間內就會造成大面積的蔓延。
(2)高溫高濕:高溫高濕是赤霉病發生和蔓延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小麥抽穗揚花期至灌漿期,一旦出現連陰雨天氣或大霧天氣,造成田間濕度較大,就很容易發生和蔓延。
(3)田間菌量大:病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由於多年秸稈直接還田,造成土壤中病菌越來越多,一旦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就會發病。
防治效果差的原因
(1)藥劑原因:防治赤霉病藥劑相對較少,過去常用的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劑,病菌已經產生了很強的抗藥性,防治效果越來越差。
(2)重治輕防: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空氣傳播病害,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傳播速度十分迅速。由於小麥群體較大,病菌一旦侵入,很難將所有病菌徹底根除。因此,一旦發生,及時防治,也會造成減產。
(3)環境原因:小麥抽穗揚花期至灌漿期,一旦遭遇連陰雨天氣,無法及時噴藥,常常錯過最佳的防治時期,後期即使噴藥防治,防治效果也很差。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目前我國已經培育出多個抗赤霉病品種,7個抗赤霉病品種已經通過審定。在赤霉病發生嚴重的地區,首選抗赤霉病品種,有效預防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
(2)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要以預防為主,一定要在赤霉病發生前噴藥防治。一般要選用具有保護、治療和剷除作用的殺菌劑進行防治。目前比較優秀的殺菌劑有戊唑·咪鮮胺、氰烯.戊唑醇等藥劑。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40%戊唑·咪鮮胺懸浮劑25-35克/畝,或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40-60毫升/畝,兌水30~50公斤均勻噴霧,不但具有預防作用,還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農業實用技術,或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睢陽農科服務圈」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