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連友:朱䴉好運

2019-08-05     文學陝軍

朱䴉生存繁衍已有六千萬年曆史,由於戰爭、地震、冰雹、瘟疫、人類的獵殺等諸多原因,到1981年5月在洋縣才重新發現了當時我國僅剩下的七隻。

巍峨的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嶺,雄偉的山峰擋住了北方的寒流南下,這裡有中國最古老的內陸河——漢江。氣候溫潤,植被豐茂,雨水充沛的漢中盆地,是適宜朱䴉生存的寶地,秦嶺南麓洋縣的姚家溝是它們最後棲息地。這是一個靜謐的小村莊,僅有七戶村民過著與世隔絕的田園生活。朱䴉與村民相生相伴,和諧相處,但是面對不測風雲,朱䴉弱小的種群隨時面臨著滅絕的危險。這種情況下,劉蔭增的出現,成為朱䴉在這個世界上的「保護神」。1978年受國務院委託,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劉蔭增帶領的中國朱䴉考察隊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了大半個中國,在幾乎認定朱䴉已經絕跡的情況下出現了奇蹟。

劉蔭增

那是一個所有人難忘的日子,落日的黃昏下,陽光籠罩著金家河的農舍、小溪、山林,一隻像白鷺一樣的大鳥在空中飛翔。當劉蔭增抬頭仰望,那隻大鳥歡快地扇動著翅膀,羽毛猶如胭脂般緋紅,伸著長長的脖子,衝著劉蔭增「哇——哇」地呼叫著。劉蔭增一下怔住了,脫口驚呼「朱䴉——」,腿下一軟跌倒了,似乎本能地向朱䴉行了一個大禮。這是冥冥之中,瀕臨滅絕的朱䴉與踏破鐵鞋的「守護神」劉蔭增在茫茫宇宙中的相遇。

那年5月23日,劉蔭增考察隊一行最終發現了七隻在姚家溝築巢棲息的朱䴉。這立即成為國際生態保護的一大喜訊,引起了國內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出台了一系列搶救和保護措施。在當時動物保護法規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洋縣政府發出通知,在朱䴉活動區域不准狩獵,不准砍伐,不准使用化肥農藥,不准開荒放炮。原陝西省林業廳和洋縣政府相繼建立了朱䴉保護機構。日本將朱䴉視為聖鳥,也向朱䴉保護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越野車、望遠鏡等物資設備,還有經費。隨著朱䴉種群經繁育不斷擴大,保護機構從對病傷朱䴉救護到半野化培訓,最後實現了野外放飛。洋縣還在公路、鐵道邊設置了保護朱䴉安全的防護屏障。近四十年過去了,朱䴉從發現時的七隻,現在已繁衍到三千多隻,棲息地由洋縣姚家溝現已擴大到漢中各縣區,甚至飛過秦嶺巴山到寶雞、銅川、寧陝、北京、浙江等地,並重返歷史上有過朱䴉的日本、韓國。朱䴉已成為友好使者,參與到構建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共同體之中。

已逾八十高齡的劉蔭增先生,幾十年來,從發現朱䴉,到用全部的精力保護朱䴉,幾乎參加了國內外所有保護朱䴉的重大活動。他晚年身體衰弱,雖居住在北京,但一直眷戀著朱䴉棲息地——洋縣,常常遙望著秦嶺南麓當年發現朱䴉最後棲息地的姚家溝,牽掛著那些已經兒女成群、在美麗的漢中盆地自由飛翔的美麗倩影,洋縣成了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去年春天,老人拄著拐杖回到洋縣,參加了當地舉辦的朱䴉國際論壇會議,就再沒離開洋縣。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老人提供了生活便利,那些似乎認識劉蔭增老人的朱䴉們,在晨曦或黃昏中常常陪著在城郊、村莊和田野散步的老人,嬉戲翻飛,歡快鳴叫。老人心情愉悅,身體漸好,現已扔掉拐杖,常常笑聲朗朗。當我稱讚老人是朱䴉的「保護神」時,老人哈哈笑道:「在田野看著成群的朱䴉從眼前飛過,我更像是一位『牧䴉人』。」

朱䴉與人類的關係密切,還體現在洋縣朱䴉生態產品品牌價值逾七十億元。當地註冊了稻米、黑米酒等品牌商標六大類五十餘個,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十三萬多畝。洋縣朱䴉生態有機產品區域品牌成功進入中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作家莫伸在漢中考察朱䴉保護時感慨地說:「朱䴉保護史也正好反映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朱䴉已成為生態代言鳥,它代表著漢中、代表著陝西、代表著中國飛向世界。

選自:陝西日報(2019年07月02日)

作者簡介

賈連友,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有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等散見於《人民日報》《文藝報》《陝西日報》《中外紀實文學》等報刊。編著出版有多部地方文化書籍。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L3YWwBUcHTFCnfP6Gl.html





你好,柞水!

2019-10-18






你好,長武

2019-10-12


你好,閻良

2019-10-10







你好,鎮安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