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酒菜資格考核,不夠奇葩不能上崗

2019-11-22     博物雜誌

本周為大家介紹的古菜叫做「橙玉生」,出自南宋的《山家清供》。

名字實在起得太好,以至於我懷疑它是出自《聊齋志異》或者《子不語》的篇目——一個叫作橙玉生的讀書人的愛情故事。

我們復原的橙玉生

圖片來自:《祖宗的食譜》2019年周曆

和之前介紹過的古菜都不一樣,這道菜其實稱不上是菜,它更像是一道下酒甜品,清爽宜人,不管是鬍子大叔還是胭脂小妹,都會愛不釋口。

對於這道菜,其實我個人更偏向於放糖而不放鹽,甚至可以放一點點煉乳或淡奶油,這樣就成為地地道道的飯後甜品了。當然,限於古人的條件和習慣,它們還不像我這樣口味貪婪。

鑒於菜譜簡單,本篇沒有硬知識,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下酒。

今朝有酒今朝醉

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下酒」這個概念的?大概從有酒那年就有。

但是古人畢竟物資匱乏,在唐宋以前,酒既不美,菜亦不精,加上那會還沒有爆炒的條件,所以大多食材都是蒸煮,這是不大好下酒的。

當然,上古也有烹飪適合下酒,就是燒烤。撿幾根柴禾就能烤,可普通人家哪有豬羊雞鴨?那就烤點茄子韭菜下酒?別說茄子南北朝才傳入中國,即便亘古有之,古人大概也沒有這麼浪漫的做法,這都是肉筋腰子吃膩了的現代人想出來的玩意兒。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燒烤爐

所以,「下酒」這個概念真正出現在典籍里是很晚的事。

有一個例外,就是《漢書·高祖紀下》當中的一句:「上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乍一看以為是吃人,十分恐怖。仔細一想就明白了——這個「佐酒」是陪著一塊喝的意思,並不是吃老鄉。

劉邦未遇時就是著名的酒膩子

「下酒」一詞,最早見於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說鯉魚脯「過飯下酒,極是珍美」,這無疑是隨著物資的豐富和烹調的升級,古人過得更講究了。

到了唐宋,下酒就是日常需求了,像《東京夢華錄》這樣的書里,數不勝數。比如「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小酒店,亦賣下酒,如煎魚……血羹之類」。

可見,當時下酒的食品不僅多,而且分了等級,既有給官員富貴準備的上等菜肴,也有街頭酒徒喜歡的小吃零食。

《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美食街

除了「下酒」,古書中還有「夏酒」、「嗄酒」、「案酒」、「過酒」之類的說法,意思都一樣。除了當動詞講,也指代下酒的菜肴,比如「菜蔬、果子、夏酒」等,就不是指夏天的酒,而是指酒肴。

下酒菜五原則

下酒菜林林總總,全世界恐怕有成千上萬種。但並不是所有美味佳肴都能下酒。下酒的佳品,是有一定原則的。

作為一個吃貨兼酒鬼,鄙下在這方面有些心得。

總結起來,下酒的東西必須具備五條特點——濃重、香烈、嚼頭、體量、溫度。

五德具其一,可以佐酒。如果占二三樣,就是佳品了,至於五樣都占,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東西了。至於滋味、火候之類,在下酒物中,反而不在緊要。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下酒醉蟹鉗

首先,佐酒必以重味。吃喝之道,在於調和。《禮記》有云:「甘受和,白受彩。」 飯是沒味的,必須用有味的菜來配合。如果主食是重口味的,就需要清爽一些的配菜。

酒除了辛辣刺激,別無他味,所以下酒菜就需要「有味兒」。尤其是烈酒,本身就占領味覺,如果用清淡微妙的滋味來配合,就明珠暗投了。鹹的、辣的、濃重的、齁甜的,都可以。

第二就是香,而且多半是來自脂肪的香氣。

大酒大肉最為般配,香氣刺激食慾,能助人多飲。就算是素菜,也多是芳香的食材,或者以香油、醪糟為伍。哪怕是異香,或者乾脆是臭的,也合此理。外國人以奶酪伴紅酒,蓋此類也。像沙拉醬拌生菜這類食物,實在是沒法助興......

紅酒配奶酪

然後是嚼頭。這是很玄妙的一點。

飲酒為了高興,快意胸懷,必須「起勁兒」。所以酒肴決不能失去口感——要麼脆,要麼艮,要麼緊緻,總要和牙產生些矛盾才好。所以油炸的、脆皮的、油酥的總是最受歡迎。哪怕是清炒蝦仁,或者本期所說的橙玉生,看似清爽,其實也是占一個「脆」。

像蓴菜湯、烤白薯、叉燒包之類的,做得再香,也不適合下酒。

花毛一體,又脆又香

體量也是個重要問題。

下酒菜不能太「硬」,三口兩口吃飽了,喝不下了,豈不大煞風景?最好是輕量的,小塊的,或者筋頭巴腦、邊角下料,都不失為佳品。所以花生、鴨脖、小龍蝦都是永遠的主角。仨人對著倆醬肘子開喝,實在不得飲中真趣。

最後是溫度,這常常容易被人忽略。

下酒菜不能太燙,最好是涼的,或者是能迅速冷卻的,這樣不耽誤喝酒的進程。比如火鍋、烤串,在火上滾燙,拿出來就涼,既保留了熱量帶來的香氣,就不用苦等,也是極好的。

像咖喱鍋、烤鴨子,要麼久等不涼,要麼得趁熱快吃,都和飲酒相悖。

西方下酒也是同理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已故京劇名家袁世海先生,最喜歡守著烤肉的火爐喝酒。嘴裡放半口白乾,把炙子上最燙的肉往嘴裡一扔,騰起一股酒雲,極盡得意。

我也曾試著模仿,但不知是現在酒度太低,還是方法不當,始終未能成功。也許本就是老先生自己腦補的吧。

其實,一切都可以下酒

雖然上面說了這幾條「原則」,但古往今來,大凡酒國高人,文學前輩,反倒不拘泥於此。常常是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成為了他們的下酒最愛。

《夢粱錄》有載:「凡御宴 … …進下酒咸豉」,看來宋朝皇上也是個了不起的酒膩子,能用豆豉下酒,有檔次。

宋徽宗領銜創作的《文會圖》

用鹹菜下酒的人很多。美食家蔡瀾先生說,有一次和岳華在日本半夜饞酒,什麼吃的都沒有,只剩一塊蘿蔔乾,又無刀具,只好用啤酒瓶蓋切了下酒,真是妙極!又雲有故友父親黃先生,困難時把冬菜以溫水泡開佐酒,也頗為自得,不失文人清骨。

北京地區有很多飲者的傳說。

我的一位老師說,門頭溝有一前輩,每飲只就水果糖一塊,舔幾口就包起來,可以喝數月。老師看不下去,看望老者時就買包花生米,老者只吃三四粒,老師也不敢多吃,十餘粒而已,日久竟被老者以「費菜」為由驅逐。

喝窮酒兒,得服蘇聯老大

又聞舊時極貧,京中有舔釘子就酒者,因為釘子有銹,進嘴後離子有些鹹味。

這和西方水手手心裡放鹽下酒如出一轍了。

當然,最高級的飲者得數宋代的蘇子美,讀《漢書》下酒,留下「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的名嘆,我輩實不如也!

漢書下酒

閒篇兒扯完,來學今天的下酒菜——橙玉生。

橙玉生

原料:

橙子1個,雪梨1個,鹽2克,醋2ml,黃醬5克

步驟:

1.雪梨削皮,切大骰子塊,備用

2.橙子去外皮,再剝「筋」去「籽」,把果肉搗爛

3.將鹽加入橙肉,拌勻後倒入梨塊中

4.加醋和黃醬,拌勻即可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編輯 | 高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0vlG4BMH2_cNUgfaH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