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筆!文旅融合在北岸落地開花

2019-10-17     莆田發布

位於北岸山亭鄉山柄村麒山之巔的媽祖閣 許武 攝

從賢良港天后祖祠景區下廣場的開工建設,到南普陀山(紫霄洞)景區的提升;從媽祖閣的修建完善,到金鳳凰酒店的運作;從濱海自駕游的打造,到鄉村休閒旅遊的蓬勃發展……一個個文旅融合的「大手筆」正在港城北岸落地開花。

近年來,北岸開發區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底蘊,整合區域資源優勢,通過展現特色民俗、凸顯歷史文化名村地方優勢,以項目建設推動形成景區新格局,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品質,以旅遊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傳承特色民俗

10月7日,莆田賢良港「三炷香」海濱廣場迎來5000多位海內外媽祖信眾,「媽祖海祭」大典在此舉行。敬獻鮮花美酒、升燈迎航、開洋、棕轎舞抬神踏浪、漁家女祈願風調雨順……一時呈現萬舟朝拜的壯觀場景,再現海洋文化歷史上獨特的民俗畫卷。

作為媽祖文化重要發祥地,賢良港秋季「海祭信俗」和春季「媽祖回娘家」信俗活動不僅有千年的歷史傳承,近年來更有了新的拓展。從2015年開始,賢良港「媽祖海祭」增加了媽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庇佑神的相關內容;2017年2月,「海祭媽祖」信俗活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媽祖回娘家」則於2007年列入省級非遺。

位於北岸山亭鎮東仙村的紫霄洞景區 許武 攝

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三面環海,與湄洲媽祖祖廟遙相呼應,媽祖文化、抗倭文化、海防文化等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近年來,北岸藉助賢良港「媽祖三月廿三誕辰」「九月初九媽祖海祭」「莆禧十九日」「東吳爬龍舟」等諸多獨特民俗,知名度在海內外日益提升,「特色民俗游」已成為北岸旅遊業的重要內容。依託賢良天后祖祠董事會,加大推進文創產品開發推廣,已推出媽祖公仔像、白陶瓷媽祖像及媽祖香爐等文創產品,入選莆田市「十佳旅遊商品」和莆田市「精美旅遊商品」,北岸媽祖文化品牌有了更生動的詮釋。

來北岸看祭典、吃海鮮、聽十音八樂,再捎帶上媽祖平安糕,遊客們可以情境式體驗民俗游里的「原汁原味」。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童謠里唱出莆田別樣過端午的習俗。北岸東埔鎮吉寨中心村的海上龍舟賽在廣闊的海面上舉行,擊鼓揮楫直面大海,壯觀非常。東埔鎮的「海上龍舟」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從最初的祭祀屈原,然後演變增加緝捕海盜的軍事訓練科目,到了明代又融進了抗倭主題,以賽龍舟的形式振士氣,激勵抗倭軍民奮勇殺敵,到近現代演變成一年一度的大型民俗系列活動。

抗倭文化賦予了北岸這片土地厚重的歷史色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北岸兒女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動。其中莆禧古城「莆禧十九日」元宵活動里舉行的「爬刀梯下火海」等特色習俗,將濃郁的地方色彩推至高潮。

今年年初,莆田啟動「媽祖愛·元宵長」元宵文化旅遊月活動,「莆禧十九日」成為其中特色一環,因激情澎湃的沖坡路頂、僮身爬刀梯、搶銅錢等習俗備受關注,遊客量同比增長29%。全境有習俗,一村一特色。各種民俗文化活動為北岸增添了內涵和趣味,讓旅遊目的地成為一個大文化體驗區。

深挖古城IP

莆禧古城的北門廣場上,抗倭英雄戚繼光石像威風凜凜,其身後是一段1000多米長的古城牆。穿過北城門走進古城,密密麻麻的民居里有千年天妃宮、十字街、城隍廟等一大批文物。昔日,這裡是海防工事「守御千戶所」,而今它是我省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截至目前,莆田市擁有省級歷史文化名村4個,其中北岸占了兩個:港里村和莆禧村。港里村有「里仁居」和「聚於斯」等保存完整的清康熙年間古建築,有宋時石梯、受符井、祀媽祖的靈慈東宮,還有古碼頭遺址……

北岸,處處藏歷史,村村有故事,而這些故事都與其地理位置息息相關。湄洲灣畔的東吳港,即吉了港,古稱雞了港、雞了城,位於東埔鎮吉城村南城自然村南宮前,民間諺語「一日行吉了,三日講未了」形容吉了城在歷史上的繁華景象。城內保留有明時的金雞廟、吉了寨遺址城隍廟,清時進士廖瑞寶故居等。

得益於此,北岸打出「古城IP牌」,建設4A級景區港里小鎮。小鎮北側為以賢良港天后媽祖祖祠、天后聖殿為代表的媽祖文化核心區,南側為媽祖閣景區。

梳理文脈,規劃先行。當前北岸充分挖掘「媽祖文化、海防文化、海絲文化、祈夢文化」四大文化,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旅遊經濟效益,走出文物保護和美麗建設同步發展的路子。

如北岸對新建築的建造和古建築的修繕制定了嚴格程序,對風格、色彩、體量等方面提出詳細要求,以便保持古城、古村文化風格的統一;港里村建設媽祖民俗文化館,展現宋代航船模型、漁民生活等歷史風貌;莆禧村依託莆禧古城的歷史名片,對現存1335米的明代古城牆、20幢明清古民居等修舊如舊,保持整體風貌和原有特色。

推動項目建設

山不高,稱普陀,怪石磊磊,山麓有兩塊巨石當路夾峙,宛如兩扇大門,左扇有石刻楷書「望仙門」三字。過了石門,就到了山腰的紫霄洞,這裡就是莆田「春紫霄、夏天雲、秋仙女、冬九鯉」四大祈夢聖地之一,紫霄即東仙村紫霄洞,當地人稱「仙公洞」。東仙有三景:福石祭江、普陀觀日和紫霄祈夢,早在1981年被莆田縣政府列為名勝景點保護單位,是莆田新二十四景中「浮曦春賞」的所在地。

2017年,東仙村啟動南普陀山風景區擴建工程,重建普陀庵,配套修建觀海廣場、休閒步道、蓮花池、5A級景區公廁等項目。「相繼投入1000多萬元,未來規劃修建棧道連接媽祖閣,打造整個岸線休閒觀光帶。」東仙村村主任柳玉裕向記者介紹,眼下新普陀庵翻建主體工程已竣工,景區功能也越來越完善,來此賞怪石觀滄海的遊客更多了。

因地制宜開展景觀提升工程,近年來,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閣、東仙普陀庵等眾多旅遊景區(點)依託項目建設持續釋放動能,此外還有一批新興鄉村旅遊資源,為北岸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目前,朝聖和濱海度假兩個文旅融合建設項目已在北岸漸次實施:以「祖祠山」為依託,建設具有媽祖文化特色的媽祖公園;悅海壹號大酒店、金鳳凰酒店、媽祖城酒店等項目加快推進,努力形成濱海旅遊度假酒店群的集聚;今年3月,莆田市政府與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對北岸全域特別是媽祖城及東吳臨港進行綜合開發。

4月,莆田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在全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競爭性評審會議上取得第一,獲得3億元中央財政項目補助支持,媽祖城海岸帶修復工程作為莆田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的子項目迎來新的發展機會。「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對媽祖閣段、媽祖城段和女兒灣段的生態環境修復和提升有大作用,其效益將更多元化。」北岸開發區文旅辦工作人員李志強介紹,保護生態敏感區和優質海岸線,將促進濱海板塊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2017年《世界媽祖文化中心建設專項規劃》,2017年—2021年,北岸媽祖城水上遊樂項目、北岸港里小鎮4A景區、北岸女兒灣濱海文旅項目、北岸大嶼島觀海園、北岸莆禧古城、浮曦城旅遊開發項目等預計將投入100億元,世界媽祖文化城藍本已繪就,港城北岸正揚帆。

(福建日報 林愛玲 黃漢業 林抒晗)

責任編輯:王 敏 沈 琳 陳恆山

值班主任:林雙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qIs2G0BMH2_cNUgQPB0.html











童年翻花生

20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