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帝網 樂天 5月14日報道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日前在2021愛奇藝世界·大會上表示,不同圈層用戶對內容分眾和高品質的追求正在成為視頻平台面臨的新命題,追求規模的粗放發展模式也不再適用於當前的市場環境,在線娛樂產業即將進入精耕細作的新階段。
「影視工業化雖然提了多年,但此時再重新被提起仍有新意,因為5G、AI、雲計算等基礎能力的具備,技術創新將對行業規則重構形成支撐。」
當下,行業仍客觀存在著唯流量論、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影視作品智慧財產權保護難等「亂象」,不僅影響了行業的社會形象,也桎梏了行業的發展。
在開幕式上,龔宇向全行業發出倡議——「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和行業」,以影視工業化的理念掙脫行業無序、消耗式的競爭現狀。
龔宇認為,將視頻行業分為長視頻、中視頻、短視頻的分發太淺,而是應該根據用戶消費不同類型視頻時面臨的不同「思考負載」來劃分。
比如,可以將內容區分為以消磨時間為目的的「可口內容」,為了獲得故事與情感的共鳴的「娛樂內容」,以及並不拘泥於內容形態,只是為了個人興趣,對一件事情、一個領域時進行視頻內容消費的「興趣內容」。對愛奇藝而言,目標是通過隨刻和愛奇藝品牌,持續地在興趣內容和娛樂內容上構建核心競爭力。
龔宇還表示,享受更有思想的娛樂,這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剛需。愛奇藝始終堅持理解和尊重藝術家,只有和他們在一起,才能創作出最優秀的作品。行業不斷變化,需要更多創新內容的供給,要特別尊重包括導演、編劇、攝像、錄音等在內的藝術家並給予他們機會。
以下是愛奇藝創始人、CEO 龔宇演講實錄:
其實網絡視頻大概有20多年的歷史,現在在線網絡視頻的歷史也有十幾年了,中國網絡視頻大概是從2004年開始真正有商業化的運作,我們總是想把網絡視頻這麼一個商業怎麼來通過一個模型來做設定、來思考,或者說至少把視頻分成不同的類型來思考。
長視頻、中視頻、短視頻的劃分角度有點淺
這個行業經歷了大概三個階段,最早階段,第一是把視頻的規格做思考,長視頻、中視頻、短視頻,長視頻、小視頻、中視頻各種各樣的劃分,這是一種樸素的直觀的第一反應。但是從做一個業務角度和產業角度有點淺了。20多年前做圖文的網際網路媒體的時候,有人會分長文網站、短文網站嗎?沒有,這不太對,更多的是視頻角度來說的。長視頻從整個行業數量相對比較少,小視頻、短視頻會多,因為代價低。
第二個階段就是所謂一堆的縮寫,傳統的人來網際網路一大障礙就很多英文縮寫。PGC也叫PUGC,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叫法,就是網紅和經營他們的MCN共同經營的視頻,他們自己投資做視頻,上傳到平台,平台有收入給他們分帳。PPC就是綜合的內容,這是主導,也不僅局限於影視、動漫。
製作者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哪怕曾經沒有工作訓練,長期的工作積累也讓他們成為專業認識,這是內容製作角度思考。專業性角度來說,越往上,專業性越強,這是一定的。
但是最近一兩年,行業內一部分的從業者開始更多的思考,從視頻本身、內容創作者本身出發,為什麼從視頻的消費者的角度、用戶的角度不做更多的思考,他們才是行業支撐的主體。幸虧大家已經有這種思考,有相對成熟而言的結論,就是從用戶心智這個角度來看,視頻分成什麼樣。
視頻應劃分為可口內容、娛樂內容、興趣內容
第一,可口內容。舉個例子,快餐,吃著很可口,一會兒就吃完了,著急的時候,覺得更合適,對於小朋友來說,可樂、漢堡包、麥當勞吃完一頓明天還想吃,這種進入門檻很低,大家需要快速的消費。
特別是對視頻來講,因為有技術創新,技術可以判斷人的喜好,靠觸摸屏最簡單的人機互動方式,機器主動給你推薦你喜歡,或者你自己沒有發掘出喜歡的內容,不斷地給你推,讓你快樂的消耗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仨小時,這是可口內容。小視頻、短視頻大部分是這類內容,這類內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會後悔,但是下一次還是控制不住,這個也一樣,你看完五個小時以後後悔無比,有人甚至把APP卸載了,但是過幾天又裝了,這類視頻具有大眾化,進入門檻更低。
第二,娛樂內容。這是我們絕大部分,包括台下嘉賓所從事的內容。最古老的是電影,120多年的內容,到後來的電視劇、綜藝節目也好,其他的內容也有90多年到30、40年的歷史,這是專業性的內容。這種內容的特點是什麼?虛+實,或者實+虛,他們在反映現實不能完全架空虛幻,但是完全現實嗎?不一定,他們是現實生活、現實思考的一個升華。
影視作品大概一半來自於文學作品,少量來自於漫畫作品,其他的不到一半來自於原創的劇本。
不管是劇本還是小說,還是優秀的漫畫,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可以說是文學,是現實+思想+思考+美好的願望+很多情懷綜合起來的,他們可以說是人類思想的精華,只不過用影像來反映出來。
所以看影視作品可以被動的看,但是更多情況下,在被動看的時候,你頭腦不由自主的開動大功率跟隨思考,甚至更多的去思考。人注意力集中的時候,腦部的功率有200瓦以上,看好的作品的時候,你可能痛哭流涕,激動不行,也可能陷入深沉的考慮,甚至一部電影影響你一生,所以這是精華。
第三,興趣內容。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跟動物不一樣,動物還有興趣,更別說人,但是人的興趣因人而異,這種內容總量不小,但是對於每一類內容來講進入門檻又稍微偏高一些。比如說我喜歡戰爭題材的,三大戰役哪一個鏡頭安錯了地方我都能知道,因為不同版本紀錄片我看過20個、30個,這是我喜歡的的興趣內容,但是每個人喜歡的內容都不一樣。
寫實可能透露出情懷,但是內容本身是寫實占絕對主導的,情懷沒有那麼多,或者幾乎沒有,而且是廣泛的,是差異化的,進入門檻偏高,因為他們喜歡這件事。從思想的角度來講,叫思考負載更大一些,下面不動腦子,中間要動腦子,再往上要喜歡,為愛發電才願意觀看,甚至大比例的人要創造點內容,點評、彈幕,甚至自己拍點視頻上傳,這是興趣類的內容。
核心是內容生態 支撐點是創新
對於愛奇藝的體系來講,過去的時間,愛奇藝這個品牌放在娛樂內容,就是在座的大部分人,但是也有部分人是做興趣內容的,大部分人跟愛奇藝合作做的影視動漫這種專業內容,這種專業內容的要求是什麼?其實就是專業,讓它的現實+思考+情懷,影響更多的人,讓大家享受更有思想的娛樂,這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剛需。
我見過的文字最早的是7000多年前石碑上的,埃及的文字,我親眼看到的,驚悚,真的是驚悚,7000多年前的文字,雖然我一個子看不懂,但是我知道裡面有巨大的思想,思考的深度在裡面。文學、文字在影像上面最好的體現兼顧大眾性和藝術性,就是中間的娛樂內容,這是我們主要做的。但是不夠,這個新品牌叫隨刻,這個市場我們判斷是分散的市場,人的需求是分散型的,內容創作者也是分散的,分散對分散,平台應該也是分散的,而且平台就是內容傳播的渠道,通過不同的渠道在傳播,是大概這樣的思考,愛奇藝和隨刻的定位。
愛奇藝一歲的baby,隨刻的支撐點,一是興趣內容,同類的人一定需要交流,不交流平台做不好,內容也做不好,所以隨刻本身是興趣社區的平台。同好的人可以通過簡單的交互、點贊、彈幕,也可以通過一個圈子作品也可以做交流,還有更複雜的支撐點,本身是一個興趣社區。
第二,核心是內容生態。隨刻興趣的內容有專業內容,有PUGC的半專業內容,也有普通用戶上傳的為愛發電的內容,怎麼構建好的、豐富的內容不斷供給,這是內容生態的關鍵問題。
第三個支撐點就是創新。個性化的人工智慧的推薦,內容簡單的創作,怎麼讓那些視頻製作、專業程度不高的創作者、MCN低成本創造出好內容,AI和其他的技術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還有更多的科技著力點。回到愛奇藝品牌,簡單總結一下也有三個支撐點。
一是藝術家,因為是專業內容,專業人士中最好的可以叫藝術家,他們是頭部內容的產生者,所以做好這個行業,最核心的第一要素是尊重藝術家,這種尊重不僅是客客氣氣形式上的尊重,更在意的是懂他們,懂他們為什麼成為大家愛戴,作品被大家歡迎的藝術家,他們怎麼想的,他們的思考是什麼,他們的難處是什麼。
也許對於普通人來講,他們的性格可能有點個性化,或者說過於個性化,可能他們說的話有點難聽,可能對商業的規則不太在意,或者說非常的衝突、牴觸,沒有關係,這不是他們核心的價值,他們核心的價值是思考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所以無論對我,還是對愛奇藝團隊來講,我們反覆提到的一點就是理解和尊重藝術家,因為他們是最好作品的創作者,理解了他們,才能跟我們一起合作創作出最優秀的作品。
行業需要「蘋果園」 要一魚多吃
第二,支撐點。不僅是對愛奇藝,或者對影視文化娛樂的支撐點是多贏的系統。我經常聽說一句話叫「雷聲大,雨點小」,影視規模不大,但是出點事都知道,熱搜50個,每天很多很多個都是娛樂新聞,而且80%是負面的。還有一種說法,「影視行業是窮廟富和尚」各種各樣的人賺了很多錢,企業平台在虧損。這是過去很普遍的現象,雖然不是全部的現實。
我們後面要做什麼?該掙錢的人,應該比現在掙錢的更多,咱們不能絕對,不能看誰掙錢就是不對的,但是該掙錢的人,真的不能一分錢都不能掙。人是這樣,企業也是這樣,真正做出優秀作品的,行業中起到優秀作用的,規模化的,而且是健康的,無論商業角度還是健康角度,企業應該多盈利,但是各種忽悠、欺騙的企業、個人就應該從這個行業裡面消失,這是一個多贏的生態系統,才能支撐我們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要素。
第三,科技創新。這種創新太多了,我暫時不說了,後面還會體到。後面有兩個很簡單的並不是新的概念,只是想匯總一下,因為有很多朋友第一次參加愛奇藝世界·大會。愛奇藝的生態系統一直叫「一魚多吃」的商業模式和多贏的生態系統「蘋果園」,籌備愛奇藝的時候,愛奇藝成立初期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看得小了,就定位成影視內容播放的平台,一棵蘋果樹,上面有電影和劇。
後來經過思考,經過對行業的理解,也經過很多挫折,發現這不對,孤立的一棵樹是無法生存的,需要一個「蘋果園」,這裡面有文學小說、漫畫,也有互動的內容、遊戲、衍生品的授權等等。多說一個線下娛樂,我們在上海淮海路跟合作夥伴合作了沉浸式體驗店,半小時的內容,戴著頭盔和一個背心,背心是台電腦,現在還需要背著主機做運算,未來可能不需要了。
我玩了兩個項目,一個小時,但是感覺自己只玩了20分鐘、30分鐘,玩完以後腿都軟了,沉浸式的打殭屍非常有意思,最近一兩年可能鋪到全國一兩百家店,我們輸出的IP,就是內容+VR科技的內容。一魚多吃更多的內容在下午論壇會提到,遊戲和影視合作明天下午的論壇也會提到。
一魚多吃就是多種形態構建我們的主體,我們很難用一種貨幣化方式把整個行業支撐起來,就靠電影票不行,就靠廣告也不行,就靠會員也不行,是綜合式的。
未來愛奇藝作品線會非常豐富
另外想分享的就是過去2013、2014年大投入內容創作、製作方面,一開始只是單純的版權採購,版權採購的本質就是租版權,就是租一兩年,過去在綜藝劇集投入很大,未來我們的作品線會非常豐富,投入預算每年都非常大。但是真的術業有專攻,我發現過去這些年,我們剛剛在綜藝這個行業,在劇集這個行業了解了大部分,如果10分滿分,了解了7分、8分,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去年突然發現疫情影響,院線電影上不了電影院,也上不了網絡,突然發現電影變成內容的瓶頸了,所以去年開始,大投資開始做電影,當然愛奇藝的做,是離不開獨立的製作公司的,我們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無法自己獨立的從每一個策劃和員工開始做,對媒體平台更是這樣,全是合作的,電影也是合作的。
以前雖然也做了幾部電影,投資了幾部,但是大部分不太靈,在一線票房都不太行,現在《掃黑·決戰》票房一點幾億,但是感覺來了,雖然是一個獻禮的電影,雖然這種題材的,但是藝術的創作平衡好主流宣傳,就非常好。我自己也在電影院看了,電影院人還挺多的,上座率遠超其他我看過的電影,還不錯。
這是一個開頭,在下午電影的論壇上,我們跟製作公司合作的很多電影我們會展示一下,都是基本立項的。
另外就是動漫,分兩類,一類面對相對成熟的人,成年人,現在叫國漫,中國的動漫崛起。
我記得十年前剛籌備愛奇藝的時候,中國的網上播放動漫的排行榜是前面兩個日漫,永遠排在第一、第二,後面有日漫,有國漫,把國漫前50名所有的流量加起來不夠前兩名日漫中一部的流量。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去年國漫在整個行業中的市場份額,第一次超過了日漫,國漫崛起了。所以動手真的慢了,但是沒有關係,意識到這個開始了。
另外是兒童的動漫,兒童動漫的培養需要太多年了,貨幣化方式靠播放方式盈利是不太可能,是非常綜合的一魚多吃的體現,所以我們也會投入,當然這更需要合作夥伴整個生態系統的支持。
影視行業要智能製作
另外一個話題,不得不看到我們行業的現狀,我寫了一個標籤牆,好像沒有好話,這是現在行業很難的重要的原因,一大堆負面的事情,大概分大類。第一,經營角度或者財務投資的角度來講,可供性非常差,投資做一個劇,一個電影,不能說完全吧,大機率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對於播出影片和劇集的分析不夠,沒有太好的工具做這件事,雖然已經有了一些工具。更糟糕的是對我們策劃、製作甚至到了宣傳期,播出效果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第二,整個行業的各種流程有問題,管理有問題。這個行業缺少理性專業力度,是不太站住腳的,從行業規則角度需要規範。第三,很多簡單重複性的工作,其實可能是機器其他好的手段可以解決的。我們拍真人秀的節目,50、80個機位,拍了很多存儲卡,讓後期粗剪出一個節目,這幾十個人都睡不了覺了。很多事很初級,比如說你拍的鏡頭是糊的,或者空鏡,為什麼要讓編輯干這些事呢?機器干不就行了嗎?
影視工業化說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我重新提起,但是有新意在裡面。第一就是行業規則的重構,這不多說了,我們這個行業說了20年、30年了,學好萊塢這個,好萊塢那個,甚至把好萊塢的表格都拿過來了,後來發現還得改,這不重要。我想說的還是靠技術手段來解決,叫智能製作。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學自動化的,自動化是屬於製造業當中的一個專業,我30多年前學習這個專業的時候,中國的製造業跟影視行業差不多,也是作坊式的,靠純人的管理,甚至靠親朋管理和個人的信任支撐行業的發展,都是車間工廠,規模都很小。但是我學的專業是什麼?具體自動化的分支叫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當時計算機在工業上剛剛開始普及,做什麼是靠計算機靠軟體,靠計算機之間的聯網,當時還是區域網,把人原來非常隨意,非常不可控的,對物料、生產資料,就是車床、工床等等做規範性的管理。
因為人的管理都不規範,你用機器和程序管理,衝突非常嚴重,但是沒有關係,這是一個技術創新必須遇到的瓶頸或者叫挑戰。因為大家都知道計算機集成計算系統要比半作坊式,類作坊式的效率要高,所以很多人抱著期待、希望,也做好了思想準備去接受挑戰,中間成本很高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甚至是人的成本,優秀的人可能幹十年、二十年沒有業績,只能改行。
現在中國製造業沒得說,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這都是多少年先進位造系統等等改進而來的,對於中國影視行業來講,我該抱著這個想法,一方面是藝術家的創作,另一方面靠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在製作方面智能製作,智能製作咱們簡單拆解一下,為什麼現在敢說智能製作,是因為技術創新的基礎有了,這些技術包括什麼?5G+AI+超高清+HDR+3D環繞立體聲+VR+XR+CG+動捕+虛擬拍攝+區塊鏈+DR等等,這些都不重要,但是專業的人很重要,就是做智能製作的技術,原來太多技術沒有了,喊了20多年只能在產業結構上想辦法。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有了先進的技術創新的工具。
三大類型。第一就是智能分析,是製作的智能分析。做已經播出內容的復盤,給後面創作人員、藝術家們更多參考的東西。比如說主持人一出現,用戶就開始跳過或者是倍速,變成1.5倍速。這個橋段一出現,35%的用戶不看了,這些我們用技術手法統計出來,清清楚楚給大家看。
做創意策劃的期間,也可以輸入一些大概什麼結構,大概什麼演員,然後一些背景等等,在什麼檔期播也可以做預測,這些技術都有了,但是不構成一個系統,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要構成一個系統。
第二,規範行業,要讓那些大包轉小包,小包轉更小包的商業結構轉變。除了合同以後靠的是技術實現,靠的是所有的機器和人現場全上網,所有的數據全到雲端,你在北京做後期跟在片場做後期沒有什麼差別。用智能計算機系統集成起來,把各個環節、資源全集成起來。
第三,智能製作工具集。劇本的分析工具、小說的分析工具,剛才我說的後期能解決重複簡單工作的工具,太多太多的工具了。比如說我去現場,導演後面總是有兩三個小姑娘在那兒不停地記,其實到後期的時候,絕大部分都是白寫,導演想不起來的話,場記記的也想不起來看,看完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導演說什麼,語音識別記錄起來,而且跟識別的點記錄下來,刨除那些垃圾信息,要乾淨的呈現那些有信息的話,這樣作品的感覺會比混亂的感覺好,這都是智能製作的工具。
中國影視行業的分眾市場才剛剛開始
我們自己判斷影視行業的趨勢一是分眾,大家看東西越來越挑剔,自己喜歡的越來越清楚,而不是隨大流,我們愛奇藝做海外市場做了一年多,發現不同國家,不同區域很有意思。之前我們看到的韓劇都是特別直接甜寵的,《太陽的後裔》第一集就愛上了,後面就是不停的打鬧,後來發現韓國劇的市場變了,有深度,多思考。
韓國市場升級了,韓劇到東南亞地區老套的更受歡迎,新的群眾沒有到那個層次,還是大家喜歡什麼,我就喜歡什麼,任何一個市場,觀眾總是從一種大眾不太分每一個細節和分眾的市場到分眾市場,中國的分眾市場才剛剛開始。第二就是品質。誰都願意看品質好的內容。這帶來一個什麼問題,其實也是我們這個行業,有時候作為播出平台特痛苦的地方,就是工匠精神帶來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片子少。
前幾天跟一個導演聊,我以為他比我大了,我還尊敬的問年紀的話,後來一問比我小几歲,但是工作時間比我長。他特別認可我一句,我在現場說每一幀都非常精緻,這一下打動他的心,他原來是攝影出身,他在現場無論是道具、演員還是燈光,精細的摳每一個點,呈現的作品就是非常漂亮,非常美的作品。我還沒有看到成片,故事怎麼樣,成品怎麼樣還不好下結論。我們就是缺這樣的作品,當然這種作品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創作人員創作出來的,一方面是職業精神的體現,另外一方面是職業專業性的體現。精神就是我有情懷,不僅是為了賺錢,錢是要掙的,但是我要做好的作品,為觀眾留下我自己的情懷,我的思考,我的思想,要在作品體現出來。當然另一方面也得有這種能力,你沒有足夠的專業表達不出來,控制不住現場,整個團隊協調不起來,這個工匠精神也實現不出來。所以是一個願望,一個能力。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和行業
我們這個行業一方面是行業內部的難處,另一方面對公眾更有難處,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問題不是一個企業,一個人的,是行業性的。我又弄了一個標籤牆,這個裡面全是不好聽的詞,細分起來有些是個例,但是持續時間長了,頻發了那就是行業的問題,行業的問題,我只能起到一個呼籲作用和在我們自己內部有更多的思考和規劃、約束的問題。
所以這種呼籲就是一句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和行業,無論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個人,這裡面包括愛奇藝和愛奇藝的每一個同事,每一個員工,有時候我們的一言一行,大家看到的不是你一個人,一個企業,看到的是一個行業。特別是播出平台和播出平台合作的好的作品,被大家關注的作品,和被作品之後的創作者,你可能在言辭、生活上一點事情被網際網路這個時代迅速的傳播,聲音放大,包括愛奇藝和愛奇藝的員工,也包括全行業,呼籲珍惜自己,也珍惜整個行業。
做這個行業,愛奇藝是很有信念的,長期的事,中期的事都要干,眼前的事也要干好,希望三年內,請大家去東陽創意文娛綜合中心,大家共同創作優秀的作品,謝謝大家!
———————————————
雷帝觸網由資深媒體人雷建平創辦,若轉載請寫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oQzbHkBAxbFhpvD3G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