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吳聖林——浪井名源探

2023-10-02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吳聖林——浪井名源探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相關要求及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文采自吳聖林編著的《尋真集》,經作者家人授權轉發。

在九江市西園路浪井巷內,有一座名垂千秋的古井,這就是九江人孺幼皆知的浪井。亦稱灌嬰井、瑞井。此井井圈為青石雕鑿,高45、 口徑59厘米。井沿青石斑駁,繩痕累累,歷經歲月滄桑,顯得十分古老。為保護這一名勝,1979年九江 市人民政府撥款增建了一座半亭, 以護此井。

早年的浪井 編者配圖

浪井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晉代文獻中就有記載。唐《藝文類聚》引「《潯陽記》曰:盆城,灌嬰所築,孫權……令人掘之得故井,銘云:『穎陰侯所開』」。《太平環宇記》載:「浪井(州經圖)雲,漢高祖六年穎陰侯所開,年深湮塞。孫權經此自標井地,命使鑿之,正得此井。有石函,其銘曰:『漢高祖六年穎陰侯開』。又云:『不滿三百年,當為應運者所開。』孫權見而悅之,以為己瑞, 故名瑞井」。這種軼事,唐《元和郡縣誌》,清同治《九江府志》、《德化縣誌》均 有記載。

按以上說法,浪井的名源應為灌嬰井,其實灌嬰是否到過江南定豫章、會稽, 史家聚訟千年,至今仍沒有結果。根據正史記載,到江南定豫章、會稽的是陳嬰 而不是灌嬰。兩人都是漢初名將,只不過是誤其姓耳。這樣一來,灌嬰井也就不 成立了。據此有人認為灌嬰井應為陳嬰井,但又拿不出什麼依據。至於孫權所見 的石函井銘,事涉虛妄,實屬漢晉人假託祥瑞,偽作苻命的慣技,不足微信。

建亭後的浪井 編者配圖

那麼浪井最初始為何名呢?陳江同志在《灌嬰定漢考訛》一文中,根據楚地風尚推斷其為浪纓井滄浪井。《楚辭·漁文》:「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這首古老的楚民歌風靡於漢水流域及長江中下游楚地,江南的湖、河、泉、池、井, 冠以濯纓名的甚多。說浪井始名為「濯纓井」是有一定道理的。漢代井銘年久,字跡漫漶,濯、灌莫辨,孫權將「濯纓井」混淆為「灌嬰井」是完全可能的。

至於說浪井是由滄浪井訛脫出來的,恐怕就有些主觀臆斷了。所謂浪井是俗稱,它是以形命名的。井裡有浪,無非有兩種可能:一是井與江通,風掀江濤,波及井內;二是井有泉眼,翻湧如浪。明代桑喬在《山紀事》中載有這樣一件事:「嘉靖中,潯陽北門內某氏鑿井至泉,泉忽湧起,洶洶有聲,與江聲相應,勢且泛溢不可止。懼,亟湮之。」這說明九江沿江一帶是可能掘出帶泉的浪井。但九江人基本上同意第一種說法,即井與江通。

現在的浪井 編者配圖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浪動灌嬰井,潯陽江上風」。說明當時的井是有浪的,而且井之浪與潯陽江上風有直接的聯繫。至於北宋蘇轍詩中有:「胡為井中泉,浪涌時驚發」,井中乃是井泉翻湧奇觀。有人要問,今日浪井為何名不符實,恬靜如鏡了呢?是不是江井之間的水道堵塞,或泉眼堵塞之故?否!實際上現在的浪井根本就不是文獻中記載的那口井。按桑喬的《廬山紀事》載:「井今淪於江」。 九江人為了傳承這一千年古蹟,移花接木,將現在的這口井附會為浪井。儘管如此,被附會的浪井,少說也有600年以上的歷史,作為古代城市的見證,仍然值 得人們參觀與遊覽。

【作者簡介】吳聖林(1949-2021),江西九江人,文博副研究館員,曾任九江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書記。從事文博工作30多年,主編與參編《九江市文物志》、《九江歷代錢幣》、《六朝九江志》等著作;發表《論南宋錢牌的貨幣性質》等論文數十篇。

【讀後記】九江古城內殘存的文物古蹟很少,浪井是其中一個,號稱歷史最為悠久。吳老師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浪井在晉代就有了,但現存的浪井並不是當年的灌嬰井,而是附會。其實,灌嬰築城之說一直有很大爭議,孫權倔井也未必靠譜。

編者以為,九江城的漢代、三國之說都無實證,本城比較確切地始建於晉代,唐初成型。因此九江城內的文物古蹟,最早只可追溯到晉代,但都是屢毀屢建,如今留下來的,都是明代重建的。

如今的浪井,被有機玻璃罩得死死的,由於水汽的蒸騰,玻璃罩內面滿是水珠,讓人完全看不到井口的模樣。為什麼不做個斜面便於水珠下流?這種燜且潮的小氣候,對文物有沒有破壞?也不知設計者是怎麼想的,反正我想不通。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0f28af0b98d178b1c6ad13c57c71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