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大多是從啥樣家庭成長起來的?資深班主任:3種家庭有後勁

2023-09-27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學霸大多是從啥樣家庭成長起來的?資深班主任:3種家庭有後勁

尼美夫妻在小區門口經營著一間水果店,兩口子一心鋪在小店的日常經營上,對於孩子的學習不管不問。前不久孩子班上通知開家長會,可是因為擔心生意受影響,尼美和老公都沒去參加

班主任在家長會上看不到人,於是便抽空上門進行了一次家訪。「咱家孩子的學習情況,你們父母都有所了解嗎?」被安排在水果店角落裡的老師開門見山道。

我和他爸爸上學時學習都不好學歷不高,要是孩子能學得好,那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尼美對於兒子的學習成績不以為意

「這話可不是這麼說的,現在孩子才剛上小學,特別需要家長的監督引導,如果咱們父母多上點心,孩子的成績肯定能提升一大截。」班主任老師極力勸解道,「我們班上是有這樣的例子的,以前有位同學被寄養在奶奶家學習也沒人管,後來父母把孩子接到了身邊親自教育,成績很快就提上來了。」

他父母是幹啥的?」尼美聞言順勢反問道。「媽媽是外企領導,爸爸是開公司的。」班主任老師自然地回應說。

「那不就得了,人家那條件是我們能比的嗎?人家都說,現在的教育都是在拼家庭,拼爸媽,我們這開小水果店的,可跟人家比不了。」說到這裡時,尼美語氣中突然多出了些有些憤憤不平的無奈

「老師,其實我家孩子有你們幫忙引導就夠了,店裡生意忙,真沒有時間去管他!還不如多掙點錢,將來好讓他接手水果店來得實際呢!」尼美拿出小商販一貫的精明勁兒,心裡自顧自地打著小算盤,「學習好不算啥,將來有個能謀生的事兒干就行。

這樣的家長,真讓人寒心。自己不知道教育孩子,全都託管給老師。你想過嗎?一位老師要面對多少孩子?能盡心盡力只顧著你家娃嗎?父母不知道培養,全交給老師,交給學校,合適嗎?

影響孩子學業表現的真的是家庭經濟條件或者父母的職業嗎?

在近幾年,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現在的教育拼的是教育資源的搶奪,「有能力」的父母就是孩子成為學霸的底氣。

據2007-2016年全國高考狀元父母職業情況統計,其中有35.09%的孩子出身於教師家庭,其次是公務員家庭(18.62%),工程師家庭(12.62%)。

但是事實上,學霸的家庭出身並非是這些表面的數據所能一言以蔽之的。2017年滄州市理科狀元龐眾望以744分被清華大學順利錄取。當工作人員把錄取通知書發放到他家的時候,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

家徒四壁,母親癱瘓,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可就是在這樣一貧如洗的家庭中成長出了一市的學習狀元。

其實,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或者是父母所從事的職業,對於孩子所起到的影響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我想說,教育資源的搶占,不能夠完全為孩子的成功鋪平道路,孩子身上的個人素質培養,也並非是任何一個輔導班所能夠實現的。

學霸大多出身在什麼樣的家庭之中?

一位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班主任坦言,學霸出身的家庭最有可能是這3種,分別是家庭成員關係和睦,家庭環境穩定,父母重視家庭教育。

就如同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一個個體漫長的成長軌跡,以及人生之路和他所擁有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首先,家庭成員關係和睦的家庭一定是一個有愛的家庭,父母彼此相愛,父母與孩子相處有愛。

被愛浸潤長大的孩子,他們更能夠有機會擁有很多美好的品質,比如說,善良、包容心強。

同時,他們更具有犯錯後承擔責任的底氣以及更強的抗挫力。這一點所帶來的學習優勢在他們進入到青春期後表現得尤為明顯。

其次,家庭環境穩定,讓孩子們可以擁有充足的安全感,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失去或者獲得而患得患失。孩子們相信家是永遠溫暖的港灣,父母是永遠可以傾訴傷痛的依賴。

同時,孩子們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己所追求的事上,更加心無旁騖地學習。

最後,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是最具有教育遠見的和教育格局的。雖然家庭教育不會有考卷和評分,但在這方面更用心的父母,總是能夠從孩子身上看到驚喜。重視閱讀習慣的父母讓孩子早早擁有了自主閱讀的能力;重視專注力培養的父母讓孩子早早地找到了保持專注的秘訣;重視孩子心理撫養的父母,讓孩子成長路上再無坎坷。

那麼,到底如何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呢?我發現,身邊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都會關注孩子的內心成長,認為這是比學習更重要的事情。他們會大量閱讀教育書籍,找尋孩子的成長規律。

比如《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和《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就是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人手必備的家庭教育寶典

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就開始翻看《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做好幼小銜接,關注心靈成長,讓孩子的每一步,都穩穩地邁開堅定的步伐。

這套書的特別之處在於,把小學六年的每個學年,都進行了劃分,告訴家長,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是什麼,又如何進行引導。

關於學習,也有詳細的介紹,進入一年級,重點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二年級,保持學習的好心情,並提升專注力;進入三年級,利用課前預習,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並學會掌握重點、難點,讓孩子不再偏科……

小學的每個學年,都有詳細的案例,告訴家長,這個階段,孩子的變化,以及到底如何應對。比如,容易走進高分誤區的家長,通過案例知道,其實,沒分數不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我們作為家長,還應該看到孩子更豐富的一面。比如性格,比如處事能力等,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等孩子進入到初中,可以讀這本《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初中是孩子問題最多的階段,青春期碰上中考,學業加重,孩子難免會懈怠,這時候,跟家長的溝通,也成了大難題。

那麼,如何讓孩子在學習不掉隊的前提下,還能穩定情緒,心理也能健康發展呢?這本書同樣採用每個學年清晰劃分的方式,做了更細緻的描述。

從孩子的學習習慣、社交、興趣愛好、異性交往以及如何跟孩子溝通,方方面面,都寫的很清楚。我們總以為,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但那是在小學階段,進入初中,進入青春期,父母是孩子的指路人。也就是說,必要時給孩子指路,而不是在身邊碎碎念。

初一夯實基礎,初二保持穩定提升,初三從容應對中考。如何讓孩子不厭學的巧妙方法,都有詳細的介紹。我們家長平時會有些擔心孩子的狀態,但想關心,又不知道從哪裡入手。那麼,我建議你看看這本書,直達初中孩子的內心。

做會教育孩子的父母,做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做孩子喜歡的父母。就從這兩本貼合孩子日常生活、學習的書籍開始。有位媽媽說,如果是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孩子怎麼會不優秀呢?

枕邊育兒寄語:

真正聰明的父母,從不執著於把家庭教育的責任,委推到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之上,而是從自身找原因,重視孩子的教育。可以說,越是條件不同,家庭因素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就越有可塑性和可期性。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df35056909b77ea120188c8debd4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