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日公布數據,目前我國已將8155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傳統村落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經濟及生態價值,但在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村落發展也出了一些問題。一些地方忽視傳統村落的原生態保護,熱衷於「拆舊建新」;一些地方「重有形,輕無形」「重申報,輕保護」;還有一些傳統村落開發存在業態單一、「千村一面」等現象。各地需因地制宜,統籌好保護、利用和傳承的關係,著力化解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矛盾,實現保護與更新、傳承與融合的共贏。
傳統村落是村民生活的家園,其保護應以活態化為原則,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可通過科學合理的村莊規劃,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旅遊發展、生態保護等相結合,持續探索活態保護、活態傳承、活態發展等方面的好做法。
傳統村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庫,是寄託鄉愁的重要載體。既要注重保持村落的原始風貌和特色,護住各類文化遺產的「形」,還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守好優秀鄉土文化的「魂」。同時,要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逐步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傳統村落能夠吸引人、留住人。
傳統村落有著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發展產業也是其保護利用的關鍵。在保持村落整體風貌前提下,可充分發掘其自然生態、田園風光、歷史文化等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打造非遺體驗、研學康養、休閒農業、特色民宿等鄉村文旅新業態,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宜居宜業宜游,傳統村落方能留住鄉愁、煥發新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徐 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84178994ac0de76d37124d0125c7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