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8歲與公雞拜堂,苦等12年才知丈夫犧牲,為替烈士盡孝孤獨終老

2022-03-26     小凡娛影

原標題:她18歲與公雞拜堂,苦等12年才知丈夫犧牲,為替烈士盡孝孤獨終老

「娘,你是烈士母親,俺是烈士家屬,俺要替玉德盡孝,給你養老送終!」。

1958年,蒙陰縣民政局民政局工作人員來到一個名叫東關的小村子,將王玉德烈士的烈士證書,交到了他的親人手中。

婆婆看到兒媳如此模樣,是心痛不已,當時的李鳳蘭,才30歲,人生的路還很長,開明的婆婆不忍兒媳一生守寡,便勸說道:「閨女呀,你伺候了俺這麼多年,俺怎麼死你都對得起俺了,你就找個好人嫁了吧!」。

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李鳳蘭直接跪到了婆婆面前,哭著說,她要替犧牲的丈夫繼續盡孝,因為這個承諾,李鳳蘭孤獨終老,享年80歲。

這位李鳳蘭與丈夫王玉德,有著怎樣的深情厚誼?為何寧願一身孤苦,也不選擇改嫁呢?其實李鳳蘭根本沒見過自己的丈夫,當年,她是與公雞拜堂,嫁到王家的。

李鳳蘭,蒙陰縣保德村人,出身寒苦。

從這時候起,李鳳蘭便跟著爹娘以乞討為生,幸運的是,這個頑強的小生命,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活了下來,並且長大成人。

很快,時間來到1945年,此時的李鳳蘭17歲,已經成長為一位落落大方的姑娘,上門提親的人,絡繹不絕。

在父母的操持下,這年4月,李鳳蘭與東關村青年王玉德定下婚事兒,並約定在1946年10月19日完婚。

王玉德同樣出身寒苦,早年喪父的他,在老母的拉扯下長大,性子忠厚,為人實在,而且他的兩個哥哥,都是抗日烈士,他是家中生下的唯一男丁。

因為當地的風俗,李鳳蘭只知道王玉德是個好青年,卻一直沒有機會見面,雖然如此,但李鳳蘭卻堅信,父母為自己物色的這樁婚事兒沒有問題,一個出身革命家庭的青年,能差到哪裡去?

父母的擔憂,李鳳蘭很理解,但她是受過革命教育的人,深知王玉德的選擇沒有錯,甚至王玉德此舉,還讓李鳳蘭高看一眼。

於是,她說道:「當兵是光榮的事兒,咱們不能阻攔……」。

李鳳蘭不僅幫著王玉德說服了自己的爹娘,還與王家約定,如期舉行婚禮,因為新郎的缺席,婚禮之上,頭頂紅頭巾的李鳳蘭,拜堂的對象,是嫂子手裡抱著的大公雞。

對於這位兒媳婦兒的付出,婆婆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逢人便說:「俺有福氣啊,攤上鳳蘭這個好媳婦兒,是俺老王家上輩子修來的福!」

除了操持家務,侍奉婆婆,李鳳蘭還利用空閒時間,給前方的戰士們做軍鞋。

1947年1月25日,農曆大年初四,按當地風俗,這是嫁出去的媳婦兒回娘家的日子,李鳳蘭也不例外。

可誰成想,李鳳蘭剛走,王玉德所在的部隊,就路過他們村子,為了能讓李鳳蘭見上丈夫一面,婆婆特意派人來娘家找李鳳蘭。

可惜,等李鳳蘭跑著回到村裡時,王玉德已經跟著部隊走遠,沒能見到丈夫,也成了李鳳蘭一生的遺憾。

1947年8月,李鳳蘭收到了王玉德的家書,知道丈夫在前線一切都好,李鳳蘭開心不已,只盼著丈夫早日回歸,好安安穩穩過日子。

雖然心中早已有了不好的預感,但李鳳蘭婆媳心中,還抱著一絲僥倖,直到1958年,王玉德的烈士證書送到家裡,希望徹底破滅。

也是這個時候,李鳳蘭才知道,王玉德早在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中,就已經犧牲,只是因為種種原因,烈士證書在11年後,才送到家中。

在那個年代,烈士,是絕對受人尊敬的,得知王玉德為國捐軀,鄉親們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這讓李鳳蘭心情好受了一些。

丈夫犧牲後,李鳳蘭多次拒絕親戚鄰里希望她改嫁,追求幸福的好意,堅定地留在了王家,一心侍奉年邁多病的婆婆。

見李鳳蘭不願意改嫁,於是有人提議,讓李鳳蘭抱養孩子,以免老無所依,這個建議,李鳳蘭答應了,於是,她有了一雙兒女。

在李鳳蘭的悉心照料下,體弱多病的婆婆活到了80歲,臨終之前,婆婆向族人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代她,給李鳳蘭下跪磕頭,感謝她這些年為這個家做出的貢獻。

除了侍奉公婆,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李鳳蘭對於集體的事情,同樣上心,她先後在村裡擔任小隊長、婦女委員、婦代會主任等職,因為優異的表現,1959年,她還獲得「模範烈屬」稱號,只是,李鳳蘭心裡的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有著一雙兒女,李鳳蘭的晚年,同樣過的十分幸福,2008年,她走完了人生路,享年80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cc7cd18580cf61f119a9672aaf929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