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1月,社保方面頻傳利好,很多省市召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要提高基本養老金待遇,有的地區還公布了預算,可以說,2023年養老金繼續上漲已經是手拿把掐的事情。根據2016年養老金漲幅持續下滑的趨勢,有關社保專家預測,2023年養老金上漲3.5%左右。
在退休群體中,企業退休人員大約1.3億人,他們對機關事業退休人員簡直是羨慕嫉妒恨呀!憑什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比企業人員退休待遇高出這麼多!機關事業人員在職時,工作安穩,工資高福利好,有權力有油水,退休後依然延續「紅利」。而企業退休人員的全國平均養老金不到3000元,難道坐辦公室的貢獻就比企業人員大?
所以,廣大企業退休人員呼籲,在2023年上調養老金中,給企業退休人員多漲10%,給機關事業單位按照平均3.5%上調,不損害他們的利益,讓低收入的群體慢慢追上來,共同實現人人平等、共同富裕。
【一】退休待遇的「雙標」機制不公平。
在2014年10月1日改革之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金計發辦法:按本人職務(技術等級)工資與津貼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
滿35年工齡的退休費按在職收入的90%計發;滿30年的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滿20年但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滿10年不滿20年的按70%計發。
按照這種計發公式,有的官員退休金能達到2萬多元,普通的人員也有七八千元。舉個例子:在一些縣城,事業編教師退休後都能拿到七八千元的退休金,遠遠高於當地企業退休人員2500元的三四倍,甚至遠高於當地的在職工資一兩倍。爺爺退休金遠高於在企業打工的孫子的工資。
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發公式,主要有三部分:個人繳費部分、社會統籌的基本養老金部分、過渡性補充養老金部分。2022年養老金的全國平均值在3000元左右,中位數在2600元左右,至少有1億人低於2800元。大家都知道在企業打工,工位不穩定,勞動強度大,績效壓力大,在職時工資只有公務員事業編平均工資的60%左右,退休之後只有40%左右。
【二】給企業退休人員多漲10%也是有道理的。
按照共同富裕、兼顧公平的原則,給低收入的企退人員多傾斜一些。企業退休人員在職時就吃虧了,退休後還吃虧,這有點說不過去。再說了,物價飆升,通脹飆升,在職平均工資上漲,生活成本上漲,兩三千元的養老金真的不夠維持體面生活的。
有些省市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比如,山西、北京等地區在養老金調整機制中,出台了一些實實在在向企業退休人員傾斜的舉措。簡單來說,就是體現出了工齡的價值,企業退休人員一年工齡摺合2元的價值、事退人員摺合1.1元,可見,對高收入的事退人員進行了控高。
有些社保專家說,一下子給企業退休人員漲10%不現實。我們要問,怎麼不現實了。從2005年至2022年連續上漲了18年,其中,最高漲幅24%,10%的年份也有10年。那個時代,國家還很窮,養老金卻漲幅大,現在GDP都121萬億了,有錢了,反而不能多漲了?道理說不過去。
【三】養老金並軌後,企業退休人員還是很吃虧。
機關事業與企業單位養老金在2024年實現並軌,事退人員與企退人員執行一樣的政策,即:也執行「定額、掛鉤、傾斜」三結合的調整模式。兩類人員一視同仁。多給企業退休人員多漲10%也就難已實現了,因為兩類人一樣了,不能區別對待哈。
但是,即使養老金統一上漲3.5%,還是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占了大便宜。道理很簡單,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高,基數大,漲幅一樣,上漲的金額就大呀。
比如,某公務員退休的老李,現有退休金(養老金)10000元,即使總體漲幅只有4%,老李拿到手的增長金額是400元。企業退休的老王,養老金只有2600元,哪怕給他多漲10%,到手的金額只有260元。
PS:這三類退休人員害怕了。一類是機關事業單位里不稱職的領導人員,如果實現養老金並軌,他們的優越感就彰顯不出來了。一類是事業單位的混日子的人,他們工作清閒,熬熬資歷就能拿上萬元的退休金,退休之後,日子更加滋潤,與企業人員接軌,相當一場災難。一類是機關里的闊太太、大小姐,跟企業人員並軌,體制內的優越感就不那麼強了。
PS:其實,討論統一的漲幅沒有太大的意義。國強民富,藏富於民,共同富裕,人人平等,就要實事求是地縮小貧富差距,加大向低收入群體的幫扶力度,比如,給養老金低於3000元的企業退休人員多漲1000元,而不是增長4%,才能慢慢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