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莊市裕華區華興社區,年逾八旬的張玉華自1997年起免費在家開設「四點半愛心課堂」,義務照顧過不少「雙職工」家庭的孩子,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愛心奶奶」。
張玉華原是一家機械廠的職工,1997年夏天和老伴兒搬到了華興小區,她心腸熱,經常義務幫助鄰里。
那一年,小區1號樓4單元住著一對在醫院上班的小兩口,當時倆人的女兒才六個月大,產假過後,孩子沒人帶,夫妻倆無法正常上班。「他們知道我熱心腸,含著淚水找上門,希望我幫忙照看孩子,要多少錢都可以。」10月9日,今年85歲的張玉華回憶說,看到小兩口生活不易,她沒有猶豫立馬答應:「明天我就給你們倆義務帶孩子,一分錢也不要。」
就這樣,張玉華義務幫忙照顧孩子的好名聲傳開了,慕名找她幫忙的家長越來越多。
小區居民張女士是一名會計,2009年,她的愛人因工傷亡,留下一個上幼兒園中班的孩子,當時張女士無法正常接送孩子,情急之中她找到了素昧平生卻早有耳聞的 「愛心奶奶」張玉華,張玉華二話不說就答應為她義務接送孩子,這一接就是一年半,直到孩子上小學。這些年,張女士把張玉華視為家人,時常向她傾訴心裡話,就連自己的再婚事宜,都讓張玉華幫忙把關。如今張女士已再婚,生活幸福,對張玉華也一直心存感激。
2010年,住在小區9號樓的技術員小崔要去上海出差,因孩子無人照顧也找到張玉華幫忙。那幾天,張玉華不分晝夜地替小崔義務照看孩子,一日三餐給孩子準備營養可口的飯菜,晚上給孩子洗臉、洗腳,早晨給孩子穿衣、梳頭。等孩子母親回來後想要付錢表示感謝時,被張玉華婉言謝絕:「都是鄰居,舉手之勞而已。」
這些年,看到年輕夫婦帶孩子有難處,張玉華還會主動幫忙。
有一年,住在小區9號樓的幹部小楊被委派去援藏建設,愛人小王在一家賓館當會計,當時倆人的孩子才兩歲,就照顧孩子一事,夫妻倆產生了矛盾,張玉華得知此事後,主動提出幫忙義務照顧孩子,讓他們安心工作。「有時小王工作忙,回家特別晚,我就直接讓孩子在我家過夜了。」張玉華清楚地記得,三年過去了,等小楊圓滿完成援藏任務回來後,看著孩子長高了,長大了,懂事了,眼含熱淚深深地給張玉華鞠躬表示感謝。
值得一提的是,張玉華還在家免費開辦起了「四點半愛心課堂」,在華興小學的孩子放學後,家中無人照顧,就會到「愛心奶奶」家的「四點半愛心課堂」來寫作業,解決了不少「雙職工」家庭的後顧之憂,他們再也不會因為下班回來晚接不了孩子而擔心。
這些年,張玉華把「能讓別人快樂,就是我的幸福」當做自己的人生信條,對於有困難的居民她就會出手幫助。
採訪時,華興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張玉華雖然家境不富裕,但她做好事不是為了錢,更不是為了名。住在小區13號樓的一對夫妻愛打麻將,無暇照顧孩子,他倆便找到張玉華:「聽說你給別人帶孩子不要錢,晚上你就幫忙帶我家閨女吧,每月給你1000元錢。」張玉華態度堅決地回絕了:「你們有時間打麻將,沒時間帶孩子,給我2000元,我也不帶。」
十餘年來,張玉華為幫助他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她卻樂此不疲。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孩子們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們經常打電話喊著「想奶奶」,還會經常過來看望「奶奶」,有什麼事情也願意和「奶奶」說說,徵求其意見。正如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寫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奶奶和親奶奶重合了……」
「張玉華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幫助了幾十名學生,幾十個家庭,她的凡人善舉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也是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精神,一種甘於奉獻、助人為樂的偉大精神。」華興社區黨委書記劉曉博說。
據悉,這些年,張玉華先後被評為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石家莊市文明市民標兵、裕華區「身邊好人」、裕華區優秀共產黨員、裕華區優秀「五老」志願者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ca3f5aa26ef38035132ee1ecb229a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