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和上香之間,這屆年輕人選擇了「上夜校」

2023-11-19     科普中國

原標題:在上班和上香之間,這屆年輕人選擇了「上夜校」

下班之後的時間,你會選擇做什麼?在家躺著、和朋友聚會、健身,還是……最近,在年輕人之間,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流行——

上夜校。

一聽到這個詞,是不是恍惚間有種穿越進年代劇的感覺?不過,現在的「夜校」可不是學文化知識,而更像是小時候興趣班的plus版,學的是畫畫、古琴、化妝、陶藝、書法等興趣課程。

北京某夜校課程

「夜校」最初在上海興起,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開辦,負責授課的許多老師都是業內相當有名的「大牛」。不僅如此,課程的價格也是相當友好,500塊錢12節。據說夜校秋季班開課時,有12門課程在60秒內被搶光,高峰時超過65萬人同時在線搶課。

上海夜校爆火之後,不少網友也在一邊大喊羨慕的同時,一邊嘗試尋找自己所在城市的夜校,希望它們能「全國推廣」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是不是有點意外,日常喊著「回家癱倒」的年輕人,怎麼反而搶著上夜校?

其實,這是他們返璞歸真的「自我療愈」。

無關功利、沒人強迫

夜校是一種「無用之用」

小紅書有個帖子問:「你小時候有什麼興趣愛好被父母壓抑了嗎?」

貼主講她小時候特別想學琴,聽一首歌在沒學過的前提下就能扒出簡單的譜子,經常自我幻想在寫字檯上彈奏比畫,但她有一次小心翼翼跟她爸爸提的時候,她爸爸卻說:「就你這樣還想學琴,別做夢了,好好學習得了。」

她的經歷引起了評論區很多人的共鳴:

「我從小每次想跳個舞健個身我爸就會嘲笑著罵我有病」

「我很喜歡畫畫,之前畫了兩張很好看的畫,正在自己欣賞的時候,媽媽從身後經過,淡淡地說了一句:『有這時間,不如多寫套試卷』」

……

除了「被拒絕」,還有很多「被安排」:

上英語班、上奧數班,哪怕是學一門樂器,父母在給孩子做出這些決定時,多少都有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壓力在,有意無意間包含著「希望能在某一時刻派上用場」的功利性,完全遵從孩子愛好的並沒那麼多。

在這一「拒」一「迎」之間,不知道有多少夢想被埋沒。

終於,在長大成人、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生活的時候,夜校出現了,只要500塊,就能找回單純的興趣與快樂。

你不需要問它「有什麼用」,它,是「無用之用」

確實很難不讓人心動。

陶藝夜校課。圖片提供:楊雅萍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所謂幸福,便是愉悅和美德的組合。

根據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公式,心理學者萊恩和德西將幸福感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側重於愉悅和舒適的主觀幸福感,而另一類是側重於意義和自我實現的心理幸福感。而研究明確表明,休閒與幸福感之間存在聯繫,尤其是創意和自我表達形式的休閒活動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存在聯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心流」概念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認為,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活動中,我們的心(heart)、意(will)、念(mind)是處於分離狀態的,甚至是相互抵制的,即我們想做的事、該做的事和正做的事不是一回事兒。但是,想要獲得心流體驗,我們必須把心、意、念融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心隨所動、身心合一的流動狀態。

換句話說,你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是你感興趣的,而且是你願意花費心神去投入,這種自覺自愿、樂在其中的活動,是帶你進入心流體驗的入門券。而當這項活動同時具有一定挑戰性、目標明確、能夠得到即時反饋或者能探索新事物時,人們就能逐漸進入心無旁騖的狀態,順滑地步入心流之境。

並且,相比奢侈的休閒方式,例如坐遊艇、開派對、晚宴上社交,從事園藝、做手工、創作、社交等這類更主動的、能發揮自己技能的或者能挑戰自我但不會壓倒自己的休閒方式,給人們提供的心流體驗要多得多。

圖片來源:pixabay

夜校的課程正是如此,無論是比較大眾的舞蹈、音樂,抑或是比較小眾的木工、編織、扎染,這些都是富有創造性和表現力的休閒活動,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設定個人目標、控制外部條件並專注於當下,才能獲得最終成果。

這個過程,還能幫我們有效抵抗漫無目的地刷視頻、毫不節制地吃吃喝喝、刷空錢包地瘋狂購物這些無限內耗的自損行為。

年輕人,被忽視的「最孤獨人群」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因為老年人經歷了子女脫離原生家庭、退休離開工作團體等生活事件,所以是最孤獨的人群。但事實上,最孤獨人群這一「殊榮」,屬於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人。調查研究發現,孤獨在大學生和年輕人群體很普遍,對於大一新生而言,參加課外活動與較低的孤獨程度相關。

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說過:「如果把抑鬱比作心理障礙中的感冒,那麼孤獨就可以視為頭疼。」長期孤獨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睡眠質量、降低免疫系統功能,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許多疾病的預測因素,提高生活壓力,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更多的自殺行為。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強大的網際網路社交逐漸替代了面對面的線下社交,這就容易導致你可能擁有一個龐大的社交網絡,但卻止步於朋友圈點贊的關係,仍無法逃離孤獨。

圖片來源:pixabay

只有在面對面社交時,涉及發生在此時此地經歷的「當下分子」大腦迴路才會被激活,分泌包括血清素、催產素、內啡肽和內源性大麻素等能帶來親昵感、聯結感的神經遞質,讓你專注當下、享受當下,與他人產生聯結,驅散孤獨感,獲得滿足感。

當一群年輕人因為共同的興趣而相聚於夜校教室里,無形的同伴圈子會慢慢搭建,強大的陪伴磁場會逐漸擴大;當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努力、一起學習時,共通的體驗發展出共同的創造性活動和成果,這會讓大家產生更強烈的共鳴和認同感,然後轉化為共通的語言,進而實現關係的建立,獲得社會聯結,如果幸運的話,還很可能會收穫真摯的友誼和親密的愛情~

重獲生活的「錨點」

上夜校,其實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生活有很多現實和無奈,但也給予了我們很多選擇。在既定的軌道上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是年輕人勇於面對現實和無奈的堅韌,而下班後可以自由選擇的夜校,則是年輕人探索新領域、擴大生活掌控權的不屈。

圖片來源:小紅書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從動物電擊實驗中發現,當動物認為電擊是否停止與自己的反應無關時,會阻礙了它們的求生行為,最終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因此,塞利格曼提出了著名的習得性無助理論:當壞事發生後,那些覺得做什麼都不能改變自己困境的人往往會陷入心理上的無助境地。也就是說,無助是習得的。

但是,在習得性無助理論提出50年後,神經科學家史蒂夫·梅爾改寫了這個理論:無助不是習得的,無助只是某種哺乳動物對不良事件的默認反應,就像氣溫下降時身體就會感覺冷一樣;同時,史蒂夫·梅爾還發現了一個戰勝無助感的大腦迴路,即對控制的學習,就如你的衣櫃里常備厚棉襖,即使氣溫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驟降,你也能順利避開無助這一默認反應,因為你知道,衣櫃里有棉襖,隨時都能穿上。

換句話說,碰到困難就想逃避和放棄是自然反應,控制感則可以戰勝這種本能。如果你對生活、事件、事物有控制感,那麼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你都不會習得性無助。而最讓人欣喜的是,控制感是可以習得的!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其實就是在擴大自己的控制力:嘗試控制外在風險、嘗試控制新的事物、嘗試控制新的技能。當探索獲得正向反饋時,人們就會擴大探索的範圍,進而也擴大了控制力。而控制感本身就能帶來積極情緒,這就形成了一個螺旋向上的正反饋,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成功、更大的掌控感和更多的探險。

儘管我們現在還很難說「夜校」會不會只是一時興起,而且也有一些個人組織的夜校,在火了之後就開始推出價格更高的「升級版」,讓夜校變成了一門生意,但其實,對於年輕人來說,夜校更像是一種指代和想像——

有一個空間,可以讓人無須被外界審判,只專注於自身。

參考文獻

[1]《社會心理學(第11版)》戴維·邁爾斯

[2]《塞利格曼自傳》馬丁·塞利格曼

[3]《心流+發現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4]《實用青年心理學(第11版)》 韋恩·韋登等

[5]《精神康復藝術治療實務》陳晉東&嚴虎

[6]Sinikka Hannele Pöllänen & Marja Katriina Weissmann-Hanski(2020).Hand-made well-being Textile crafts as a source of eudaimonic well-being.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5(1),348-365

[7]Vija B. Lusebrink(2004).Art Therapy and the Bra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of Art Expression in Therap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21(3) pp. 125-135

[8]Rachael Lee & Art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64,20-25

策劃製作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審核|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b962af104357bfeea1ebba8ef4a0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