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東北黑龍江「絲綢之路」

2019-12-10     滿族文化網


古代東北黑龍江「絲綢之路」

 歷經兩漢與唐宋元明清諸朝近兩千年的我國西北絲綢之路,與明代鄭和七次遠航開通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中的輝煌篇章。在我國西南古代有通往東南各國的茶馬古道;東南沿海各省古代也都有與朝鮮、琉球、日本、菲律賓等國貿易、文化交往的海上絲綢之路。

  東北地區,尤其是北部黑龍江地區,一向被稱之為偏荒之地甚至被叫作北大荒,似乎一直交通閉塞,與「絲綢之路」無緣。其實遠非如此。不過是因為地處偏遠,不為中原史家關注而已。草創於遼金,經元代,到明清時期日臻完善發展的東北——黑龍江絲綢之路,一條大通道自南向北貫穿遼吉黑大地,直通黑龍江下游地區與庫頁島。

  眾所周知,早在三千年前,以今天黑龍江、吉林東部牡丹江為中心居住地的東北先民肅慎人,已開始南移長白山地區,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交往。先秦古籍中關於「肅慎氏之貢矢」——「北土」貢品楛矢石砮就是明證。此後,遼西走廊和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海路,便成為中原與東北地區往來的通道。早在一千年前遼王朝初期,黑龍江地區已有一條海東路,又稱「鷹道——五國鷹路」,從遼西起經黑龍江省中部伸向黑龍江流域與嶺北地區。金王朝建都以後,向周邊地區又有所發展。

  元代,是東北地區交通網絡初步形成時期,古代黑龍江中部的絲綢之路也正起於此時。據《元史·兵志》記載,十三世紀九十年代忽必烈統一中國之後,在全國實行「站赤」制度,在全國十一個行省普遍設立「站赤」。「站赤」是蒙語驛傳的譯名,就是驛站。其職責是「通達邊情,布宣號令」。使用的交通工具「陸則以牛以馬,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元代的東北地區包括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南北和黑龍江下游與庫頁島、烏蘇里江東部沿海。遼陽行省管內的驛道共有十幾條,分南線北線,站赤120處,狗站15處。其中北線的東北路經交通樞紐西祥州(今吉林省農安東北),順松花江水路進入今天的黑龍江省,沿松花江在岸邊設驛站。貫通黑龍江省中部地區後進入黑龍江水路,直達元王朝征東元帥府所在地奴兒干亨滾河入黑龍江處。因黑龍江下游地區的少數民族冬季以狗拉爬犁為主要交通工具,早以使犬部聞名,沿江設有十五處狗站。狗站從元朝直到民國,千年不變。元代的這條「東北路」不僅使朝廷的政令得以傳布東北邊疆,而且促進了「極邊」的「水達達路」少數民族地區與松花江地區的交往,其中包括物品的交換,尤其是內地棉帛、絲綢、瓷器、鐵器開始進入黑龍江下游地區。也為明清時期的東北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其意義之重大是顯而易見的。

  朱明王朝對東北邊疆的重視程度,遠勝歷代歷朝。早從朱元璋統一全國之前,在征討元蒙在東北的殘餘勢力的同時,已開始招撫東北東部北部女真人等各部族。太宗朱棣在這方面更超過乃父。從永樂元年(1403)在綏芬河流域設立建州衛起,到永樂七年(1409),明王朝先後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設立一百三十多個衛。並於永樂九年(1411)在黑龍江下游奴兒乾地區設立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明王朝加強了對東北地區驛路的建設與管理,設立了許多水陸交通驛站。通往奴兒乾地區的水上驛路尤其受到重視。元代的東北路、明代貫通黑龍江省中部的絲綢之路——海西東水陸城站,從此正式載入明代——我國史冊。

  海西並非某城某地,是元明時指從松花江大彎曲處與呼蘭河(時稱忽刺溫江)以東松花江下游地區,即海西女真地區。這條交通線是松花江與黑龍江兩條江的水路,但在沿江村鎮設驛站,故稱水陸城站。《遼東志》與《全遼志》記海西東水陸城站,較元代多出一倍以上,有城站30處,狗站(水狗站)24處。城站的第一站底失卜站,又名韋口鋪,後人叫作第四鋪。即今黑龍江省雙城市南部松花江邊花園屯大半拉子古城,海西東水陸城驛路從此進入黑龍江省。先從陸地取直,經尚京站(即阿城市金上京遺址白城)轉入松花江水路,今天松花江沿岸各縣市均有驛站。

  這條水上驛路,從莽吉塔古城的藥乞站(在撫遠東黑瞎子島)進入黑龍江下游,一直到千里外的明王朝奴兒干都司所在地特林(滿涇站)。這裡是從遼金時期開始,冬季以狗拉爬犁為主要工具的「使犬部」赫哲人、費雅克人生活的地區。每到秋末黑龍江封凍,朝廷送來的棉帛絲綢糧米,以及奴兒干各衛所向朝廷所貢皮毛水產等物品,全用狗拉爬犁運輸,所以稱這些驛站為狗站。

  這條貫穿黑龍江省中部與黑龍江下游奴兒乾地區的明代交通線,其長度不少於一千五百公里,不少於我國著名的西北絲綢之路從西安到新疆我國邊境的路程。而且,這條驛路到最後一處狗站滿涇站並未終止,它還要繼續向前延伸到黑龍江入海口,到我們中國人叫作廟街的地方(今俄國尼古拉耶夫斯克),然後渡過鄂霍次克海韃靼海峽,登上時稱「苦兀」的庫頁島,然後折向南到庫頁島南端果伙。果伙隔海就是日本的蝦夷(北海道)了。可見海西東水陸城站這條驛路是連通庫頁島甚至日本「蝦夷」——北海道的。因此,稱其為東北亞絲綢之路也不為過。

  正是由於明代所創建的這三千里長的交通體系如此完整,如此完善,才使得中原地區(包括東北南部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產品——棉帛、絲綢、瓷器、金銀飾物與棉綢服裝、紙張、糧酒等物品,大量地進入黑龍江地區及其北部、東部的邊遠邊疆與庫頁島。而這些地區的土特產品,如貂皮、水獺、玄狐等名貴皮毛和珍珠、海參及海東青之類珍禽,也不斷運往內地,向朝廷進貢或換回綢緞衣物器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WbC8G4BMH2_cNUgrKU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