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會「窩裡橫」,在外面很沒有自信,怎麼辦?

2023-07-15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只會「窩裡橫」,在外面很沒有自信,怎麼辦?

不知道你是否看到過這樣的現象:

有些孩子平時在家裡總是說一不二,所有的人都必須聽他的,稍有不滿意,就哭鬧、撒潑打滾,直到達到目的為止。

可這樣的孩子一旦走出家門,就判若兩人:愛低頭、不敢主動和人說話、總是躲在父母背後、被打了也不敢還手......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家裡小霸王,家外小綿羊」現象,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窩裡橫」。

面對這樣的孩子,有些家長試過改變:

例如,直接呵斥孩子」怎麼這麼沒用「;教育孩子「被欺負了就要還回去」等等,可收效甚微。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在家自律、懂事,在外得體、勇敢、有主見,那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到底該採取哪些科學的改善措施呢?

「窩裡橫」的三宗罪

曾經有位寶媽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在外面慫就慫吧,反正我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就是改不了,能怎麼辦呢?以後等他走入社會了,吃苦了,自然就懂了。」

看似很有道理,可「窩裡橫」絕不是「順其自然,經歷多了就能改」那麼簡單,它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正確的交際觀念搭建、身心健康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1、自卑,習慣逃避

現在的孩子大多在溫室里長大,被寵著、慣著,很容易變得自大、目中無人,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必須圍著他轉。

可當他接觸到其他同齡人後,發現自己沒別人優秀時,就會喪失信心、感到自卑,但又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失敗,久而久之,就會選擇逃避,或者用指責別人來掩蓋自己的心虛。

2、安全感缺失,過分依賴

「窩裡橫」的孩子習慣在家趾高氣揚,使喚家人,很容易養成過度依賴家人的習慣,在家裡還好,可進入社會了,誰會讓你依賴呢?遭受打擊,畏懼不前,也就成了常態。

3、極度敏感,以自我為中心

喜歡被家人誇讚、關注和關愛,甚至有時莫名的哭鬧也是為了達到目的,引發關注的一種手段,這樣的孩子都渴望自己是家庭的核心和焦點。

步入社會後,一旦發現別人不會如家人般包容自己,就會感到自己被忽略,容易心生怨恨,變得敏感和偏激。

社會是殘酷的,沒有人有義務遷就他人,要想生存下去,內心的獨立和堅韌必不可少,而作為父母,除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外,更要注重孩子心性的養成,不要等到將來後悔莫及。

「窩裡橫」的四大成因

很多家長都認為「窩裡橫」只是因為孩子比較膽小、內向而已,殊不知,家長才是導致孩子出現這些現象的最大推手。

1、父親角色缺失

這裡指的不是沒有父親,而是指父親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而導致孩子沒有成長的底氣。

例如,有些父親遊手好閒、被人嫌棄、對家庭沒有擔當等等,都無法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更讓孩子沒有對抗內心恐懼的勇氣,自然就出現在外面很慫的情況了。

再比如,父親因為某些原因長期無法陪伴或給予孩子足夠的溝通和引導,哪怕有母親在身邊,也依然會讓孩子感到「沒人撐腰」,變得膽小,從而你引發孩子「外面慫」的情況出現。

2、家長太過溺愛

對孩子百依百順、一哭就妥協、無原則無底線地滿足孩子所有要求等現象,幾乎每天都在很多家庭中上演,這樣的過度溺愛更容易讓孩子變得嬌縱暴躁。

一旦出了門,別人是不會像家人一樣慣著你的,如果孩子還像之前那樣驕橫的話,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擠和打壓,久而久之,就會懼怕社交,在外拚命壓抑自己的想法,回到家再肆無忌憚的發泄。

3、與社會接觸少

有些孩子喜歡宅在家裡,不愛出門,或者很多家長以「外面不安全」「那個孩子成績不好,不要和他玩」等理由不讓孩子出門,讓孩子沒機會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最終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和別人相處。

4、內心不夠自信,甚至自卑

俗話說得好:孩子的不自信,都是因為父母太強勢!

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太強勢,習慣安排一切,哪怕是明天穿什麼顏色的襪子都要親自安排好。

慢慢的,孩子就會喪失獨立自理能力,凡事都等著被安排,極度依賴父母,一旦父母不在身邊,面對不熟悉的人和事,就會感到焦慮、恐懼、無所適從。

說到底,「窩裡橫」現象的出現還是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直接關係,太過溺愛和包辦都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改善這種現象呢?

「窩裡橫」的四種解決方法

萬事皆有緣由,找到了孩子「窩裡橫」的原因,我們就能對症下藥了。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鍛鍊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獨立思考,獨自完成,通過不斷的嘗試,逐步掌握新的技能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認可自己,並能快速的對事件做出反應和決策。

家長們也要注意,期間必要的表揚和鼓勵不可少,它能幫助孩子增加堅持下去的勇氣。

2、父母不慣著孩子,敢於說「不」

不要孩子一哭鬧或撒嬌就妥協,無底線的滿足只會害了孩子,作為父母,一開始就要訂立平等的家庭內部溝通模式,適當地拒絕孩子,讓孩子明白與人相處並不是「誰強就聽誰的」,而是彼此尊重、溝通體諒。

過度滿足,只會助長孩子「我最大」的氣焰,只有有原則的給予,才能讓孩子懂分寸、知輕重。

3、打造父親的榜樣影響力

作為家中權威象徵的父親,在孩子心中,一定是堅強穩重、有責任心、有擔當、不逃避、勇敢往前沖的形象。

這樣的父親,會成為孩子的榜樣,讓他很有安全感,覺得自己有依靠,才能勇於嘗試,敢於犯錯,變得自信且勇敢。

4、傳授必備社交技巧,陪伴並鼓勵孩子走出去

其實,孩子都渴望有玩得來的朋友,只是不知道如何相處和融入罷了,因此,父母很有必要教會他這個年齡段必備的一些社交技巧:

比如,主動打招呼和介紹自己,分享玩具和美食,被拒絕時該如何處理,如何禮貌拒絕別人等。

當孩子知道如何和別人愉快相處的方法後,心中也就多了更多交往的底氣了。

育兒無小事,分毫不馬虎

家長對孩子無底線、無節制的滿足和妥協,不僅讓孩子變得傲慢、焦躁、失去自我,更讓他逐步喪失被這個社會接納的能力,一旦他走入社會,將備受打擊,寸步難行。

愛他,就給他最需要的。只有父母以身作則、不溺愛、有原則的給予,並教會他足夠的獨立理念和社交技巧,才能幫孩子真正融入這個社會。

養育孩子就像澆花一樣,用心呵護,才能開出最美的花朵,願所有的家長們都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