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品缺乏創新元素,蘋果以及其產業鏈的未來前景似乎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目前,雖然最新發布的iPhone11系列暗夜綠款在預售期間被搶購一空,但整個系列全球首批訂單量卻較去年至少下降了10%。
與此同時,華為9月19日在德國慕尼黑髮布了最新的Mate30系列。相比iPhone11,Mate30有著更多的創新點,這不僅引發消費者關注,也讓眾多投資者將目光瞄準了華為產業鏈。
而在過去十年中,蘋果公司的崛起帶動了整個蘋果產業鏈的發展,一些A股公司也藉此在過去十年里成為「十倍」大牛股。如今隨著華為的崛起,是否也能複製出同等體量的「黃金」投資期?
一、蘋果產業鏈輝煌十年
2007年1月,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其觸摸屏+Home鍵的設計令人驚艷。但在彼時智慧型手機尚未風靡的時代,iPhone的銷量僅僅只是百萬台級別。
2010年iPhone4爆紅,蘋果產業鏈長達10年的黃金投資期正式拉開。
從2010年1月到2017年末,A股上證綜指最高漲幅59%,而蘋果產業鏈指數最高漲幅達到1079%,是前者的18倍。
在這段時間裡,蘋果產業鏈是A股市場中毫無疑問的最大投資主題,孕育了一批業績亮眼、市值飛漲的明星公司。僅僅A股上就有數十家公司藉此成為十年十倍的大牛股。
比如半導體器件領域的長電科技,其股價於2008年11月7日到達底部,後上漲至2015年6月5日歷史最高點,期間走出兩段上升結構,總漲幅1485%。
以及製造連接器的立訊精密,其股價自2010年10月到2019年7月,期間走出三段上升結構,總漲幅1713%。
立訊精密近十年股價 日線走勢
此外還有順絡電子,股價於2008年10月28日見底,後上漲至2015年6月5日歷史最高點,期間走出兩段明顯上升結構,總漲幅2235%。
順絡電子近十年股價 日線走勢
與此同時,華為產業鏈上公司在過去十年的受益卻相對有限,即使在2008 年到 2018 年這十年中,華為整體營收從183億美金增長至1052 億美金,增幅高達475%的增長,其核心的消費者業務更是在2018年突破了500億美金大關。
二、Mate30 VS iPhone 11,優勢在哪裡?
正如上文,蘋果產業鏈是過去十年培育了一批明星公司。但是,隨著2018年蘋果手機出貨量的下降,昔日蘋果產業鏈上明星公司業績也出現了大幅下滑。
以蘋果手機玻璃蓋板廠家藍思科技為例,公司年度報告顯示,其2018年凈利潤6.37億元,同比下滑了68.88%。之後今年一季度的財報更是出現了凈利潤虧損0.97億元,其中甚至還包括了1.84億元政府補貼。
而華為產業鏈雖然整體在過去十年中不及蘋果,但近些年其地位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
如今的高端手機市場是蘋果、三星、華為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華為的上升勢頭尤為明顯。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華為在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份額分別為8%、10%,今年一季度則提升到了16%。
相比之下,蘋果的市場份額則在不斷下滑,2017年、2018年iPhone在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份額分別為58%、51%,2019年一季度則為47%。
華為&蘋果在高端手機市場所占份額
此外,正如文章開頭所述,蘋果的最新一款iPhone在創新科技上非常有限,值得一提的只有最貴的iPhone11 Pro的攝像頭增至3個。
此外,據媒體報道,從黃牛傳出的數據也顯示最便宜的iPhone11已跌穿了它的上市定價5499元,
相比之下,拍攝性能依然是華為的優勢,Mate30 Pro將增加至四顆攝像頭,而自去年發布的P20 Pro以來,華為就一直霸占知名拍攝性能測試軟體DxOMark第一名,毫無疑問的是mate30 Pro將繼續成為全球拍攝性能最強的手機。
其次,Mate 30將成為目前全球最成熟的5G手機,其搭載的麒麟990 5G晶片,是當前全球第一款上市銷售的5G手機SOC晶片,且預計高通、聯發科、三星等最快也得今年底或明年初才能上市銷售它們的5G手機SOC晶片。
此外,Mate30將搭載40W的有線快充以外、27W的無線快充和無線反向快充,相比之下iPhone11僅有iPhone11 Pro和iPhone11 Pro max版支持快充技術,且僅支持18W,在電池容量方面mate30也較iPhone11要大許多,在續航方面mate30足以秒殺iPhone11。
可以說在高端手機市場,華為已具備與蘋果較量的實力,如今更是集成了諸多業界領先的創新科技,對iPhone11來說是不小的衝擊。
此前新發布的P30系列僅用85天就突破了一千萬的銷量,比去年的P20提前了62天。本次的Mate30預計在銷量方面將更為樂觀。
相比之下,iPhone11的銷量則並不及去年,雖然最新發布的iPhone11系列暗夜綠款在預售期間被搶購一空,但整個系列全球首批訂單量卻較去年至少下降了10%。
三、聚焦華為三大業務
基於以上,蘋果產業鏈的過去,很可能會成為華為產業鏈的未來。
根據國泰君安團隊的計算,華為供應商市場約有5000億規模。
其中,軟體與服務供應商數量最多,有21家,半導體設計行業的供應商17家,代工、晶圓製造等生產服務的供應商14家,安防設備等電子裝備供應商10家,而華為主營業務涉及的核心元器件如存儲器、連接器、線纜的供應商數量也分別為9家。
而這其中27家A股上市公司有10%的營業收入來自華為。其中,武漢凡谷、新亞製程、捷榮技術、卓翼科技、銀寶山新、劍橋科技、博創科技來自華為的收入均超過營收的30%。
再從整體市場行情看,今年華為概念指數也出現明顯上漲。截至9月19日收盤,華為概念指數報1708.84點,上漲41.04點,漲幅2.46%,較今年年初的805.63點上漲約48%。
華為概念指數近一年 日線走勢
部分華為供應商概念股年內股價也已出現明顯上漲,例如武漢凡谷最新股價已較年初上漲約277%;滬電股份已上漲約269%;生益科技較今年年初上漲約182%。
另根據華為的2018年財報,其目前的主營業務主要有三大,分別是收入占比48%的消費者業務(收入3489億元),占比41%的運營商業務(收入2940億元),占比10%的企業業務(收入744億元)。
這三大業務中,近8年復合增長率最高的是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分別達到了35%和37%,運營商的業務增速也達到了9%。這些業務下的相關公司,預計在未來將具備巨大的投資機會。
本文作者:張檳
執業編號:A0740618100005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任何投資建議不作為您投資的依據,您須獨立作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請您確認自己具有相應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所涉及個股僅作案例分析和學習交流,不作為買賣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