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在以前也叫做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要說起其歷史,徽劇是京劇的前身。從前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在商業的迅速發展下文化消費慾望也隨之高漲 。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戲曲聲腔崑山腔的逐漸興起,當地的戲班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加之當時乾隆的觀賞需求,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這也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點翠小蝠
提到京劇人才,自從1917年以來,大量湧現京劇優秀演員,流派眾多,從一開始的流派發展到鼎盛期,鼎盛時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等。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1月16日京劇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正鳳
京劇的頭飾也是美的讓世人驚艷,京劇旦角頭面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軟頭面另一種是硬頭面。軟頭面分為:線簾、發簪、大發、水紗、網子、發墊等六種。
南派頂花
硬頭面分為:水鑽頭面、點犀頭面、和銀錠頭面三種。除銀錠頭面件數較少外,水鑽頭面、點翠頭面各有五十件左右,其中包括:泡條、串聯(三聯、四聯)、泡子、鬢簪、鬢蝠、六角、大頂花、邊蝠、邊鳳、偏鳳、面花、壓鬢、後三條、後兜、太陽光、包頭聯、豎梁、橫樑、鳳挑、八寶、福壽字、耳挖子、耳墜、魚翅等單件。在使用上硬頭面可以全套使用或者半套使用,當然也可以單件使用。
菊花頂花
在搭配上,還有美容花朵,其是用五彩繽紛的光緞、綾、絹及絲絨做成。這裡面包括有四季花朵、鳳鳥、喜壽字等。插戴花朵的功效是美化形象,還可以烘托氣氛、推進劇情的作用,如戲劇《鳳還巢》洞房一場的程雪娥,《鎖麟囊》春秋亭一場的薛湘靈,頭上飾紅花,彰顯喜慶氣氛。
銀穗子(北派)
偏鳳(北派)
京劇頭飾中的點翠頭面是用翠鳥的羽毛來裝飾的,如今得到改良,用點綢子或是點專業紙來製作,經過用綢子替代翠鳥毛做的點綢頭面後,只要做工精細,在台上基本上是可以亂真的。
一般這種頭面主要是劇中富家千金或比較有身份地位的女性使用,與貧苦女性用的銀釘頭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就算南方和北方在頭面胎型和做工上也有著較大的差異。
雙聯泡子
南派頭面在胎型和製作上跟北派也有較大的區別,北派頭面給人的感受是樸實,而南派更細緻更花哨一點。並且如今南派的頭面大多是用染色的普通鳥毛來替代翠鳥毛了,花銷也比北派的點綢頭面要多一些。
總而言之,京劇的使用還是非常講究的,不是隨意看著舒服就往頭上戴,使用的時候還要考慮的劇情以及角色本身。每一個配飾,其製作過程也是經過精心打造的, 也體現出了京劇藝術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