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招來了:這裡有一份數字人才的就業地圖

2023-03-03   零壹財經

原標題:春招來了:這裡有一份數字人才的就業地圖

來源 | 零壹財經 作者 | 謝曉佳

新的學期開始了,對於即將畢業的博士、碩士和本科同學來說,意味著春招說到就要到了。這些同學中,有不少計算機、通信、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專業的數字人才。

剛剛經歷三年疫情,大家普遍擔心今年的就業行情。在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背景下,數字人才到底香不香?

首先,吃了個政策定心丸。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並強調,統籌布局一批數字領域學科專業點,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從規劃可以看出國家對數字人才極其重視。

從數據看又如何呢?從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零壹智庫和工信部五所聯合發布)和數字人才指數的關係看,數字人才,真香。(零壹智庫&工信部五所:《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點擊查看。)

2013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為1000點,2021年增長至5611點,年復合增長率達24.06%;同期,數字人才指數由1000點增長6440點,年復合增長率達26.22%。兩者均呈持續上升趨勢,且數字人才指數增長率超過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的增長率(圖1)。

圖1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與數字人才指數

數字人才指數基於傳統數字人才培養高校數量和專業數量、新興數字人才培養高校數量和專業數量四個指標,採用客觀賦權法生成指標權重,綜合形成。傳統數字人才包括計算機、電子、通信、信息工程、集成電路、電信、軟體等專業人才,新興數字人才包括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等專業人才。一個地方的數字人才指數越高,說明這個地方的數字人才供給越多,當然也可表明數字人才需求比較旺盛。

接下來,大家最想知道的是可能是:哪個城市的數字人才政策最誘人?哪個城市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最大?哪個城市數字人才隊伍建設速度最快?我們分析了全國GDP排名最靠前的50個大城市的政策和數據,試著給出一些參考。

蘇州:安家支持力度最大,直接補貼250萬

我們收集了2021年50個大城市的高級人才購房補貼,按金額排名,前十大城市依次為:蘇州市、臨沂市、石家莊市、杭州市、唐山市、泰州市、漳州市、天津市、台州市、合肥市(圖2)。

圖2 2021年中國50大城市政府購房補貼TOP20

《姑蘇重點產業緊缺人才計劃》規定,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中有重大突破的蘇州領軍人才,享受最高250萬元安家補貼,遙遙領先其他城市。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經濟實力強大。2021年蘇州市GDP總量為22718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2022年蘇州市GDP為23958億元,是江蘇省內唯一GDP超過20000億的地級市,也是GDP十強城市中唯一的普通地級市。2021年蘇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510億元,2022年為2329.18億元,始終穩居省內第一,有力地保障了蘇州各項人才補貼的發放。

第二、政府長期支持。自2017年以來,蘇州市先後出台了《關於推進企業博士後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蘇州市人才樂居工程實施意見》、《關於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實施辦法》、《蘇州市優秀人才貢獻獎勵若干意見(試行)》、《蘇州市引進頂尖人才(團隊)「一人一策」實施辦法》等人才支持政策。

在數字人才引進方面,蘇州市不斷探索 「蘇州標準」,按人才層次建立金字塔式支持體系。此外,《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規定,創新領軍人才最高200萬元項目經費、200萬元安家補貼。

第三、想方設法留住本地人才。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名單顯示,蘇州市是擁有高校數量最多的地級市。蘇州市大力推動名城名校融合發展,促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設、C9高校全部在蘇州實現簽約落地,鼓勵支持高校開設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相關專業,充分發揮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牽引作用,與本地企業開展密切合作。2022年12月公布了首批蘇州市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學校名單的通知。可見,蘇州市想方設法留住本地數字人才。

臨沂:設立10處人才飛地

值得注意的是,臨沂市在GDP總量不占優勢,但仍以30萬元的政府直接補貼與石家莊市、杭州市、唐山市並列第二。這個城市的特點在於,不斷創新人才引進模式,扶持力度較強。

2019年臨沂市政府出台《臨沂市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意見》,支持數字經濟領域企事業單位採取掛職兼職、技術諮詢、周末工程師、特崗特聘等方式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積極引進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外專雙百計劃」等數字經濟領域人才,給與數字人才豐厚的補貼。

2022年出台「1+N」人才新政,臨沂市大幅增加對人才工作的財政投入,並設立「人才飛地」10處,提供落戶人才住房、租房等各類保障,最高可以獲得30萬元的首次購房補貼。

北京: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最大

高校是數字人才的重要來源,我們用每個城市的數字人才高校數量來衡量其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出意外,北京市以200所數字人才高校數量排名第一。排名前10的依次為:北京市、武漢市、廣州市、西安市、鄭州市、重慶市、南京市、長春市、濟南市、合肥市(圖3)。

圖3 2021年中國50大城市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力度TOP20

北京市能夠名列榜首,原因大致有如下兩點:

第一、「兩手抓」的策略。在著手培養高端數字人才的同時,北京市注重全民數字素養的提升。2022年,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25)》,強調要提升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群體的科學素質,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科普智慧提升工程等6項重點工程,積極開展北京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活動,提高公民的數字技能水平。

2023年2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評選出78家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北京市有3家單位入選,分別為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科學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三六零數字安全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第二、密集的政策。北京市「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將北京市建設成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力爭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7.5%左右,隨後北京各區相繼出台數字人才吸引政策。

大興區在《大興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提出,要加強人才引培和服務,廣泛吸引海內外數字經濟領域高層次人才來大興區創業,探索人才離岸創新、外籍人才管理等領域新機制。

豐臺區發布《「十四五」時期「智慧海淀」建設規劃》指出,要加大對信息化和數字經濟領域各類優秀人才支持力度,鼓勵校企合作,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產業技術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西城區出台《北京市西城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若干措施(試行)》提出,開展「數字英才」培育行動,對數字經濟領域符合條件的「高精尖缺」人才給與一些列優質服務。

合肥:力度超過天津、上海

合肥市在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榜單中排名第10,超過了天津、上海等市。2022年,合肥市入選國家智慧財產權強市建設示範城市,年度發明專利授權量首破萬件。《2022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合肥市數字經濟居全國第十二位、前進2位。合肥市排名靠前,我們找到了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政府重視。2020年合肥全市數字經濟產值突破4000億,2021年合肥市三大數字經濟產業園(中關村協同創新智匯園、濱湖卓越城•文華園、安徽廣電文創產業園)共創13.7億元的產值,數字經濟成為合肥市經濟發展最活躍、最具動力的領域。在此背景下合肥市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發展,不斷加強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如在《合肥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年)》中,合肥市提出要實施數字經濟精英人才引進計劃,加大數字經濟精英人才引進及培養力度。

第二、較早的人才培養機制。早在2018年,安徽省首個數字經濟人才培訓基地就落地到合肥市瑤海區,試圖打造一批「大數據皖軍」。《「十四五」數字合肥發展規劃》中強調,要加大人才引進及培養力度,積極引進國際化高層次的數字化領域管理技術人才和團隊,鼓勵支持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聯合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與聯合科技攻關,大力培養產業急需的數字化應用人才。

金華:數字人才隊伍建設速度最快

我們按數字人才隊伍建設的增速,對50個大城市進行了排名。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為:佛山市、濰坊市、溫州市、唐山市、台州市、無錫市、南寧市、煙台市、深圳市(圖4)。

圖4 2021年中國50大城市數字人才隊伍建設速度TOP20

出乎意料的是,與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榜單不同,速度榜單排名靠前的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其中金華市以20.51%的增速名列第一。我們找到了金華市排名第一的兩點原因:

第一、重視產教融合。金華市推動產教融合發展,鼓勵支持浙江師範大學、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高質量發展,同時依託良好的地緣優勢積極尋求高校合作,2020年復旦大學義烏研究院宣布建造,2021年新落地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等3家科研院所,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17名,眾多科研院所成為金華市重要的數字人才「蓄水池」。

第二、政策支持。2021年金華市政府印發《金華市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積極引進高校院所來金共建分校分所,完善外部引進和本土培育相結合的人才集聚機制。近年來金華市採取「雙龍計劃」、「智選金華」組合拳行動,在人才引進方面有著成熟的機制。

總體看,對數字人才而言,蘇州政府補貼最誘人。北京市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最大,一方面北京市對數字人才的需求大,當然可以消化這些數字人才的儲備;對京外的數字人才而言,在就業時或許不得不考慮北京市自身的儲備。

在數字人才隊伍建設速度方面,金華市排名第一。一方面,說明金華市對數字人才很重視,值得各位同學認真考慮;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占坑」要趁早。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到這裡。在對50個大城市進行幾個維度的排名後,後續我們或將換個角度,與大家繼續探究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相關的話題。

(點擊查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