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闢了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湧現了,諸如秦叔寶、程咬金等一批著名的武將,唐朝社會崇尚武力,不用質疑。
一、明朝文臣統軍
1、明朝初期文臣統軍已經顯現
明朝文臣統軍,作為現象,在明朝草創時期便己經出現。當時有的文臣以中書省官職擔任總制,行使統軍權。有的擔任參軍,作為一支軍隊的指揮官。
有的文臣成為著名指揮官,如胡深作為吳王參軍,鎮守處州,曾經統軍攻占瑞安。一些文臣統軍的職銜,有鎮守、總督、提督軍務、巡撫等等,軍事指揮權都在武臣擔任的總兵官之上。
王驥三次攻打麓川都取得勝利;兵部尚書于謙組織北京的防守,成功地抵禦了蒙古的入侵;王翱也多次擊退蒙古的入侵:兩廣、湖廣地區少數民族的造反也被鎮壓。這些軍事勝利說明,文臣統軍的推行是明智之舉。
2、文臣統軍並沒有一帆風順
明朝文臣統軍的推行不是一帆風順的,這種制度的形成,造成了文官與武官、宦官的矛盾,因此在形成過程中必然遇到阻力。此時的文臣與武將之間不和的矛盾事件經常發生。這種不和在以前是少見的,為什麼現在屢有發生?就是因為文臣軍權太重,侵奪了高級將領的權力,也使他們的地位大不如前。
二、文臣統軍的功績和緣由
1、文臣統軍的功績
抵禦蒙古入侵的文臣們多有建樹。嘉靖初期王瓊總制三邊,主動出擊,多次擊退蒙古的入侵。不僅打退了敵人的騷擾,也壯大了軍威,這是多年以來少見的場面。
2、文臣統軍的緣由
文臣的本職工作應當是幫助皇帝處理日常政事,多為案犢之事,斬將寨旗,料敵制勝,並不是他們的分內之事。朝廷為什麼偏偏用他們統率軍隊呢?其中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利用文臣統軍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由國家控制軍隊,防止武臣擁兵自重、武裝割據對抗中央。
唐朝在節度使軍權上的放任自流,慢慢的地方節度使形成了自己的一個小國家,唐朝政府已經控制不住地方節度使,他們就像脫韁的野馬,威脅到了中央集權統治,安史之亂的爆發只是導火索,唐王朝的國力和內部政治日漸衰敗,最終走向了滅亡。
正是歷史上的前車之鑑,封建專制主義高度發展的明王朝,自洪武時期開始就大力削奪武臣的權力,明太祖朱元璋擔心開國大將有不臣之心,大肆殺戮功臣,全然不顧往日的恩情和友誼,廣事株連,不惜上萬顆人頭落地。朱元璋的子孫對武臣的猜忌雖然不像乃祖一樣強烈,卻仍然存在。明廷之所以選擇由文臣來統軍,乃是因為文臣是朝廷的命官,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薰陶,明代文臣是官僚隊伍的主體。
因此在忠君思想的支配下,文臣統軍不會出現武裝割據,且文臣乃是任命制,皇帝的一紙詔書即可對文臣隨意處置,從而有利於皇權的集中與加強。武臣隊伍的腐敗問題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結構性腐敗。武官平時不習戰陣,不練武藝,不習韜略,走上戰場無異於刑場,很難不怯戰。
為了逼迫這群既無知又膽怯的縱給子弟奮勇殺敵,朝廷非常有必要派得力的大臣督促之。武臣們不能奮勇殺敵,為國分憂。同時由於眾多將領屢犯法紀,使朝廷感到,武臣隊伍的問題十分嚴重,根本不能靠他們自身解決。
巡按御史流動性大,作用有限,必須在軍中有常設的文職,時時刻刻進行監督、約束才能使腐敗現象得以控制。文臣畢竟是多次考試層層選拔上來的精英,使之統率軍隊,雖不是萬全之策,和僅僅任用一群腐敗無能的軍官相比,優越得多。
三、文臣統軍的效果
1、在政治上利於皇權穩固
由於統兵權、調兵權都歸文臣掌握,軍事行動又在中央和地方文官的監控之中,武臣不敢未經允許,擅自行動,更不敢擅作威福。因此明朝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沒有驕兵悍將不聽中央調遣的情況,也沒有鎮守一方的大將割據稱雄之事,更不見武臣倚仗兵權,挾持天子,口傳天憲的現象。
元朝以來理學思想已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文臣作為文化的精英,受理學教育最深,忠君的理念最強烈。更由於整個社會都對攬權的強臣大加撻伐,因此雖然文臣掌握著軍權,也不敢悖逆君主。因此任用文臣統軍,即使皇帝昏庸、暴虐、無能、不務正業也能維持統治。
對於皇帝個人來講,的確有利。文臣們為了收拾昏君造成的惡劣局面,爭取天下的太平,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們從民本主義出發,對造反的百姓宣揚王道,儘量以安撫為主。即使一定要武力鎮壓,也不濫殺。
2、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官場的風氣
由於文臣飽讀詩書,對國家的民族政策有很強的理解力。更主要的區別是文臣不同於武臣的好勇鬥狠,他們一貫以保持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作為施政的原則,講求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因此他們傾向和平,儘量不以暴力解決民族爭端。統軍的文臣一般不會允許部將對少數民族尋釁,激起矛盾,因為相安無事,各得其所才能體現朝廷懷柔遠夷的大道。
駐守松潘的都指揮趙諒曾激起過少數民族的叛亂,但自從文臣接替後,採取懷柔政策,矛盾逐漸緩和下來,這類事件再也沒有發生。由於統率軍隊的文臣不挑動事端,恩威並用,才有效地維持了少數民族對中央的臣屬關係,對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統治的穩固具有重要貢獻。
有的武臣甚至吟詩作賦,與給紳輩相互酬唱,而且供養山人,以文壇領袖自命。明朝中期以後文臣統兵已成為定製,如果文臣成為督撫或兵備道等官,卻不懂軍旅之事就難免有誤軍機,因此這種制度迫使文臣們學習軍事。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的人生觀使文臣們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學習軍事,建立邊功也是揚名天下,光宗耀祖的有效途徑。為了有所作為,文臣們學武成風,因此明朝中後期出現了許多有軍事才能的文臣。
四、結語:
文臣統軍,有利於國家政局的平穩,尤其有利於君主極權的鞏固,也有利於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不管是漢唐時代的崇尚武力還是宋明兩代的以文治國,以文制武的制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維護高度集中的皇權統治,加強中央集權。
自古「高處不勝寒」,皇權的延續勢必要對武將產生懷疑、控制。雖然這種文臣統軍制度嚴重降低了軍官的社會地位,影響他們才能的發揮。雖然這種制度存在著弊端,但是它畢竟在四百多年中行之有效,所以我們不可輕易地否定它的積極作用。在此後的清王朝乃至近代歷史中還會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明史》
《四友齋叢說》
《國朝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