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故宮養心殿常年陰冷潮濕?專家拆開地磚,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2022-08-19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為什麼故宮養心殿常年陰冷潮濕?專家拆開地磚,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文|四季文史

《天地龍鱗》:

這江山我起筆,民族血脈又幾萬里;幾世紀六百年里,龍的傳人歷經風雨。這京畿中軸地,一如君子氣節不移,九龍壁瓦上琉璃,歷史從這衰落又崛起……

最近朋友圈都在傳唱這首歌曲。MV中,無人機鏡頭從北京上空往下,緩緩推至紫禁城上空,將故宮的全貌展現在我們面前。透過整幅畫面,目及之處,儼然都在敘說一個主題——我泱泱華夏文明。

說起紫禁城,沒去過北京的,可能最多還是從清宮劇里了解一二,不過那只是影視城的模擬場景,它跟真實的紫禁城當然不是一個概念。

近年來,故宮以其磅礴之勢,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遊客。雖然歷經風霜洗禮,但這座擁有600多年的古建築,依然煥發出瑰麗多姿的風采,讓人流連忘返,充滿遐想。

《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慾。

養心殿之名,正是來源於此。

熟悉中國歷史我們知道,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開始,直至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紫禁城一直是皇帝及後宮嬪妃生活和辦公的固定場所。要說這麼龐大的宮廷院落,皇帝們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養心殿了。不過細心的遊客會發覺,養心殿不比其他宮殿,顯得格外陰冷,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清王朝國祚276年,共12位帝王,其中八位帝王都把養心殿作為自己的起居和辦公場所。所以在當時,如果把養心殿視作國家的心臟也不為過。既然是皇帝休息的「中軸地、京畿地」,應該說養心殿的修建更應該高端大氣上檔次,可這個養心殿卻常年潮濕,還未踏入內殿,就有濕氣撲面而來,這讓皇帝怎麼住?顯然是不合常理的。這個謎底直到專家撬開地磚,大家才恍然大悟。

六百多年風風雨雨的故宮,見證了一段近現代歷史。

北平,在中原王朝統治時期一直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完成了基本意義上的統一,但是燕雲十六州卻未能收復,這變成了兩宋永遠的痛。

眾所周知,宋朝重文抑武,面對遼、金的長期霸占,兩宋雖然意難平,但卻束手無策。就這樣,四百里燕雲要地,一直流落在外來民族手中,直至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蒙古族實現了大一統,這才將北平再次收復。

時光荏苒,明太祖反元之後,定都南京。眾所周知,中國的政治中心始終在北方,即我們常說的中原地帶。這一點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但明朝新建伊始,百廢待興,如果在根基未穩之時,就勞民傷財大興土木,無疑對其統治極其不利,這肯定是大忌。

一直以來,若說是正統王朝,就必須占據中原地帶,這似乎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皇家法則,所以老朱自始至終都想遷都到北方。朱元璋起底是一個貧苦百姓,所以他特別注重「名正言順」,注重傳統思想的根基。

靖難之役後,南京的「紫禁城」已經頹廢不堪,加之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蹤,這讓南京的紫禁城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甚至說充滿了詭異,而且朱棣心中明白自己的登基其實是竊取,並非像百姓口中所傳誦的英明,因此遷都勢在必行。而在朱棣看來,回到自己的封地建一座宮殿,要妥善得多。

從永樂四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旨故宮開始動土建設,耗時十四年(公元1421年)完工。朱棣正式遷都,將北京定為明朝的國都。

據考證,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另外四個分別是位於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美國的白宮和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

多少年來,紫禁城因為朝代的更替和權貴之間的爭鬥導致破壞不少,因此,經過了多次的修繕,以至於到如今,紫禁城原本的相貌基本沒有改變,依舊是透露著森嚴的皇家氣派。

雖然故宮每年都會迎來大批的中外遊客,但是故宮之中尚有很多地方未向大眾開放。除去尚未開放的住所,還有不少地方卻透露著不解與疑惑。比如我們文章開頭所提及的養心殿。

紫禁城大致可分為內庭和外庭。外庭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場所,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統稱三大殿);內庭是皇后和嬪妃居住的地方,分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統稱後三宮)。養心殿離乾清宮很近。

養心殿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六月,萬曆二十二年曾對其進行過修葺。嘉靖皇帝修建此殿的目的只是為了臨時休憩,後來又被用作煉丹房。明朝天啟年間,由於明熹宗無心朝政,大太監魏忠賢擅權,他為了加強與外廷的聯繫,便將養心殿作為自己的辦公場所,養心殿因此逐漸成為明廷權力中心。

清承明制,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就寢,當時內閣是行政中心,兩者相距約1千米。後來,雍正在隆宗門一帶的牆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稱軍需房,後改稱軍機房,又改稱軍機處,遴選心腹允祥、張廷玉、蔣廷錫三人秘密辦理軍務。軍機處離養心殿大概只有50米。從一千米到五十米,從內閣到軍機處,距離的縮短意味著政務處理的快捷,也意味著權力向皇帝集中。

養心殿的西暖閣是雍正皇帝批閱奏章的地方,牆壁上懸掛著他親手寫的對聯十分醒目: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可以看出,這幅對聯,雍正把自己對朝綱獨斷之望,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雍正元年開始,養心殿就成為了皇帝的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中心,更取代內廷乾清宮的地位,成為清代宮廷政治活動的中心。它見證了清代數次內政外交、帝王崩逝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

說道養心殿的神秘,不得不提一則新聞。

1992年陰雨綿綿天氣的一天,故宮內還有不少遊客逗留,一陣雷雨過後,遊客們竟然看到故宮牆上出現了清朝宮女,不過出現5秒後就消失了。許多人都稱這是「陰兵借道」,覺得不可思議,而且這個畫面還是被遊客給拍攝下來。這件事後來引起廣泛熱議,也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專家經過研究表示,在故宮能看到「宮女」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故宮紅色的宮牆含四氧化三鐵,在大自然中相當於磁帶錄像機,因此這樣的情況是有可能出現的。當然,這裡不排除遊客對養心殿抱有種種猜想和希冀。

雖然這些看似詭異的現象,但背後都有科學依據,而對那些迷信的猜想,則不可採信。有人還提出異議,為什麼養心殿近年來總讓人覺得陰冷,莫不是也有科學依據?一開始專家把受潮的木頭作為研究焦點,認為是地理位置導致木頭受潮,直到將研究重心放在地板上時,才發現了隱藏的奧妙。

原來,在一次修葺過程中,工人將養心殿的地板撬開,發現下面並非是實心,底下埋的赫然是一根根縱橫交錯管道。經研究勘測,這些管道跟今天我們使用的地暖有異曲同工之妙。冬天供暖時,管道內都是水,燒熱了就會形成暖氣。夏天時,管道內就是涼水,這就給皇帝保持了室內的恆溫,冬暖夏涼。如今,這些管道多年沒有被使用,裡面的水慢慢形成潮氣,逐漸上涌,才造成養心殿陰冷的現象。

大家紛紛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華夏文明五千年,故宮代表著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豐富、深邃且富有神秘感,堪稱文化寶庫。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飽經歷史滄桑,她不僅是我們中國的財富,更是整個世界人類的財富。

一個小小的「地暖」,盡顯古人智慧,放眼望去,中國的四大發明,哪一項不讓世人側目!對於故宮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瑰麗建築,是不是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精湛技藝?期待有更多的發現,惠澤後人。

可以想見,中華民族向來是堅韌不屈、人才輩出的民族,中國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不光有大國的風範和氣度,更有先人留下的魅力文化和絕佳技藝,吾輩當自強自立,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奔騰不息。

(故宮宛如一部雄壯的史詩令人心潮澎湃,又如一部宏偉的民族交響樂讓人盪氣迴腸。我們在嘆息古人智慧的同時,也對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深深折服。大國看東方,吾輩當自強。充滿文化自信,堅守傳承與發揚。歡迎點評關注,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9436d12b32b0e97bdd9cec3b9202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