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家庭9個都有這個困擾:為什麼要老人帶娃?都快看看吧!

2019-05-15   輔食記

昨天,忽然收到了一位寶媽發來的消息:

「黃媽,我終於把婆婆推出家門了!

1.

認識葡萄媽是在1年前,第一次聊天,隔著螢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不滿。

「月子裡讓她別抱就不聽,現在葡萄一放到床上就哭!"

「我家陽台曬的不是衣服,全是舊床單撕成的尿布,跟彩旗一樣!「

「奶粉從不按照比例泡,越加越多,說了別用開水泡,老忘!」

……

葡萄出生以後,葡萄奶奶就開始在家裡幫著帶娃,兩代人育兒觀的摩擦越來越大,幾乎蹦出火花。

葡萄媽也曾講解過科學育兒的方法,但是葡萄奶奶更相信「隔壁王阿姨說」,「對面李阿姨說」,火氣上來時一句話頂回來「你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

就像賭氣般的,有時候她就故意把房門反鎖,不讓奶奶看葡萄。

或者偷偷把奶奶煮的粥倒了,換成米粉給葡萄吃。

「無法溝通,她不幫倒忙就不錯了!」她找我吐槽說。

我很耿直地懟了回去「老人帶孩子難道是天經地義的?」

我們常常吐槽帶孩子的不容易,卻總是以高標準來要求長輩。

我們常常抱怨老人的固執己見,卻總是對他們的付出視而不見。

2.

葡萄媽是辣媽界的典範,產後回公司上班,同事都誇她「怎麼還跟小姑娘一樣,一點沒變!」

周末閨蜜聚會,她特意把葡萄帶上。輪流誇讚一番之後,葡萄哭了。

一邊抱起葡萄,一邊從包里艱難拿出奶粉準備泡奶粉。沒有溫水,就要了一杯冷水一杯熱水開始摻和,可是葡萄一掙扎水全倒外面了,還打濕了閨蜜新買的裙子。

好不容易喂完奶粉,手上突然感到一陣輕微震動,葡萄拉粑粑了。趕緊抱去廁所,手忙腳亂換尿片,手已經酸得不行,這下腰也挺不直了。

回到餐桌「終於回來了,走,去新買的咖啡廳坐坐。」閨蜜熱情招呼。低頭看著自己才扒拉了兩口的飯,葡萄媽真是欲哭無淚。

她忍不住在想,葡萄奶奶到底是怎麼做到一個人帶娃的?

其實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郭阿姨是個十足的「老漂族」寒暑假在杭州帶孫子。九十月份回山東割玉米、種小麥,其餘時間在江蘇帶外孫。

她說,她是農村出身,能幫到兒子媳婦她還更高興呢!

可郭阿姨已經64歲了!

王阿姨說,她的一天都被兒子安排滿了。

「我下午兩點半把菜飯燒好,3點20分馬上趕去長江小學接,4點鐘再趕來這裡。真的很辛苦 每天排得滿滿的,早上畫畫和書法,下午表演和游泳,晚上學鋼琴。我兒子都給我安排好了,寫在一張紙上了,我壓在台板下面,每天要看行程的,生怕搞錯。」

即使沒有完全實現科學育兒,老人對孩子的愛,也是純樸深厚的。

小孫子說,心疼奶奶,上課的時候「奶奶就在外面這麼熱地站著!」一節課兩小時,興趣班外面的地方很小……

老人的出發點和我們當媽的一樣,都是為了孩子好。

隔代育兒的矛盾,如果無法通過理論和科學來解決,那麼,就用愛和理解吧!

3.

葡萄媽和奶奶的戰爭最終是結束在醫院裡。

那天葡萄媽下班回家,發現奶奶趴在寶寶床邊睡著了,葡萄小臉通紅,身上蓋著厚厚的被子。一摸額頭,這麼燙!

「媽,孩子燒得這麼高,怎麼不帶她去醫院。」

「吃完藥,已經退一點了,我就眯了一會,怎麼又燒了。「奶奶慌張地解釋。

「瞎吃什麼藥,耽誤了病情都怪你,發燒居然還蓋這麼厚的被子!」葡萄媽忍不住吼了起來。

奶奶看著病房裡的孩子一聲沒吭……

住院這一周她和奶奶白天晚上輪流去醫院照顧葡萄。

有天加班去的晚,到醫院的時候葡萄已經睡著了。奶奶坐在床邊一手抱著葡萄,另一隻手努力把床頭柜上的兩個小藥瓶夠過來,哆嗦著抖出七八片高血壓藥,也顧不上倒水,直接就吞下去了。

低頭摸了摸葡萄的腦門,嘆口氣說:「都是奶奶的錯,凈給你們添麻煩,快點好起來吧,看把你媽累的,又要上班又要跑醫院……」

葡萄媽突然眼眶一酸,這一周沒少埋怨奶奶,沒想到奶奶壓力那麼大,還惦記著自己。

媽,你辛苦了!

後來,葡萄媽再看到院子五花八門的尿片好像也沒那麼礙眼了,奶奶也漸漸接受了尿不濕「嘿,少洗那麼多尿布,我樂得清閒!」

今年母親節,葡萄媽想給奶奶放個假,特意報了旅行團,奶奶怕她們兩夫妻太忙放心不下葡萄,推辭了好久。好不容易才在葡萄爸的勸說下同意「黃媽,終於把我婆婆推出家門了,辛苦帶娃這麼久,早就想讓她好好休息一下啦!」

幫忙帶娃的老人有太多不易「說是主人吧,說了都不算;說是客人吧,啥活都要干;說是傭人吧,工錢沒得賺。」多一份體諒比什麼都來得強。

4.

剛有小寶的時候,我們一家也曾在帶娃這條路上磕磕碰碰,但是很幸運,我有一個開明的婆婆和支持我的老公,讓我沒有後顧之憂。

我總結了自己和咱們工作室媽媽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幫到更多媽媽。

第一,感激老人的付出

帶孩子就是每天在娃的屎尿屁里打滾,別人不理解,咱自己還能不知道帶娃有多累嗎?長輩幫我們帶娃,除了喂奶哄睡陪玩,其實還有很多瑣事要承擔。我們才是孩子的父母,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理所應當被孩子的事所困擾。

第二,抓大放小

複雜的育兒知識,有時候我都會頭疼,更何況長輩了。不要太過追究細節,孩子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幾點睡覺,交代一聲就行。具體怎麼執行,交給長輩決定。說真的,哪怕是我們自己帶娃,有時候也沒法嚴格按照條條框框來執行。

第三, 給予回報

在能力範圍內,記得時常給長輩買點小禮物,他們可能不要求,但是收到禮物一定是開心的!或者像葡萄媽這樣,偶爾給長輩放個假,讓他們回老家或者自己出去轉轉,過幾天屬於自己的生活。

<黃媽說>

黃媽想對爸爸們說:

請一定要參與到帶娃這件事當中,丈夫是最好的婆媳關係調和劑。你的一句話可能比媽媽們說十句更管用,夫妻倆建立共識,再加上正確育兒知識的引導,相信長輩也會更容易接受。

黃媽想對長輩們說: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謝謝你們的付出,但也請理解媽媽們的做法。過去的育兒觀不一定正確,都是為了孩子好,沒啥好爭的,他們自己的娃就讓他們自己決定去。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多跟孫子孫女玩玩鬧鬧不是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