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析: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點。
(1)概括文章(段)內容。
(2)歸納文章主題。
(3)理清文章結構思路,把握文章的線索、順序及結構層次,故事情節等。
(4)理解文章題目含義、給文章擬標題。
2、結合具體語境,品析重點詞語、句子、段落的含義及作用,賞析特色語句。
(1)理解、體味,推敲詞語的意義,體會其表達作用。
(2)體味、感悟句意,體會其表達作用。
(3)理解文中重點段落的作用。
(4)鑑賞語句,品味其豐富的意蘊或獨特的表達。
3、在閱讀中分析敘述、描寫、議論、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及作用,賞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及技巧。
4、分析、評價人物形象。
5、拓展延伸,創意表達。
(1)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2)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3)對作品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從中總結有益的啟示。
(4)能根據作品所提供的情境進行合理的想像,有創意地表達。
技巧指津:
一、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理清思路
(1)把握記敘的順序及作用
順敘:按時間的先後敘述。
作用:使文章的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倒敘:先寫結果,再寫原因、經過。
作用: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增強文章生動性,引起下文內容的敘述。
插敘: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由於某種需要暫時把敘述的線索中斷一下,插進有關的 另一件事情。
作用:補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內容更加充實,為故事情節發展作鋪墊。
(2)理清線索
注意文章的標題,不少標題就是線索。
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關聯,有的是以時間變化為線索,有的是以空間轉移為線索。
注意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或事物:這種情況下往往是以具體的人、事、物為線索。
注意抒情、議論句。抒情議論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條感情線索。
(3)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
按時間先後順序劃分。
按地點轉移劃分。
按事情發展的過程或思想感情的變化劃分。
按描述內容的角度劃分。
按「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劃分。
小說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情節劃分。
2、概括文章(段)內容
(1)緊扣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或事物的主要特徵等要素
(2)盯住開頭結尾句、段落間的過渡句等重點語句。
根據故事情節的常用格式是:
「某人因為……做了……事情,最後……」
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誰做了什麼?(可適當添加時間、地點、起因、結果)
3、歸納文章主題
(1)理解標題
有的標題很鮮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可根據標題確立中心。
有的標題是一語雙關,解題時不僅要弄清它的表層含義,還要弄清它的深層含義。
有的標題很形象,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能夠結合文章內容找出其本體、喻體,也就是理解了主題。
(2)抓關鍵語句
過渡句
開頭結尾句
抒情議論句
反覆出現的句(段)
(3)分段(層)概括:如果找不到關鍵句,文章比較複雜,就「化整為零」,分段(層)概括段意,最後整合為全文中心。
記敘文概括文章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記敘(描寫、介紹)了……,表達(抒發、讚美、歌頌、諷刺、揭露、反映)了……」
二、語句的理解與賞析
1、關鍵詞語的含義及作用的品味
(1)步驟:第一步先理解詞語的本義,把握詞語的感情色彩;第二步結合語境揣摩詞語的語境義;第三步分析詞語用在此處的作用及表現力。(2)解題思路與技巧
結合語境,認真推敲
遇到代詞,從上查找
由近及遠,查找釋句,有些詞語比較抽象,較難理解,所以作者往往是指出之後,對它們進行解釋,而這些解釋往往就是我們要尋找的答案。
(3)答題思路:
動詞、形容詞賞析:這個詞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質)
反覆強調的詞語賞析:突出強調了……
感情色彩變化的詞語賞析:貶詞褒用(褒詞貶用),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2、重點句子內涵及作用的賞析
賞析角度:
(1)理解句子的含義。聯繫上下文及文章主題分析句子描述,(表現、揭示)了什麼內容(或道理)。
(2)分析句子的語言特色,有修辭的分析修辭,沒有修辭的,分析有表現力的詞語,或特殊句式等。
(3)分析句子所表達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個性特徵)。
答題思路:
(1)哲理句賞析:這個句子告訴了……的道理(或讓我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2)主旨句,抒情議論句,全文總結句賞析:這個句子起到了點題(畫龍點睛、卒章顯志、升華主題)的作用。
(3)過渡句的賞析:這個句子起到了承上啟下(或引出下文)的作用。(4)不同用途的句式的賞析:陳述句語氣平穩,不溫不火;疑問句能吸引讀者……的好奇心,製造懸念;反問句能加強……的語氣,使……的感情更強烈(或使……的觀點更鮮明);感嘆句能抒發……強烈的感情。(5)描寫句的賞析:具體地寫出了……
(6)修辭句的賞析: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
誇張:突出了事物……的特徵。
對比:給人……鮮明的印象。
反語:顯得幽默風趣,諷刺了……
排比:使語言雄壯有力,氣勢磅礴,語勢層層深入(增強語言氣勢);抒發了……強烈感情。增強語言氣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句子的內容)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偶:句式工整,讀來琅琅上口。
引用:引經據典,增強文化底蘊。
反問: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在段首、文中)(若在結尾,引起讀者思考)
設問: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興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在段首、文中)。
3、重點段落的賞析
或點明主旨,或承上啟下,或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特色,插敘交代背景。
思路與賞析句子相同。
三、分析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1、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反映作品……的中心。
環境描寫:社會環境好自然環境
所謂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日、月、星辰、天氣、自然風光等的描寫。自然環境描寫能烘託人物……的心情,表現人物……的品質,推動情節的發展,起襯托中心思想的作用。社會環境描寫多交代時代背景、社會風俗、思想觀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時,要先找出描寫的句子,再聯繫文章的內容、時代背景等綜合考慮。
常用的格式是: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品質;襯托中心思想;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季節、天氣等;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也叫直接描寫,即通過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反映作品的中心思想。側面描寫,也叫間接描寫。概括地說,就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間接描寫主人公,從登場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寫出未登場人物的性格。
細節描寫:是對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環境和場面的細枝末節所作的描寫。
白描,即簡筆勾勒,使文字樸實、簡練、乾脆。
2、抒情的種類
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於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裡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
3、議論的作用
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四、賞析寫作手法與技巧
1、布局文章的技巧
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渡鋪墊、設置線索。
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關係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2、表現手法及作用:
象徵:使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襯托:使形象更加鮮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對比:突出某一方面的特點。
渲染烘托:以景物以及人文氣氛來烘托某種氛圍、人物心情等。
先抑後揚(欲揚先抑):引發好奇,感情鋪墊。
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情感,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虛實結合: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
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五、分析、評價人物形象
1、扣住故事的情節和文章中對人物具體生動的描寫客觀地進行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體全面。
2、通過對作品語言的把握和體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的感情傾向。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是正面的,一般用褒義詞來概括其特點;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 ,一般有貶義詞來概括其特點;如果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豐滿,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就從兩方面客觀評價。
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詞語有:
寡言少語、平凡、樸實、正直、純真、善良、可愛、沉著、冷靜、樂觀、穩重、幽默、謹慎、鬱鬱寡歡、洒脫、循規蹈矩、豪放、潑辣、熱心、膽小、老實、圓滑、暴躁、勇敢、從容、耐心、踏實、謙虛、勤儉、敬業、誠實、執著、勢利……
六、拓展延伸,創意表達
1、細讀。這是答題的基礎,要有針對性地反覆閱讀文章,理解文章內容、情感、寫作技巧,理解具體語境中詞句的意義和作用,再結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2、提煉。要善於捕捉材料中的重要的語言信息,運用恰當的組合,對詞義、文意、人物、事件、主題思想或文學形象作出正確的評價。
3、聯想和拓展。要能在閱讀中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對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見解。
4、表述。即組織語言回答問題。要注意語言的簡潔明了,特別要能夠做到有創意的表達。
注意:
1、感受啟示題
要求:聯繫文章內容,從不同角度(如主旨、具體語句、具體情節、具體形象)談。面不要太寬,最好抓住其中的一點,這樣更能寫出自己的創意。
格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2、合理想像題
要求:有創意但必須與語境和主旨相吻合。
(1)心理描寫:
用第一人稱。
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2)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用第三人稱;
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3)環境描寫:
要與人物的心情相映襯。
七、記敘文題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內容或故事情節
2、揭示主題,是文眼3、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4、新穎別致,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5、是人物形象的象徵
6、設置懸念(讀後腦中出現為什麼)
7、描寫的對象
八、賞析句段從三方面考慮
1、內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
2、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
3、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簡單的可用以下的格式:
1、修辭方法
2、人物描寫方法 (這句話運用了什麼手法,寫出了 什麼,表達了 什麼 思想感情。)
3、運用恰當的動詞
九、人稱的作用
第一人稱: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便於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稱:接近讀者與主人公的距離,讀時令人倍感親切,便於直抒胸臆(記敘文),表達作者的觀點(議論文)。
第三人稱:能夠客觀地展現生活(反映事實)(能夠比較自由靈活地反映客觀內容),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十、行文思路(記敘文)論證思路(議論文)
首先寫……然後……其次……最後……
十一、段落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
內容:點明中心,升華主題。
結構:扣題,照應開頭(題目、結尾),總結全文(收束全文)。
十二、選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麼特點?作用如何?
詳略得當。
塑造……的美好形象;突出中心;升華主題。
十三、小說在情節安排上有什麼特點?作用如何?
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推動情節發展。
埋下伏筆:前後照應,使結構完整。
十四、在表達方式上,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邊敘邊議)。揭示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
十五、記敘文中我的作用
是事件的敘述者和見證者,使故事真實感人,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人物。
十六、記敘文開頭段的作用
1、 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引起讀者思考、重視、注意)
2、設置懸念(讀完後腦海中出現為什麼)
3、引起下文(如果是中心句或主旨句,就答總領全文)
4、增添文采(趣味性)(開頭用詩歌,名著、典故、成語故事)
5、開篇點題
6、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有情感詞語)
7、為下文情節作鋪墊
十七、記敘文結尾段的作用
1、總結收束)全文
2、照應開頭(照應題目)
3、點明中心(卒章顯志)
4、深化主題
5、升華感情
十八、文章詳略的作用
能突出表現中心的材料要詳寫;與中心關係不大的材料要略寫。略寫起著襯託人物、補充交代情節的作用,詳寫則沖淡主題(偏離主題)
十九、常用解詞法
1、注釋法:就是簡明扼要地講解詞義,就是給詞下定義的方法。
例: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2、以詞解詞:是用同義詞方法解詞。如立刻:馬上 對勁:合得來 堅固:結實
例:和藹:溫和
3、比較法:是用和反義詞比較的方法解詞。如從表揚、收益的反義詞批評、損失的比較中得出詞的意義。
例:稀奇:很少有、不平常的東西。
4、追源釋詞:就是在理解詞源的基礎上解詞。如風聲鶴唳、杞人憂天、草木皆兵等,都可以按照歷史故事解詞。
5、拆合法:把詞拆開解釋,然後再合起來的解詞方法。
例:毫不氣餒:毫,一點;餒,軟了,沒有勇氣。合起來:勇氣一點兒也沒減少。
6、聯繫詞義解詞:如歌頌的「頌」字,有讚美的意思,知道了這個字的意思,就可以理解這個詞了。
例:渴望:非常希望的意思。
7、聯繫上下文解詞:有些詞義要聯繫上下文,才能領會其深刻含義。如長征詩前言介紹中說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
例:宣傳隊有多種解釋,在長征中就得釋為黨的幹部、戰士深入各地宣傳毛澤東思想合革命真理。
8、邏輯歸類法:如莊稼是高粱、玉米、穀子、大豆等的統稱。
例:河山:泛指山川、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