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項羽傳》的李密,結局竟也像項羽那樣功敗垂成、身首異處!

2023-07-21     讀史

原標題:熟讀《項羽傳》的李密,結局竟也像項羽那樣功敗垂成、身首異處!

作者:大哥李白

01

《淮陽感懷》

金風盪初節,玉露凋晚林。

此夕窮塗士,鬱陶傷寸心。

野平葭葦合,村荒藜藿深。

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

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

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

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

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

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這是公元613年,31歲的李密,跟隨楊玄感造反失敗,遭逢人生低潮,顛沛流離隱姓埋名蟄伏在淮陽鄉間時寫下的一首詩。

簡單翻譯一下。

在這秋風勁吹玉露凋傷的晚上,窮途末路前程黯淡的我寸心傷透。

原野平蕪蘆葦圍合,村落破敗野草深深(正像我此刻的心緒)。

目之所及耳之所聞不由得我產生諸多感慨,心中愈發感傷不禁潸然淚下。

潸然淚下皆因憶往追今,懷古幽思。暴秦(隋)尚未蕩平,大漢(志在推翻隋朝的起義者)的希望又在哪裡?

想那漢朝大將樊噲,當初不過是市井之間以屠狗為生的黔首之徒,而漢丞相蕭何,最初亦不過是小小沛縣的一名文書小史。然而機緣造化助力,他們後來加入反秦隊伍,都建立了不世功勳,出相入將,並且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勸誡世間有鯤鵬之志的雄傑,切莫虛度人生蹉跎歲月。

此詩借景喻情,借古喻今,既抒發了作者壯志未酬之憾,又表達了對時運際會鯉魚翻身一飛沖天的渴望。

李密,隋末政治舞台上繞不開也不得不提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在隋末爭天下的群雄里文韜武略都名列前茅,有野心、有能力,也有機會一統江山,卻一朝傾覆,成為功敗垂成的悲劇梟雄,令人扼腕嘆息。

02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攪動隋末風雲的一時雄傑。

李密的曾祖父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賜姓徒何氏,北周時為太師、魏國公。

祖父李曜,為北周的太保、邢國公。

父親李寬為隋朝的上柱國,封蒲山郡公。

上溯三代,代代公侯。妥妥的世家大族。

李密擅謀劃,文武雙修,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襲父爵蒲山公,於是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財。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從師國子助教包愷,聽他講授《史記》、《漢書》,精神振奮,忘了疲倦。包愷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總結起來就是:家世顯赫,聰敏好學,胸有韜略,志在鴻鵠。

以史書的慣常寫法,主人公通常都有大佬背書站台,以顯其能。李密亦不例外,為他當背景板的兩個人,都是重量級。一是隋煬帝楊廣,二是越國公楊素。

背景板一:

大業初,李密憑藉父蔭任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太子府侍衛)。李密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有一次隋煬帝在儀衛中看見他,回宮後問宇文述(隋左衛大將軍,許國公)說:「剛才在左邊警衛隊里的黑臉小孩是個什麼人?」

宇文述回答說:「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叫李密。」

隋煬帝說:「這個小孩顧盼的神態很不尋常,別讓他在宮裡擔任宿衛。」

解讀有二:1、李密文武全才,志向高遠,不是個安於現狀,滿足於當個大頭侍衛的主,言行舉止氣質做派自然與眾不同;2、李密顧盼之間,不排除有看到秦始皇出行儀仗時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是」與項籍的「彼可取而代之。」這種覬覦之心與雄猜被楊廣敏銳地發現了。

宇文述於是忽悠李密說:「賢弟天資這麼好,應該憑才學獲得官職,宮廷警衛是個瑣碎差事,不是培養賢才的地方。」李密非常高興,於是借病辭職,專心致志讀書,人們很少看到他。

評:「李密非常高興」,此句存疑。以李密的智力,不可能看不出宇文述的真正用意在於婉轉辭退他,因此,「非常高興」不符合邏輯。

「裝作非常高興」更符合當時情境,也符合李密的高情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正好我李密不想當個大頭侍衛,不如順水推舟卸去這份閒差,潛伏讀書以待天時。

背景板二:

李密有一次去拜訪包愷,騎著一頭黃牛,牛背上蓋著一塊蒲草坐墊,還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隻手捏著牛繩,一隻手翻書閱讀。妥妥的學霸做派。

越國公楊素恰好路過,看見李密在勤奮讀書,問道:「哪裡的讀書人,這樣好學?」李密認識楊素,連忙下牛拜了兩拜,通報了自己的姓名。楊素又問他讀的什麼,李密回答說《項羽傳》。

評:李密當時恐怕想不到,項羽波瀾壯闊的一生,包括結局,都和自己如此相似。此為後話。

楊素對他感到驚異,跟他談得非常愉快。並對自己的兒子楊玄感等人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氣度,你們都趕不上。」楊玄感遂與李密傾心相交。

03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派楊玄感在黎陽監理軍需運輸。這時天下動亂,楊玄感認為時機已到,籌划起兵,暗中派人到長安迎接李密,讓他主持謀劃工作。

李密到了以後,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襲據涿郡(今北京一帶),扼臨榆關(今山海關),使隋軍潰散關外;中策是攻占長安,占據關中,利用首都的政治優勢和地理優勢,和隋煬帝對抗;下策則是攻打洛陽。

楊玄感聽後說:「您說的下策,才是上策。現在朝臣們的家屬,都在洛陽,如果不攻取它,怎能影響世人?並且經過城鎮卻不攻打,用什麼顯示威力?」 李密的謀略就沒有執行。

事實證明,楊玄感的決策是錯的。

起初,打了幾場勝仗,楊玄感就開始洋洋得意,自以為天下傳檄可定。接下來卻烏龍頻出,抓獲隋朝的內史舍人韋福嗣後,把機要事務交他辦理,從此征戰大事,不由李密一人主持。

韋福嗣本來不是同夥,由於戰敗被俘,每當商議謀略,都持模稜兩可的態度。楊玄感後來要他起草布告文書,韋福嗣堅決推辭。

李密推測他的心意,乃是詐降。就向楊玄感建議說:「韋福嗣本來不是同志,實質上抱著觀望態度。您剛舉義旗,卻讓姦細留在身邊,必然被他誤事,請您將他斬首來向人們道歉,人心才會安定。」

楊玄感說:「哪會這樣?」李密知道說了無用,私下裡對關係親密的人說:楊楚公喜愛造反卻不打算成功,怎麼辦?我們將會當俘虜了!

隋朝左武衛大將軍李子雄因事獲罪被捕,要押送到煬帝的行宮去,他半路上殺掉押送官員,逃亡投奔楊玄感,就勸說楊玄感趕快稱帝。

楊玄感向李密徵求意見,李密說:「秦朝末年陳勝想要稱王,張耳勸阻因而被趕走;東漢末年曹操準備要挾獻帝賜給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則、虎賁、斧鉞、弓矢、禾巨鬯等九種器物作為奪取政權的演習,荀彧制止因而被疏遠。今天我如果說直話,又怕走上張耳、荀彧的老路;如果阿諛奉承順著您,又不是我的本意。為什麼呢?起兵以來,雖然頻頻勝利,但到州郡縣城,還沒有人響應。洛陽的防守力量比較強大,各地的援兵越來越多。您應身先士卒,儘快平定關中,卻想急於稱帝,為什麼要向人們表現器量狹小呢?」

楊玄感笑了笑就作罷了。後來楊玄感準備向西進軍,韋福嗣終究逃回洛陽去了。

評:李密頭腦清楚,戰略清晰,能力遠勝過楊玄感。出山輔佐這樣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李密顯然欠思量。玄感玄感,名字聽上去就有一種很玄的感覺,怎麼可能成大事呢?

智者擇主而事,李密與楊玄感交往很深,不可能不知道楊玄感的能力,也許出山輔佐楊,就是賭一把,押註失敗,果然被連累。

等到隋軍增援部隊在百戰之將宇文述、來護兒帶領下氣勢洶洶前來討伐時,楊玄感自知不敵,率領軍隊倉皇西逃,而途中又不聽李密勸告,執意去打弘農宮,結果三天不克,再想西逃已經失去良機,被宇文述、來護兒一頓猛砍,兵敗如山倒,楊玄感身死,被傳首長安。

李密秘密進入潼關,卻被捉住。

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李密召集一同被捕的兄弟,告訴他們說,自古謀逆是不赦的大罪,你我好比早上的露水,等到太陽升起,我們就完蛋了。難道我們就這樣坐以待斃嗎?當然不能!我們要想辦法脫身。

大家都贊成李密。李密於是如此這般設下一計,大家按計行事。外表假裝順從,以金錢為誘餌,以美酒為麻醉劑,灌翻了押送他們的隋兵,趁著夜晚看守宿醉,鑿牆而遁,逃出生天。

李密逃到淮陽,隱居在一個村落,化名劉智遠,招收徒弟講學。本文開頭那首五言詩,即是此時流落他鄉的李密有感而發。

不久,李密被人舉報,淮陽太守趙佗派兵抓捕,李密再一次逃亡。

04

落腳淮陽之前,李密曾短暫投靠平原縣叛軍頭目郝孝德,郝孝德對李密並不禮遇,李密遂另作他圖。

斯時,河南滑縣東南的瓦崗軍勢力較大,他們在本地人翟讓的領導下發展迅猛。瓦崗寨成為了李密尋求出路的一個新選擇。

一開始,李密並不受重視,甚至一度被人以他是玄楊感舊部的理由慫恿翟讓殺掉他。李密必須儘快找到辦法,彰顯才能,取得翟讓信任,才能有活路和出路。

這顯然難不倒李密。李密用了三個計謀,一躍成為翟讓座上賓。

其一,戰略布局。李密勸說翟讓:如今皇帝昏庸,百姓怨恨,在遼東用光了精銳部隊,和突厥斷絕了友好關係,眼下正在巡視揚州、越州,撇下了洛陽長安,這也是像劉邦、項羽那樣爭奪天下的時機。憑您的雄才大略,精兵強將,奪取洛陽長安,消滅兇殘勢力,那麼滅亡隋朝綽綽有餘。

評:翟讓,本是亂世諸侯。趁著天下大亂國法不彰,聚眾為寇,乾的是打家劫舍,一本萬利的勾當,過得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沒酒喝涼水的暢快日子,哪曾想過爭天下這種十萬八千里遠的事,聽李密一說,猶如撥雲見日,忽然有了奮鬥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標。

這就是李密作為智囊的優勢,格局大,眼界寬,站得高,看得遠。

其二,獻計獻策。李密分析了義軍形勢,向翟讓進言說:現在瓦崗寨人馬已經很多,但是沒有地方弄到糧草,如果長久耽擱下去,就會人困馬乏,大敵一到,要不了幾天我們就會失敗!不如直接奪取滎陽,休整部隊籌積糧草,等到兵強馬壯,然後去跟別人爭奪天下。

評:戰略規劃好了,接下來就是實施辦法。李密給出了西擊滎陽,籌措糧草,養精蓄銳爭天下的計策。

其三,說服小股造反勢力加入瓦崗軍。

李密鼓動三寸不爛之舌,陸續說服多股散落在各地的造反隊伍加入瓦崗,壯大了瓦崗實力的同時,也讓翟讓和瓦崗上下看到了他並非誇誇其談之輩,而是言出必行,行必果的人中翹楚。

一通操作下來,翟讓心裡對這個貌不驚人的黑廝刮目相看,遂不敢小覷,引為上賓。

翟讓聽取李密建議攻打滎陽,攻克金堤關,攻打多處滎陽城鎮,兵鋒甚銳。

滎陽通守張須陀帶兵來剿,翟讓之前和張交戰吃了很多虧,心中驚駭,想要逃跑。李密為翟讓分析局勢說:張須陀,匹夫耳。有勇無謀,不足懼。將軍您只管與他交戰,如此這般,看我斬他狗頭。

翟讓與張須陀一交手,便敗退下來(懼敵、詐敗、不敵應該各占三分之一),翟讓猛跑,張須陀狂追,一直追到滎陽大海寺(今滎陽東北方向)的樹林一帶,李密安排的伏兵四起,殺聲震天,把張須陀困在當中。

張須陀也是真的猛,硬是殺出一條血路,殺出來後看到有戰友陷於重圍,好個張須陀,真真是條好漢,又殺將回去想要救出部下,這次就沒那麼好運了,瓦崗軍層層疊疊圍將上來,張須陀力竭兵敗身死。

經此一役,翟讓對李密越發看重,讓他單獨統領一支隊伍。李密顯示出了卓越才幹,治軍嚴格,令行禁止。李密衣食節儉,得到的財物全部分給士兵,從不吝惜,大家都願意為他拚命。

05

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崗軍這次準備干票大的。

大業十三年(617年)春,李密和翟讓率領7000精兵,自陽城向北進發,跨過方山,從羅口襲擊並攻克興洛倉。

興洛倉,隋朝六大糧倉之一,隋帝國最大的糧食儲備基地。儲存有2400萬石糧食,足夠一千萬人吃上一年之久。

李密攻取興洛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聰明之舉。

隋虎賁郎將劉長恭領2萬5千人馬來戰,被李密一舉擊潰,劉長恭狼狽逃竄。

布局戰略,設計戰術,發動軍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李密在一系列謀局策劃里居功甚偉。翟讓自知能力智力相去甚遠,不宜再做李密的領導,於是讓賢推舉李密為瓦崗軍首領,尊魏公。

李密大肆封賞,任命房彥藻為左長史,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得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授予翟讓司徒官銜,封為東郡公。任命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祖君彥為記室,其餘的人各按等級授予官職。

各地義軍頭領、隋朝官員孟讓、柴孝和、鄭頤、裴仁基、裴行儼等紛紛歸附李密,瓦崗軍一時兵強馬壯,威震四海。

李密乘勢派兵一鼓作氣攻下了回洛倉,隨後又親自率領三萬人馬進逼洛陽,與隋將領段達、高毗、劉長林交戰,打得隋軍丟盔棄甲狼狽鼠竄。

瓦崗軍據守回洛倉,大修營寨堡壘,整軍備戰,厲兵秣馬,兵鋒直指洛陽城。

06

柴孝和,原隋朝鞏縣長史,擅謀劃,有智慧。歸附瓦崗後成為李密的首席謀士,深得李密信賴。

柴孝和分析天下局勢說:「關中以高山為屏障,以黃河為天塹,項羽離開這裡就滅亡了,劉邦在這裡建都就成功了。照我的想法,讓裴仁基鎮守回洛倉,翟讓鎮守洛口倉,您親自挑選一支精銳隊伍,向西突襲長安,百姓誰不到郊外來迎接,定會不用打仗就到手了。攻克西京之後,等根基牢固兵馬強壯,才回頭徑直攻打東西崤山和函谷關,攻克東都洛陽,傳遞文書發令調遣,天下可以平定。只是如今英雄豪傑爭先恐後地起兵,實在擔心別人搶在我們前頭,一旦錯失機會,後悔哪裡來得及!」

李密說:「您這個方略,我也想過很久了,實在是個上策。但是楊廣還在,追隨他的軍隊還很多,我的隊伍,都是山東人,既然知道還沒有攻克洛陽,哪裡願意跟著我向西進關?各位部將都出身於綠林好漢,把他們留下會各自稱王稱霸。如果這樣,就全完了!」

是不是似曾相識?柴孝和的建議切中關鍵點,但李密不聽。像是李密初入楊玄感義軍時為他設計的上中下三策,楊玄感選擇了李密的下策作為自己所認為的上策。

李密如果果斷採納柴孝和的建議,領兵西上,收取長安,或許爭天下之勢將會變得明朗,瓦崗將取得群雄逐鹿的最後勝利也未可知。李唐江山的肇始人李淵,就是起兵避開中原四戰之地,先取長安,再東出函谷關,定鼎天下。

可惜,凡事沒有如果。就像如果項羽狠狠心在鴻門宴上結果了劉邦,哪裡還會有後來的四面楚歌授首烏江?

李密作為謀士,能夠理智分析局勢,提出合理化建議;當他做了一把手,擁有了充分的自主決策權,卻受到種種因素的羈絆,不再能夠選擇那一條最短最正確最容易的成功路。卻在其後的一年裡,與洛陽城裡的王世充,與弒君後帶領驍果軍西還的宇文化及連續廝殺作戰,終於耗盡了精銳,耗丟了良機,最終分崩離析,一潰塗地。

李密身先士卒,帶領士氣正盛的瓦崗軍與隋軍交戰,被箭射傷。就在李密養傷之時,隋軍乘機發動偷襲,奪回了回洛倉。瓦崗軍退回興洛倉。此時,王世充率領5萬人馬大舉來攻,李密帶傷迎戰失利,謀士柴孝和落水身亡,李密大慟。

王世充部隊在洛口倉以西紮營,與瓦崗軍對峙。雙方在100天裡交戰60餘次,互有勝負。

此時,武陽郡丞元寶藏、黎陽義軍寇首領李文相、洹水義軍首領張升、清河義軍首領趙君德、平原義軍首領郝孝德(就是先前李密投奔卻被冷遇的那廝),一同歸附了李密,聯合襲擊,攻克了黎陽倉,占領了它。永安首屈一指的豪富家族周法明獻出長江黃河之間的大片封地投靠李密。齊郡的義軍首領徐圓朗、任城縣的大俠客徐師仁、淮陽郡太守趙佗(即在李密流亡淮陽時下令抓捕的那位)都歸附了他。

此時,瓦崗軍糧倉在手,軍糧不愁,士氣在線,與王世充交戰雖然不能一口將其吞下,但持久戰勢必對缺糧的王世充不利,看上去拿下王世充,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但是,就怕但是。

瓦崗軍內部,出事了。

07

瓦崗軍,是河南滑縣人翟讓一手創辦的。

翟讓,瓦崗創始人,獨資公司。手下一批鐵桿兄弟,單雄信,徐世績,程咬金,王儒信等等。大家趁著天下大亂,一起打家劫舍,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銀,建立起了牢固的兄弟情誼。

李密是後來者。後來者居上。

翟讓,是個綠林好漢,並無太大野心,也沒有太多心機。

李密進入瓦崗後,屢建功勳,翟讓把頭把交椅讓給了李密坐。

這顯示了翟讓的胸襟與氣度。

只要對瓦崗軍好,只要能把公司做大做強,你李密來當這個一把手,董事長,CEO,我翟讓沒意見,我擁護。

然而,在瓦崗軍勢如破竹攻城略地做大做強的過程中,矛盾是存在的,甚至是激烈的,但,勝利有時會掩蓋矛盾。

翟讓的瓦崗軍,就像家族式企業,以賺錢為目標,理想不豐滿,江湖氣重,講究個人情世故,草寇習氣重。

李密的瓦崗軍,以上市為目標,抓管理抓紀律抓業績,理想遠大,志在鴻鵠,講究從嚴治軍,有鐵一般的紀律。

這是兩種不同的企業文化。

翟讓的哥哥翟弘、侄子翟摩侯、部將王儒信等,就對現狀不滿。頻繁向翟讓吹風。

憑啥讓一個外人(李密)做老大?瓦崗是我們翟家一刀一槍殺出來的,現在鳩占鵲巢,這不合理,理應你(翟讓)當一把手!

退一萬步來說,你不願當這個一把手,那也輪不到外人,我翟弘可以坐這把交椅!

翟讓對於這些鼓動和慫恿如何反應,史書未有記載,不好妄加揣測。

但,這些話很快像風一樣,吹進了李密耳朵里。

翟讓不是個敏感多疑的人。李密相反,他心思縝密,讀過太多史書,對於政治鬥爭,有著敏銳的直覺和判斷。

李密會把這件事往深處考慮,往最壞處考慮。

如果翟讓被手下忽悠動心,或者按不住手下的躁動,一場目標為奪權,形式為內訌和同室操戈的慘劇,就會發生。

在巨大的權力和利益誘惑面前,一切行為都將變得合情合理。

實際上,雖然翟讓將頭把交椅讓給了李密,但此時的瓦崗,顯然有李、翟兩個山頭。

一旦鬧將起來,勢必兵戎相見。

這對如日中天的瓦崗,將是一個沉重打擊。

一動刀兵,無論李、翟誰取勝,都會是慘勝。

李密深思熟慮之後,做了一個決定。

一個不知道他後來有沒有後悔的決定。

一個被後人頻繁置喙各抒己見褒貶不一的決定。

08

鴻門宴。殺戮即將開始。

翟讓和手下眾兄弟毫無防備。

他沒覺得哪裡不對。在翟讓看來,這就是一場和過去許多次一樣的宴會而已。並沒有什麼不同。

大碗吃肉,大口喝酒,大嘴吹牛,奚落隋軍,然後,酒足飯飽,開拔,回帳,睡覺。無非這麼個流程。

但,翟讓至死也不會想到,這個流程多了一項——奪命。

李密藉口護衛跟著拘束喝不好為由支開了自己的護衛,翟讓見狀,也支開了自己的護衛。同時,單雄信、徐世勣等也被安排在旁邊的房間,由王伯當作陪。

李密身邊只留下一名護衛,帶刀護衛,他叫蔡建德。

作為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他之所以能夠歷史留名,就是因為幾分鐘後他乾的一件事。

李密將翟讓引入內室,拿出一把戰鬥中繳獲的良弓,遞給翟讓。

翟讓一定是兵器粉,他興高采烈地把玩著這把弓,並準備拉個滿月試試手感。

弓弦被拉到將滿未滿。

一直站在翟讓身後視線死角的蔡建德出手了,寒光一閃,手起刀落。

翟讓慘叫如牛吼,栽倒在地。蔡建德趕上前連續補刀。

翟讓窩窩囊囊死了。作為一名孔武有力德被四方威名赫赫的起義軍領袖,他沒有死在敵人手裡,沒有死於衝鋒陷陣,卻死在自己兄弟手裡。

他死不瞑目。

與此同時,大帳之外刀斧手一擁而進,衝著翟讓的員工一通亂砍。

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翟讓的一干嫡系統統喪命。

徐世績脖梗被砍了一刀,單雄信磕頭如搗蒜跪地求饒。

李密及時叫停了殺戮。宣布了只誅首惡,脅從不問的寬大政策。並親自為徐世績包紮傷口。

李密親自善後,騎馬到翟讓營寨說明情況,安撫士兵,並令徐世績、王伯當、單雄信分統翟讓部眾。

李密以最小的成本和代價,火併了翟讓,消除了瓦崗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積極意義是瓦崗從此政令統一,解除隱患,兩個山頭變成了一個山頭。

消極意義是,人心散了,隊伍從此不好帶了。

翟讓該死嗎?他作為創業主,提著腦袋拉起了一眾隊伍,他接納了無路可走的李密並給了李密施展才華的機會,如今,在瓦崗發展壯大的今天,果實卻被李密摘了。

翟讓該死嗎?他胸襟開闊,發現自己能力不如李密後,自願推舉李密當一把手,為了瓦崗前途,他不計較個人權重。作為企業創始人,不是每個人都有胸懷把股份讓給職業經理人並且服從他的領導。

搬弄是非嚼舌根的是翟讓的親屬和部下,翟讓何罪之有?即便有奪回權力的想法,也不過是人之常情,你李密鳩占鵲巢後來者居上不說,還要過河拆橋殺雞取卵卸磨殺驢麼?

你李密一個外鄉漢子,不僅侵占了我們創始人的位子,你還殺了他,太過分了!

顯然,檯面上敢怒不敢言,私下為翟讓鳴冤叫屈喊不平的,大有人在。

覺得這位新主子太過狠辣,在他手下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覺著瓦崗前途堪憂的,恐怕也不在少數。

受過翟讓領導和恩惠,打仗時願意為翟讓兩肋插刀拚命的,再打起仗來,保留了,惜命了,不拼了,戰力自然下降。

無論如何,李密殺翟讓,思慮不周,太過操切,大失人心,絕非上策。

筆者以為,李、翟之矛盾,還是義軍內部矛盾,用溫和的辦法解決,為上策。哪怕李密忍辱負重,為了瓦崗的和平與團結,主動讓出一把手職位,尊翟讓為主,自己以輔佐身份,取得實際領導權和控制權,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而瓦崗發展到幾十萬部眾這個規模和建制,依翟讓的水平、能力和格局,他也難以統領。

倘若李、翟矛盾尖銳,無從調和,必須有一個山頭要被剷平,李密完全可以設計,假敵人之手除翟讓,既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又不為翟讓的死背鍋,此為中策。

再不濟,以手下將領密謀殺翟讓把鍋分出去,而推說自己不知情。此為下策。雖是下策,卻可以障眼法平息眾怒,部分消除董事長與總經理鬥法的影響,最大程度保持瓦崗上下團結。

李密,到底還是急躁了些。同室操戈,山頭統一,人心碎裂,再難補救。

很快,李密就會看到殺掉翟讓的後果。

09

瓦崗政令一統後,李密一手領導下的瓦崗軍,又迎來了一波勝利。

數次擊敗王世充,殺王世充手下戰將多人。

攻取偃師,修築金鏞城並駐紮下來。

擊敗並活捉東都留守韋津。

此時瓦崗擁兵30萬。東到海濱、泰山,南到長江、淮河,沒有哪個郡縣不派使者歸附李密。

竇建德、朱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圓朗、盧祖尚、周法明等人紛紛上書李密勸說他登皇帝位,於是李密手下的官吏們全都勸說他立即稱帝。

李密還保持著清醒,他說:「洛陽沒有平定之前,不能談這件事。」

此時的瓦崗之威,震怖天下。一時達到了鼎盛。

然而,月圓則缺,盛極必衰。

就在李密磨刀霍霍,準備一舉蕩平龜縮在洛陽城中的手下敗將王世充時,天下形勢,驟生變化。

偏安揚州的隋煬帝,眼見山河破碎,不思政務,破罐破摔,縱情享樂。這讓追隨他巡幸江南的十萬驍果軍大為不滿,驍果軍大都是西北漢子,離家日久,想念親人,無日不思西歸。終於,在一幫將領的串聯下,以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司馬德戡、元禮、裴虔通為首,攻入隋煬帝行宮,命令狐行達用練巾勒死了楊廣。

宇文化及立秦王楊浩為傀儡皇帝,帶領十萬驍果軍,拔營西歸。

宇文化及的西歸必經之路,是滎陽、鞏義、偃師。

李密的三十萬瓦崗軍,正駐紮在此,虎視眈眈。

楊廣被弒的消息傳到東都洛陽,被稱為「七貴」的大臣們(段達、王世充、元文都、韋津、皇甫無逸、盧楚、郭文懿和趙長文)擁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即位,改元皇泰。

此時洛陽城主從之間,亦是矛盾重重。

王世充專橫跋扈,不臣之心畢現。楊侗欲借李密之手除之,遂派人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聲稱平定宇文化及之後便讓李密前來東都輔政。

一邊是負隅頑抗的洛陽城王世充,一邊是宇文化及掌控的隋煬帝手下最有戰力的十萬驍果軍,李密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兩面作戰左支右絀的不利局面。

經過慎重思考,李密決定接受楊侗冊封,暫時與王世充化敵為友,騰出精力,專心對付遠道而來的宇文化及。

避免雙線作戰,腹背受敵,選擇一方修好,一方力戰,各個擊破,這就是李密的如意算盤。

李密率軍與宇文化及對峙在黎陽。

李密知道宇文化及的部隊後勤補給困難,糧草不足,因此並不急於和他交戰。只是派兵堵住了宇文化及的退路,準備在敵人人飢馬乏時把他包了餃子。

宇文化及等不得,於是大修攻城器械,來攻黎陽蒼城。守衛蒼城的徐世績和李密前後夾擊,大敗宇文化及,燒其攻城器械,大火連燒數日不滅。

李密得知宇文化及軍糧即將告罄,決定利用智商優勢忽悠一下宇文化及這個豬頭。於是詐稱要和對方講和,講和完成後可以給宇文化及補充糧草。宇文化及大喜,命士兵大肆吃喝,很快軍糧消耗殆盡。

李密承諾的軍糧卻遲遲不到。

宇文化及終於明白上當了。唉,讀書人的話不能信啊!

宇文化及整頓兵馬,要與李密決一死戰。

幾十萬兵馬,在衛州童山腳下,拉開戰幕。

戰鬥從早上持續到晚上,戰果如下:

宇文化及敗。手下兵士作鳥獸散。一部分歸降李密,一部分隨宇文化及向北撤到了魏縣。宇文化及經此一役後,實力大損,後被河北義軍首領竇建德擒獲殺死。

李密雖勝,步卒多有死傷,戰馬損耗亦多。上下皆疲累。

李密在戰鬥中亦為亂箭所傷。

評:據不完全統計,李密已經是二次受箭傷了。一個身先士卒的領導固然能提振士氣,但一旦作戰不利或者自己負傷,又會損傷士氣。

當年劉邦與項羽對峙於鴻溝,項羽一箭射中劉邦胸口,劉邦忍著劇痛,還要裝作沒事人大罵道:你射中我腳了!即是這個道理。

擺平了宇文化及,李密志得意滿,轉回頭準備繼續對付王世充。既然隋朝最為精銳的皇家護衛部隊——驍果軍都已經被我擊敗,手下敗將王世充,又能翻起幾朵浪花?

驕矜的李密,幻想著一鼓作氣蕩平王世充,飲酒洛陽城。

10

然而,此時之王世充,已非彼時的王世充。

趁著李密和宇文化及大戰的工夫,王世充做了幾件非常重要的事。

用軍衣交換軍糧?你這美夢做得太大了吧?李密除非傻了,否則他會同意和你做這個交易?

任誰也想不到,李密居然同意與王世充做這筆交易。

李密腦子進水了嗎?俗話說,趁他病,要他命。任何時候,軍糧就是軍心,任你再治軍如山,任你再訓練有素,任你再城防堅固,但凡你的軍士吃不飽肚子,必亂無疑。

李密的部隊缺衣服,致命不?不致命;王世充的軍隊缺糧,致命不?很致命!不用說每天都有士兵投降李密,在這樣的困難條件下,內部反水獻城投降也不是不可能。當年呂布不就是在被曹操圍困缺糧的情況下,被手下綁了邀功請賞去了嗎?

然而,李密做出了與王世充交易的決策。

李密昏頭了。

李密昏頭做出這個決策的原因有跡可循,那就是邴元真力主交易。

邴元真和王伯當一樣,是李密的心腹將領,左膀右臂,他的話,李密是聽的。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邴元真得了王世充的好處,暗地裡替王世充做了說客。

邴元真為什麼要這麼做?做損己肥敵的事,他的動機何在?

答案是錢。邴元真是一個貪財之徒。他被王世充的糖衣炮彈給俘虜了。

等到李密發現從洛陽城來投誠的隋兵越來越少直至絕跡,才驀然發現自己犯了大錯,急忙叫停了糧衣交易。

然而,為時已晚。

吃飽喝足了的王世充部隊,正士氣高昂,嚴陣以待,準備死磕李密。

一向睿智的李密,都是他挖坑給別人,這次卻跳進了王世充給自己挖的坑,為何犯渾做出和王世充以糧易衣的決定?

答案是李密受到了邴元真的蠱惑。

李密信任邴元真。邴元真只要誇大瓦崗軍對於缺衣的苦厄,再欺騙李密和王世充的衣糧交易總量,就足以使李密放鬆警惕。

識人不明,錯信邴元真這個奸佞小人,是李密最後飲恨的原因之一。

因為,邴元真對於瓦崗最後的失敗,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不僅資敵以軍糧,還暗中與王世充眉來眼去,傳遞虛假情報給李密,並把李密的軍隊帶入王世充的伏擊圈。

不僅如此,他還獻出了洛口倉給王世充,使得李密進退失據,喪失了最重要的糧食基地和據點,也喪失了重整人馬以利再戰的最後機會。

妥妥的見利忘義,兩面三刀,賣主求榮。

然而,把這麼重要的據點交給已暗中投敵的邴元真把守,李密作為叛徒的領導,責無旁貸。

順帶交代一下叛徒邴元真的結局。

邴元真反戈一擊,投降王世充,並受到了王世充的優待。

但瓦崗舊將,對於邴元真這個吃裡扒外的豬隊友,憤恨不已,恨不得食肉寢皮方才雪恨。

濮州刺史杜才幹也是李密的舊將,他對邴元真的叛變導致瓦崗潰敗一直耿耿於懷,在李密叛唐被殺後,這種憤怒達到了頂點。於是他決定除掉邴元真,替李密報仇。

杜才幹先是向王世充稱臣,並得到了王世充的委任狀。

當然,這個消息也傳到了邴元真的耳朵里。

杜才幹於是藉口拜會邴元真敘舊,在不疑有詐的邴元真出城迎接之機,將邴元真一舉拿下,帶到李密墓前一刀咔嚓了這個無恥小人,也算為李密報了仇雪了恨。

618年,王世充趁李密火併宇文化及疲憊之機,率精兵兩萬,騎兵兩千,威逼偃師。王世充令軍隊在通濟渠南岸安營紮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王世充為了軍心一統,激發鬥志。絞盡腦汁,使出連環計。

他先是謊稱夢見周公,於洛水為周公立祠。找來巫師假借周公之口傳達讖語,大家若是同心協力討伐李密,當立大功;若是懷有二心首鼠兩端,必然死於疫。

世充手下莫不驚駭遵從,群情憤激,誓要與李密一決雌雄。

王世充事先找到一個長得和李密很像的人。在戰事陷入膠著時,當著瓦崗軍的面將李密的「替身」陣前斬首,營造出擒賊先擒王的假象,造成瓦崗軍驚慌氣泄,一敗塗地。

王世充這裡痛定思痛,悉心備戰,功課做足,專待李密。

李密那裡還沉浸在蕩平宇文化及的驕矜當中,無視軍隊疲累,並且瞧不上王世充這個草包手下敗將,該準備的工事營壘竟然全無準備。

以逸待勞。以謙擊滿。以有備擊無備。

戰事未開,勝負已分。

11

公元618年,邙山南麓。

王世充與李密的大戰,一觸即發。

在瓦崗軍戰前軍事會議上,裴仁基提出聲東擊西之策,即乘洛陽空虛,率精兵直逼東都,使王世充奔命疲勞,將其擊破的建議;魏徵則提出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奇策。

李密都不予採納,卻採納多數將領的正面硬剛主張。

原因很簡單,王世充這個老對手幾斤幾兩,瓦崗完全清楚。

之前曾經無數次擊敗過他。

什麼聲東擊西,什麼以靜制動,什麼誘敵深入,統統用不著。

李密顯然認為,就是以鏖戰宇文化及之餘的疲憊之師,也足以擺平王世充這個強弩之末。

有信心自然是好事,但如果罔顧情報分析,戰前準備,軍事策略,那就是盲目自信。

知己而不知彼。這就為失敗埋下了種子。

王世充部隊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在偃師城北攻打瓦崗軍將領單雄信。瓦崗軍驍將裴行儼、孫長樂、程咬金等10餘人皆遇重創。

王世充夜遣200餘騎潛入北邙山,埋伏溪谷之中,次日凌晨,動員部隊誓死衝鋒,未等李密軍成列,搶先發起猛攻。

李密軍倉促之間迎敵,戰敗,其部將裴仁基、祖君彥等數十人被俘,李密帶領殘兵萬餘人馳奔洛口倉(今河南鞏縣東北)。王世充圍攻偃師,守將部屬士兵暗中叛變,把城池獻給王世充。

李密正準備退守洛口倉城,其長史邴元真卻已暗中派人給王世充送信,勾引王世充的部隊跟蹤偷襲。李密察覺此事以後,表面若無其事,準備重操故伎,在王世充部隊半渡洛水時,突然襲擊。由於內奸作手腳,等到王世充軍已渡過洛水時,李密的報警人員卻還不發號,貽誤戰機,卻讓王世充偷襲成功。

李密自感力不勝敵,帶領隨行人馬逃遁,直接奔向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邴元真把瓦崗軍賴以生存的洛口倉城獻給了王世充。

這次北邙之戰,王世充共俘降瓦崗軍10餘萬人,瓦崗軍將領數十人被俘,陳智略、張童仁、單雄信等投降。李密率殘部逃至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後,還企圖南阻黃河,北守太行山,東連黎陽,以圖進取。但是,這時諸將情緒沮喪到極點,認為大勢已去,難以恢復。

李密於是說,軍隊打敗了,是我的責任。長時間地勞苦大家,我現在自殺,向大家謝罪。王伯當上前緊緊抱住李密阻止他自殺。大夥都哭泣,不能抬頭仰視。李密又說,榮幸的是諸君不肯拋棄我,當一起回關中。我雖慚愧無功,諸君一定能保全富貴。

他的府掾柳燮回答說,從前劉盆子歸附漢朝後,還能享受租賦。明公您與長安的同宗有交情,雖不曾伴隨起義,然而阻擊東都,截斷隋軍歸路,使唐朝不戰而據有京都,這也是您的功勞啊。大家都說:是這樣。

於是,心灰意冷、走投無路的李密,帶領著手下,西走長安,去歸附李淵。

12

得知李密來投的消息,李淵大喜,派遣一撥又一撥使者前去迎接李密,熱情似火。

熱情似火自然是假的。李淵之所以派一撥撥使者迎接李密來降,一是怕李密返回東歸,二是要穩住李密情緒,給他期待值。

畢竟,要爭天下,進可依賴李密之才,退可困住這條蛟龍,使得他對李唐再無威脅。

待李密到了長安,李淵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稱呼李密為弟。

表面上李淵待李密如親兄弟,又是封官,又是賜爵,又是聯姻,是李淵要拉攏李密為己所用麼?

並非如此。我們先來看一看李淵給李密安排的職務。

光祿卿是什麼職務?光祿卿負責管理光祿寺,光祿寺是負責朝廷祭祀、宴會的職能,光祿卿,是一個從三品官職。

讓有鴻鵠之志的一代梟雄李密負責李唐的食堂事務,當李淵的廚師長,這不是妥妥的侮辱人麼?

李密大失所望,心涼到底。

本來李密投奔李淵,還是懷有很多美好想像和期待的。

因為李密手裡還有資本。

一來麾下還有幾萬人馬,二來李密深耕中原,在中原腹地還是有很深的人脈和威望,可以不動刀兵,說服多座城池來歸順李淵。

因此,李密覺得自己還是有很大價值,不說待價而沽,無論是憑能力,還是經驗資歷,哪怕就憑手上這些資源,在李唐謀求一個三公之職,不為過吧?

然而,李淵這隻老狐狸,對待李密,是既拉又打,表面上跟你稱兄道弟親密無間,安排職務時讓你冷水洗浴透心涼。意思很明白,你李密一時雄傑,虛職虛名我可以給你,你想身居要職,手握重兵,那不可能。哪天你如果叛唐自立,我怎麼鉗制你?

李密乃是一世人傑,哪裡受得了這種委屈,又豈是寄人籬下任人擺布之輩?

當下就生出了出走的心。耐心等待時機,等待命運之神的再一次眷顧。

618年年底,機會來了。

李淵派李密去黎陽招撫舊部。王伯當隨行。

李密如同出籠的鳥兒,歡快飛翔。

當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李淵突然反悔將其召回,李密大為恐懼,決定叛唐自立。

李淵出爾反爾,一定是聽信了手下鼓動,畢竟放李密東歸,是雙刃劍。

李密若是效忠李唐,必然能說服瓦崗手下來投。

李密若是有反叛之心,此舉無異於放虎歸山作繭自縛。

於是,李淵下詔讓李密速速返回。

李淵的心思,李密當然門兒清。回,一定沒有好果子吃;不回,那就會被視為反叛。

索性反了。

王伯當試圖勸阻,但李密不聽。

王伯當勸阻李密時說了什麼,史籍並無記載。揣測一下,王伯當說的應該是:魏公,我們瓦崗新敗,短期內已不具備復合之力,眼下依附李淵,是最佳選擇。我們現在兵少將寡,不宜盲動。盲動則前途堪憂。

李密不聽,自然也符合李密的性格。他並非甘居人下之人,在李唐朝廷折節受辱,自是不甘心不服氣,與其窩窩囊囊活著,哪如痛痛快快再燃燒一把?或者能觸底反彈再打出一片天呢?

瓦崗失敗?我李密又不是沒有失敗過。想當初跟楊玄感扯起反旗,不也失敗了?食不果腹亡命天涯急急如喪家之犬的日子猶在昨天。但我挺過來了,我用自己的眼光、韜略、智慧入股瓦崗,並將瓦崗一步步做強做大,成為可以爭奪天下的一股重要力量。

瓦崗時運不濟,我決策失誤,用人不明,輕視敵手,造成瓦崗一敗塗地的局面,但,同樣的錯誤,我不會犯第二次,若能重打鼓新開張,我定會穩紮穩打,嚴謹布局,步步為營。老天,你還能再給我李密一次機會嗎?

我李密,敗得不甘啊!

李密率部詐稱奉旨需要進城休憩,騙開城門,襲破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準備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舊將張善相。

李密大肆散布將要進擊洛陽的言論,以圖迷惑敵人,掩蓋前往襄城的真正動機。

李密是驕傲的。也是狡黠的。他的疑兵、詭詐之計謀,曾經在隋兵押送他去面見隋煬帝處置的路上成功過,曾經在圖謀剷除翟讓時成功過,曾經在宇文化及渴望他援助糧草時成功過,那麼這一次,李密相信,他依然會成功。

然而,李密錯了。

李密抗旨不回,襲占桃林縣城的消息傳到長安,李淵立即下令中原李唐勢力就地撲殺李密。接到李淵指令的將領中,有一個人,堪稱李密的對手,也是李密的催命符。

這個人,已經準確判斷出了李密的動向,並且準備在他的必經之路上埋伏,給他以致命一擊。

這個人,叫做盛彥師,時任熊州副將。

彼之人頭,我之頂戴。

13

武德元年臘月三十,公元618年1月20日。

朔風呼嘯,吹氣成冰。

熊耳山南。此地是南去襄城的必經之地。

李密的隊伍正冒著嚴寒行進。過了熊耳山,襄城就已經遙遙在望了。

襄城守將,是李密統領瓦崗時的舊部張善相。張善相是李密嫡系,李密的計劃是投奔張善相,先與張匯合,再做他圖。

李密的隊伍正在渡過山南的一條小溪時,迎頭遭遇一場雨。

箭雨。

李密的士兵紛紛中箭倒在小溪中,溪水為之變紅。

接著,殺聲震天,埋伏在林中的盛彥師領兵殺了出來。

以逸擊勞,以多擊少,以有備擊無備,結局無懸念。

李密中箭倒地,王伯當大吼一聲,以身伏在李密身上擋箭。瞬間被射成了刺蝟。

李密的軍隊被襲殺一空,李密和王伯當被斬首,他們的人頭作為戰利品和邀功請賞的證據,被送往長安。

李密的人頭又從長安輾轉送往黎陽,用來招撫李密瓦崗舊部、黎陽守將徐世績。

徐世績決定順應時勢降唐,但提出一個要求:厚葬舊主李密。

李淵大筆一揮:准。

評:李淵同意徐世績厚葬舊主,傳遞了幾個信號。1、我李淵胸懷寬廣,有人情味;2、我李淵贊同徐世績厚待舊主,藉此告誡世人,忠孝乃是我大唐立國之本;3、李密已死,去一勁敵,我心已安,順水人情送給徐世績,以收其心,以孚眾望。

魏徵親寫碑文,徐世績將李密葬於黎山。

一代梟雄,從此落幕。

李密,少負大志,熟讀兵書,不吝資財,眼光深遠。楊廣無道,隋末大亂,李密乘勢而起,一展抱負。隨楊玄感舉義失敗,初試牛刀,雖遇挫其志不移。被抓捕,命懸一線;用智慧,逃出生天。流亡顛沛,饑饉奔命,吃盡苦頭。隱忍不發,四處碰壁。終於與瓦崗成一良緣,一解鬱結,一展才智,一飛沖天,定方針,獻妙計,西打滎陽,智取糧倉,開倉賑民,吸收壯丁,兵強馬壯,聲威大震。

然陷入四戰之地,東戰王世充,西斗宇文化及,消耗甚大。同室操戈,誅戮翟讓,終於讓瓦崗上下離心離德,大失人心。待以疲憊之師迎戰厲兵秣馬來勢洶洶的王世充,既不能在戰略上重視敵手,加強備戰,又不能在用人上有識人之明,信任奸小,反被邴元真出賣,進退失據,終致戰局不利,一敗塗地。

窮途末路之下,李密依舊傲骨錚錚,不願伏低做小苟延於李唐旗下,做個富貴閒人,而是野心勃勃,試圖再造功業,重頭再來。然,時也運也命也,上天已經給過李密機會,這次不再眷顧他的抗爭之心東山再起之志。

熊耳山,邢公厄,成為李密生命的盡頭,事業的終點,一代梟雄,壯志雄心,隨風飄零,強音終成休止符。

李密,絕不是《隋唐英雄》電視劇里演得那般無智小丑模樣,虧待瓦崗兄弟,歸附李唐後殺公主,圖謀叛亂。恰恰相反,在隋末天下大亂,人心思變之時,李密看到了機會,試圖盡平生所學,扭轉乾坤,一展抱負。最後雖業敗身死,但他努力過,拼搏過,燃燒過,抗爭過,終不負平生志向。

正如他寫的那兩句詩: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0c1ac17593c6057b712e7ca9319d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