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這裡曾有過狀元坊和百歲坊!

2020-04-24     成都微視點

在東升街道東明社區的藏衛路與紫東閣街交叉口的紫東閣廣場,有一座兩層樓高的川西明清建築。

傳說中老子從成都青羊宮騎著青牛去新津路過紫東閣街時,人們看到一團紫氣襲來,故在此建造了該閣樓,取名「紫東閣」,寓意「紫氣東來」。

鮮為人知的是,紫東閣街曾經還有狀元坊和百歲坊。

「能為武狀元留下這個碑,我覺得做些工作是應該的。」在香楠苑,古蜀農耕博物館館長趙文清說,清代時期,四川出過兩個狀元,一個是資中的文狀元駱成驤,他的影響眾所周知,一個是雙流的武狀元彭陽春,他的事跡卻鮮為人知。

豎立在香楠苑一個亭子裡的《誥封一品夫人彭母趙太夫人碑》,還原了武狀元彭陽春的存在。

《誥封一品夫人彭母趙太夫人碑》高1.8米,寬0.98米,厚0.12米,碑文上書「皇清誥封一品夫人彭母趙太夫人之墓」尤為搶眼。

碑文為:「從來科第難,狀頭尤難,壽算難,壽算過期頤尤難。其惟我彭母趙太夫人乎。太夫人,子和之母也,年屆百,恩建坊並賚綢緞等物,榮顯極矣。而性情淡泊,若因有之。噫!異口全蜀之大,有明得大魁者,惟升庵一人。國朝得大魁者,惟了和一人。升庵之母顯於先,子和之母榮於後,洵後先輝映也。懿鑠哉!孫曾繞膝……」

據雙流縣誌記載:《歷代武狀元名錄》、《清代的武舉制度》載:彭陽春,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科(公元1850年)奪魁武狀元,為中國歷代182名武狀元之一,任清宮廷頭等侍衛。墓葬在雙流區境內的曾家店(今黃水鎮),稱為「狀元墳」。

據《彭氏族譜》所載,彭氏先祖自湖北遷入四川犍為,清初彭氏先祖化龍公世系由犍為遷入雙流青木岡林(今雙流東升街道白鶴社區),後又遷入曾家壩(今雙流彭鎮曾家店社區)。

雙流彭氏家族耕讀尚武,修建馬道箭圃,購買良馬,聘請塾師及武功教練,教授家族子弟武功。

一時族中子弟先後有數十人考中武科生員、舉人。其中彭宗銘次子彭陽春為清道光庚戌(1850年)武狀元。

《中國狀元大典》里關於彭陽春的記載

民國《雙流縣誌·古蹟》載:「狀元坊在治東門外,為道光庚戌科武狀元彭陽春所建也。陽春入華陽學籍,而世居雙流,此其故里。」狀元坊於1966年農曆10月26日被拆毀。

民國《雙流縣誌·古蹟》載:「百歲坊在治東關外,為道光庚戌科武狀元彭陽春之母建。」

據民國《雙流縣誌·封贈》及《彭氏族譜》所載:碑坊遺址在今雙流東升藏衛路與紫東閣街入口處。碑坊為石材構建,四柱三門重檐,坊名「百歲坊」。

《自犍遷雙彭氏族譜》原譜

又據《彭氏族譜》載,彭陽泰道光辛卯年(1831年)八月十五日生,將八秩時為1910年,故建坊時間應在清宣統二年,即1910年。

轉自:雙流文化旅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FaJrXEBfwtFQPkdtp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