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紅彬 | 九江文史——誰是吟詠廬山瀑布第一人?

2023-09-07     馮曉暉

原標題:滑紅彬 | 九江文史——誰是吟詠廬山瀑布第一人?

「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提起廬山,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想到廬山瀑布,都會不由自主地吟誦起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可以說,瀑布是廬山最靚麗的一張名片,《望廬山瀑布》是廬山最有名的一首詩。那麼,第一位歌詠廬山瀑布的詩人是誰呢?

陸儼少《廬山香爐峰》 編者配圖

帶著疑問,我翻閱廬山文獻,最終把目光鎖定在劉刪《登廬山》:

野煙出爐上,山花落鏡前。

危梁耿大壑,瀑布掛中天。

秦始眺宇宙,漢武上旌旃。

結廬分往籍,留艑映遐年。

好一個「瀑布掛中天」,短短五個字,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廬山瀑布的氣勢,也寫出了廬山瀑布的特點。廬山瀑布詩歌就在這樣氣魄壯闊的詩意中拉開了序幕,不斷演繹新的篇章,刷出新的高度。

這位揭幕者正是來自嶺南的劉刪。劉刪,字正簡,廣東番禺人。篤志好學,操行高潔,被舉薦出任州郡咨議。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亂爆發,大批文士南下至廣州避難,其中有一位名士徐伯陽。徐伯陽(516-581),字隱忍,東海(今江蘇北部一帶)人,是當時非常有聲望的人物。當他看到劉刪的詩文之後,大加讚賞,稱劉刪是「嶺左奇才」。

要知道,相較於中原和江南,嶺南長期被視為蠻夷之地,嶺南文士要想進入上層文化圈,何其艱難。而徐伯陽的到來給了劉刪衝破文化壁壘、走近文壇核心的機會。徐伯陽在廣州期間,經常跟劉刪等當地文士詩賦唱和,對於推動嶺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陳朝建立之後,朝廷延請劉伯陽出任晉安王侍讀,不久又改任司空侯安都的記室。甫一到任,劉伯陽就大力舉薦劉刪,稱讚他文辭出眾,品行端正,得到司空侯安都的認可。於是劉刪第一次來到京師,追隨在侯安都的左右。侯安都是陳朝名將,戰功卓著,同時又愛好文藝,經常召集文武之士,比試武藝,品評詩文。

據記載,天嘉元年(560)二月,侯安都討平王琳叛亂之後,廣召文武官員設宴慶祝,命文士賦詩,武將獻藝,分別進行評比,並頒賜獎金。當時參加宴會的有褚玠、陰鏗、徐伯陽、張正見、劉刪、祖孫登等人,都是當時很有聲望的文士。劉刪有一首詩為《侯司空宅詠妓》,借歌詠宴會上的舞女而稱讚侯安都的文才武略。陰鏗也有一首《侯司空宅詠妓》,與劉刪詩題相同,應該就是此次集會的作品。

廬山瀑布 編者配圖

在侯安都府上,劉刪頗受器重,與徐伯陽、張正見、祖孫登等人也相得甚歡,日子過得很是愜意。天嘉四年(563)六月,侯安都因恃功驕縱被陳文帝逮捕處死。劉刪失去了依靠,很可能就此返回嶺南。直到太建初年(569),劉刪再次來到京師,任臨海王長史,又與徐伯陽、張正見、祖孫登等人交遊唱和。史書中關於劉刪的記載很少,上述事跡是綜合排比多條材料才勾勒出的大體輪廓。

由於文獻不足證,現在還無法確定劉刪《登廬山》作於何年。這首詩使用了大量與廬山有關的典故,顯然對廬山有相當的了解。我認為劉刪之所以對廬山如此了解,應當是受到了張正見的影響。張正見,字見賾,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少年即有文名,曾得到太子蕭綱的稱賞。梁元帝承聖三年(554)任彭澤令,後因戰亂,避難於廬山。陳朝建立後,張正見還都,累官至尚書度支郎。正是這段經歷,讓張正見對廬山非常熟悉,不免時常向友朋講述廬山的故事。在張正見的影響下,不僅劉刪熟悉廬山典故,徐伯陽、祖孫登也同樣熟悉廬山典故。

有一次,徐伯陽奉命出使江州,擔任江州刺史的鄱陽王陳伯山於是率領眾人遊覽廬山,登高賦詩,結果徐伯陽、祖孫登二人率先完成詩作,得到鄱陽王豐厚的賞賜。可惜的是,他們的詩作未能留存下來。

劉刪《登廬山》雖然流傳了下來,卻是一首殘詩。最早記錄這首詩的是宋代陳舜俞《廬山記》,其中小字注釋「未見全篇」。細讀這首詩,只有對廬山景觀的概況性描寫,以及對廬山歷史事件的追述,並未言及登山的行程。在山水詩得到充分發展的陳朝,詩作顯然丟失了紀行和抒情的部分。

廬山瀑布 編者配圖

現存的八句中,第一句「野煙出爐上」,讓我們一下子想到了「日照香爐生紫煙」。沒錯,六朝時期,廬山最有名的山峰就是香爐峰,在許多詩文中香爐峰就是廬山的代名詞。廬山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廬山常年被煙雲所籠罩,時常「野煙出爐上」。順便說一句,雲霧也是廬山一張富有特色的名片,而第一位描寫廬山雲霧的詩人也是劉刪,他在《泛宮亭湖》詩中說:"孤石滄波里,匡山苦霧中。"苦者,甚也。可見廬山雲霧之濃。

第二句"山花落鏡前"說的是廬山石鏡。《水經注》:"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凈,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毫細必察,故名石鏡焉。"石鏡也是六朝詩文中經常提及的廬山景觀,如謝靈運說"攀崖照石鏡",張正見說"鏡似臨峰月"等等,可惜的是石鏡後來遭到人為的破壞,便不知所在了。

第三句"危梁耿大壑"說的是廬山石樑,《尋陽記》:"廬山上有三石樑,長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當年吳猛曾帶領弟子走過石樑,遇見神仙。第四句"瀑布掛中天"說的是廬山瀑布。《水經注》:"水出山腹,掛流三四百丈,飛湍林表,望若懸素。"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銀河倒掛三石樑"之句,應當就是源於"危梁耿大壑,瀑布掛中天"二句。

第五、六兩句"秦始眺宇宙,漢武上旌旃",說的是秦始皇、漢武帝分別登臨廬山的事跡。《水經注》:"秦始皇、漢武帝及太史公司馬遷,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鍾彭焉。"據記載,秦始皇於三十七年登廬山南麓一座山峰,稱讚該峰上與雲霄相接,賜名上霄峰。漢武帝則是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巡遊至廬山,在屏風疊下築羽章館。漢武帝下令封匡俗為大明公,按時祭祀。

第七句"結廬分往籍"說的正是匡俗的故事。慧遠《廬山記》:"有匡俗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際,逐世隱時,潛居其下。或雲俗受道仙人,共游此山,遂托空崖,即崖成館,故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焉。"匡俗在山中結廬隱居,後來得道升仙,僅留廬室,因此山名廬山,又名匡山。

第八句"留編映遐年"則是吳猛的故事。《尋陽記》:"吳猛乘舟,龍負而行。猛戒舟人閉目,舟人聞曳觸林木之聲,懼而竊窺,龍遂委其船山頂。"至今廬山還有一座山峰叫作鐵船峰。這八句詩,句句用典,意象邃密,其中尤以"瀑布掛中天"一句最佳。

最後再講個小知識:第一首以廬山瀑布為題的詩作,也是出自嶺南人之手。那就是唐代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嶺南人與廬山瀑布何其有緣!

滑紅彬(作者像)

【作者簡介】滑紅彬,1983年生,河北內丘人,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任江西省書院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讀後記】滑老師是九江的文史界的新銳,在廬山書院文化、石刻文化、詩詞遊記等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本篇不僅有對第一首廬山瀑布詩的考證,文章對全詩的解讀更耐咀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a82ac35dff38f61cadd2a68a9cccc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