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是一個群雄並起,猛將如雲的時代,但是張定邊無疑是最猛的。張定邊(1318—1417),沔陽人,陳漢皇帝陳友諒的髮小,雖然深得陳友諒信任,但是陳友諒心理陰暗、固執己見,雖信任卻也往往聽不見張定邊的建議,最終只能功敗垂成,但是張定邊若論勇猛當時天下無出其右者。
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和陳友諒一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洒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克。
當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偽降,張定邊曾力阻其行,陳友諒專橫獨斷,不納其言,致遭康橋之慘敗。
石灰山戰敗,陳友諒僅以身免,不思勁敵當前,整軍備戰,而一意孤行,急於稱帝,並以五通廟作行宮,張定邊哭諫不納,而分兵令其攻安慶而無功。
陳友諒稱帝改元,退守九江;又疏於江防,迨朱元璋之兵,逼近九江之西門,造成驚惶失措,謂兵從天降,幸得張定邊由安慶撤還之師,冒死爭戰,陳友諒才得以脫險,夜走武昌。
武漢為九省之通衢,有長江天塹之險阻,新敗之餘,不應急進動師,張定邊再三勸諒,首在安民息兵,整軍堅防,待機出擊。陳友諒不納忠言,我行我素,令製作大艦,擴充水師,集結舉國之兵,號稱六十萬,且載文武百官,孤注一擲。斯時定邊審時度勢,建議一支兵直搗南京,另一支兵圍南昌,可使朱元璋首尾不能兼顧。確實陳友諒不納忠言,空後防而深入南昌,南昌守將為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一面約日偽降,一面派使臣赴南京求援;陳友諒不吸取江東橋慘敗之教訓,而堅信朱文正的降城之約,實為緩兵之計,圍城八十五日不下,坐待敵之二十萬援兵從容集結,兵臨城下,再圖施展,已不可能。於是撤圍而入鄱陽湖,朱元璋之兵已布要隘,大戰鄱陽湖,火攻水寮,張定邊在關鍵時刻單刀直入,連斬朱元璋三員大將,但最終被常遇春用箭射傷,不得不退出,最後朱元璋占據先機,陳友諒頭顱中流矢而身亡,造成全軍覆沒。
此時,定邊身披百矢,猶冒死黑夜駕小舟,載陳友諒之屍,護諒之子陳理。奔武昌,立理為帝。朱元璋乘勝調軍圍困武昌,陳之元帥張必先被擒,而張定邊守城益堅,為時兩月,終以無外援,陳理幼弱無知,受胡美之誘獻城出降。
張定邊率一支兵,冒死突圍,逐鹿於荊襄之間,明知大廈已傾,自感擎天無力,而且士卒疲命相從,鬥志日趨消沉,於是勸慰士卒,解甲歸田,以待機復興,相注對淚,依依難捨。從此,張定邊改名換姓,混跡江湖,攜兒帶女,輾轉流離,終歸故里,出家為僧,心態超然,最終熬死了明太祖朱元璋,死於永樂年間,活了九十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