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進士墓里出土一文物,見多識廣的專家激動大喊:這是金枝玉葉

2022-03-01     李藝南

原標題:普通進士墓里出土一文物,見多識廣的專家激動大喊:這是金枝玉葉

一看到「金枝玉葉」4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出身富貴人家的女兒,它出自唐朝詩人王建《宮中調笑》詞:「胡蝶、胡蝶,飛上金枝玉葉。」最開始,詩人表達的是花木枝葉長得特別美好,後來開始指皇族獨苗子孫,現在也用來比喻出身高貴、嬌嫩柔弱的人。

1954年的一天,一群施工隊來到江蘇省的五峰山,他們準備修建一個訓練基地,挖著挖著發現不對勁,地下竟然是一座古墓,工人們趕緊叫來了當地的考古專家。這次偶然的發現,竟然帶來了一件江蘇省南京博物館未來的「鎮館之寶」。

考古專家們帶著團隊來到這裡,快速進行搶救性發掘,根據墓志銘等資料可以得知,這是一位明朝進士的墓,他叫做張安晚,關於他的記載少之又少,只是歷史中過客一個,隨著挖掘工作的深入,專家們發現這裡竟然是一個墓葬群,裡面埋著張安晚和他的妻妾。

由於只是一個普通的進士,專家們在挖掘過程中並沒有抱著特別大的期待,然而在清掃最後一間妾室的14號墓室時,一樣東西讓一位考古專家激動地跳了起來。照理說專家們都是見多識廣,皇帝的陪葬品也不是沒見識過,怎麼會在小小進士墓里跳呢?

原來在這位不知名小妾的頭部邊,放著一個「金蟬玉葉」,根據推斷,原本是一個發簪,不過發現時只留下這金蟬玉葉,看了圖以後,你會知道專家們為什麼這樣吃驚。

只見一片薄若蟬翼的玉石葉片托住了這隻圓潤的金蟬,葉片打磨得非常薄,僅僅0.2毫米,是新疆和田羊脂白玉,晶瑩剔透、溫柔細膩。細細觀察,你會看到葉片上有脈絡,它分為8瓣,主脈1根,兩邊對稱各有4根支脈,並且葉片正面的葉脈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葉脈相應磋成凸棱,可見雕刻者對葉子的觀察十分細微。

再看上面的金蟬,埋葬幾百年的它竟然栩栩如生,仿佛隨時展翅飛翔。它側著身子,微微打開翅膀,嘴巴微張,似乎在鳴叫,蟬翼1對,蟬足3對,其中1對蟬足呈現彎曲狀態,身上的紋路也一一雕刻出來。

還有更讓人驚訝的,整個金蟬含金量高達95%,它長2.4厘米,寬0.8厘米,蟬翼厚度僅僅0.2毫米,如此小的金蟬要雕刻出那麼精確的細節,運用到了壓模鑄范、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多種方式,這位雕刻的工匠的手藝簡直巧奪天工。

這件文物的發現,直接改變了文物界對於明朝玉器的看法。那時候普遍認為明朝玉器粗糙又笨重,精品少之又少。一是因為玉器加工技術沒有大的進步,二是當時人們喜歡粗狂、簡潔的藝術品。直到明代晚期,才漸漸提高了技藝,為清代玉器雕刻的成熟打下了基礎。

蟬在中國古代是經常見到的藝術造型,特別是在墓葬中,因為古人認為,金蟬脫殼,人死後也會像金蟬一樣破繭重生。蟬還有著高潔的象徵。

蟬還有個名字叫「知了」,知和枝的發音相同,所以「金蟬玉葉」相當於「金枝玉葉」,這都是古代有身份、地位的女子用的東西。放進了這樣的陪葬品,暗示著墓主人身份的不一般。

可一個區區進士的墓,盜墓賊也許都看不上,他怎麼能給小妾放上這樣珍稀的陪葬品呢?這也成為了一個謎,不知道何時能解開。

目前,金蟬玉葉靜靜躺在南京博物館,是當之不愧的鎮館之寶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ed6ddb359c330a22c23cf076f27c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