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全獎,師從四院院士,曾火遍全網的「復旦女神」,發完Science,再發子刊!

2023-10-16     灼見

原標題:哈佛全獎,師從四院院士,曾火遍全網的「復旦女神」,發完Science,再發子刊!

Oct.

16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她想要成為Charles Lieber那樣的教授,不僅擅長科研,也擅長培養人才,不僅是名好科學家,也是一名好老師。

來源 | 科研小芝士

10年前,她曾以「門薩女孩」、「復旦學霸」的稱號而火遍全網。

19歲就成為新東方最年輕的托福老師,在暑假一個月賺到5萬元錢,實現了「經濟自由」;

加入「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門薩俱樂部,數次擔任門薩入會測試的主考官;

大二時自學編程,還成為國家認證翻譯;

21歲本科時就手握5篇一作SCI論文……

本科畢業時,張安琪又以全額獎學金被哈佛大學錄取!

那年,她赴美國哈佛大學讀研究生,低調的科研生活讓曾經的網絡熱度逐漸散去。

張安琪

時隔多年,張安琪再次受到關注,但這一次不再是因為那些浮華的標籤,而是作為一名真正優秀的學者。

01

不用開顱即可植入大腦的探針

7月21日凌晨,張安琪作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重磅研究論文,她帶領團隊開發了一種「比頭髮絲還細」的血管內神經探針,可植入齧齒動物大腦中直徑100微米以下的血管中,這項研究為無需開顱手術、不損傷大腦或血管的微創腦機接口臨床轉化奠定了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40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將會取代癌症,成為人類第二大致死疾病。

比較典型的有帕金森綜合徵、老年痴呆症、漸凍症,而腦機接口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中。

恰巧她彼時的導師是著名教授Charles Lieber(國際納米科學先驅、美國四院院士)腦機接口是當時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之一,而Lieber實驗室所擅長製作的柔性電極,相比於傳統的金屬電極,能大大減少對大腦的傷害。

Charles Lieber教授與張安琪

張安琪把實驗室的這些優勢方向結合在一起,歷經五年,開發出了一種不需要開顱就能定向植入大腦特定位點的柔性探針。

之後,張安琪把自己的心血投稿到Science,文章僅僅兩個月就被接收了。

02

十年沉寂、厚積薄發

發表Science後不到一個月,張安琪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下一代基因靶向化學組裝(GTCA)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在目標細胞膜外特異性原位合成聚合物,並且這些神經元仍能存活且保持活力。

此外,該方法具有普適性,很容易擴展到將多種不同材料結合到活體組織中特定細胞膜外表面,有望進一步實現下一代生物介面。

張安琪告訴記者,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自己還在計劃嘗試在細胞膜上測試其他反應條件,構建不同的材料,調控不同類型的細胞。

在應用方面,首先上一代GTCA已經初步實現了神經元活動的調控,而現在通過改進的下一代GTCA,希望可以更精確地調控神經元活動,用來治療一些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疾病,例如自閉症等。

其次,希望可以通過GTCA來實現從細胞膜上長出電極,這些電極可以將相鄰的神經元連接起來,在大腦里人工「寫出」新的神經迴路;也可以用來高精度測量神經細胞的活動。

03

閱盡千帆,科研是「最好的人生選擇」

從復旦到哈佛,再到史丹福——不管張安琪在過去10年間如何低調,她金光閃閃的履歷,依然吸引著人們好奇的目光。

而與網絡熱度相伴而來的,是一些質疑:搞這麼多,會不會「貪多嚼不爛」?在網絡上走紅的女生,真的會安心做科研嗎?

現在張安琪用自己的成果回答了這些問題。

「我過去的各種經歷,其實反而堅定了我選擇科研的決心。」

她說,「比如我本科前兩年,花了很多時間在科研上,但沒有任何成果出來。在我很沮喪很懷疑的時候,看到身邊的同學都過得那樣豐富多彩,於是我也嘗試去新東方應聘英語老師。這讓我有機會看看其他的職業選擇是什麼樣的。結果就是,我經歷得越多,就越堅定了做科研的理想。」

她這樣描述自己的理想:「我就是非常喜歡這些研究,希望能治療很多病人,為人類的健康作貢獻。我的行動力也來源於這份熱愛。」

如今張安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做博士後,師從鮑哲南(材料科學頂尖學者,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和Karl Deisseroth(光遺傳學之父)兩位教授。

「那幾年,我收到過很多同學的來信,其中不少是女生。她們告訴我,我的故事激勵了她們。這讓我非常高興,因為雖然現在有更多女生做科研,但男女比例依然不平衡。就像鮑哲南教授是我的女性榜樣一樣,我也希望自己可以鼓勵更多女生參與科研工作。」

鮑哲南教授和張安琪

對於未來,張安琪有非常明確的規劃。

她想要繼續從事腦機接口方向的研究,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多貢獻;另一方面,她想要成為Charles Lieber那樣的教授,不僅擅長科研,也擅長培養人才,不僅是名好科學家,也是一名好老師。

— THE END —

本文選自科研小芝士。

MORE

灼見熱文

扮演張桂梅,這一次,46歲的海清再次令人拍案叫絕!

2023《主持人大賽》馮琳暫居第一,康輝的點評可謂一針見血!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為啥總打架?

當一位清華本碩博放棄「北京中產」,去往非洲

熱搜上2萬贊的「神仙家庭」讓我頓悟,情緒穩定有多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1a1827557c1a0abba9b09ecb80e6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