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明爭暗奪。在那樣一個烽煙四起的年代,是個人物都會有些保命的底牌,譬如親兵。像是曹操的虎衛營、孫權的車下虎士、劉備的白毦近衛都屬於親兵的一種。而其他的一些統兵的將領也有類似的親兵,比如關羽的五百校刀手、高順的陷陣營等等。張飛也有一支這樣的親兵部隊,這支部隊戰鬥力彪悍,堪稱古代的特種部隊。他們就是燕雲十八騎,又稱十八騎燕將。
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中並沒有關於張飛麾下那十八個精銳騎兵的信息,這支與隋唐時期聲名大噪的燕雲十八騎同名的部隊,只存在於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以及後來毛家父子編輯整理的《三國演義》當中。所以本文也將從三國演義的劇情中,對這十八個人後來不再出現的原因進行剖析。
我們要知道這支神秘的隊伍第一次出現在何時何地,最後一次又在哪顯露蹤影。根據三國演義里的描述,這支部隊第一次出現是在呂布夜襲徐州的時候。那時呂溫侯趁著張飛醉酒而偷襲徐州,慌亂無措的張飛在燕雲十八騎的掩護下衝出東門,逃出生天。最後一次出現,則是在三國演義中的長坂坡之戰。當時張飛虎目圓睜,雄踞當陽橋,以一人之力吼退百萬曹軍,曹操則疑懼橋後樹林裡的四起煙塵而退兵,在樹林後面飛土揚塵虛張聲勢的就是燕雲十八騎,只不過當時已經增加到二十多騎了。
我們可以從中得出以下信息:
從劇情來看,燕雲十八騎人數最少但是戰鬥力極強;對張飛無條件的忠誠與信任,並且是張飛最得力的部下;十八騎只是個部隊名稱,人數並不是恆定十八。那麼既然這支神秘部隊的戰鬥力和忠誠度都很高,為什麼長坂坡一戰後就再沒有出現了呢?
這其中有以下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這支部隊消失了。首先,這種特種部隊性質的親衛一般都是幹些最危險的活,職業風險極高,在漫長的南征北戰中,他們可能相繼戰死沙場了。其次,張飛的脾氣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他的二哥-關羽死後,張飛的暴躁脾氣達到了一個頂峰。無故鞭打手下不說,還經常設置一些根本完不成的任務。這種煎熬下,有些人選擇了抗爭,比方說捅死了張飛的張達范疆。燕雲十八騎不太可能造反,但是辭職還是可以的。所以十八騎就死的死、傷的傷、跑的跑、散的散……
第二種可能就是這支部隊解散了。這不同於第一個原因中燕雲十八騎因為對張飛的恐懼或者是自身傷亡得不到補充等原因,解散可能是因為一些不可抗因素,比如張飛的思想發生轉變,他認為戰爭形式的變化讓親衛的存在形同虛設。也可能是張飛的年歲漸漸增長,他沒有了太多的精力去單獨操心一支小部隊,張飛年輕時可能敢闖敢拼精力充沛,這樣的他有餘力顧及一支親衛部隊。但是這種部隊之所以戰鬥力強悍就是訓練辛苦。所以張飛年老之後,也就沒有力氣再操心一支獨特的親衛部隊了。
第三個可能,這支部隊沒有消失,但是之後的劇情不需要他們出現了。這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原因。因為第一次出現是要給張飛逃出呂布的攻勢找一個原因,一支近乎無敵的親衛保護就是個很好的理由。最後一次的長坂坡之戰是為了凸顯張飛的勇猛,而燕雲十八騎也配合演出了一下。在這之後,無論是張飛大破張郃也好,還是張飛折兵武都也罷,張飛都既沒有危在旦夕,也不需要相關情節塑造形象。之後張達、范疆刺殺張飛更不需要燕雲十八騎的出場了,因為這時候張飛必須死。而且親衛也不是時時刻刻陪在主將身邊,主將睡覺時親衛也是無法立即出現的。
由於燕雲十八騎在三國志並不記載,只是存在於三國演義中,所以我們也只能從三國演義的劇情中分析這支部隊為何後來消失了。從相應的劇情我們可以得出以上三種情況,最客觀也是有可能就是第三種了,因為作為一本小說,作者意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