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其馬與米花糖

2019-10-13     美象府

日前我到渝州出差,欲帶點兒當地的特產米花糖回京送人。看著超市貨架上並排擺放著的米花糖和薩其馬,一個黃、一個白,一個黏、一個脆……突然心生猶疑:難不成這兩樣東西不都是用大米蘸糖做成的?一看說明,果然。薩其馬和米花糖,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食品。雖然都是蘸糖,薩其馬用的是炸熟的麵條,而米花糖用的是烘焙後的大米。且貌似簡單的薩其馬,還大有來頭。

薩其馬之一

米花糖之一

薩其馬在全國各地的大小商店都能見到之前,只有在關外和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方可見到它的蹤影。薩其馬,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原是一種滿族食物,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祭品之一,原意為「狗奶子蘸糖」(滿洲有一種野生漿果,形似狗奶子,系最初用來做薩其馬的果料,旗人入關後逐漸被青梅、葡萄乾、芝麻等所取代)。

薩其馬的風行和製作方法,在不少典籍中均有記載:「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光緒順天府志》:「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燕京歲時記》中的敘述則更為詳細:「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狀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旗人入關後,薩其馬的做法越發簡單便宜,不再用白面,而是直接將麵條炸熟,蘸糖混合,然後切成塊兒。因其香甜鬆軟而深受市民歡迎,遂逐漸成為著名的京式四季糕點之一。

薩其馬之二

關於「薩其馬」一詞的來歷,傳說不少,但均無實證。眾多傳說中,我個人認為比較靠譜兒的一種是:在滿語裡,「薩其」乃「馬拉本壁」、「薩是非」的縮音,含「切」的意思,「薩其馬」屬於「切糕」,加上「碼」的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沙其馬」、「賽利馬」之類的稱呼。「薩其馬」一詞最早見清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御製增訂清文鑒》。在香港,薩其馬還被稱為「馬仔」,因有人迷信吃了它後,可在賽馬賭博中取勝。

米花糖之二

要不是認真細究一番,作為滿族名小吃的薩其馬,怕是要一直被我看成米花糖的同宗了。不知道其他人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過如我這般「似是而非」的自以為是,此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始知「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雖看不知精神」之真意。

作者:劉宏偉;編輯:徐無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I0MzW0BMH2_cNUgR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