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三 14.《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2019-10-06   良知修行

近代西方列強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使中國社會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戰爭的推動下,晚清統治者發動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三次變革,三次變革都是在反侵略戰爭失敗後進行的,每一次變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拐點。

中國近代化是伴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展開的,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第一階段。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近代工業化的啟動與第一波的推進,對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科學教育及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一系列深刻變動。

1.洋務運動為中國經濟逐漸走向近代化創造了條件

(1)洋務運動在中國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幼苗。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正處於危機之中,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西方列強的侵擾。為了挽救其統治,洋務派從「練兵」「制器」開始,開始了以發展軍用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求強」階段。

隨著軍用工業的發展和洋務派認識的深化,他們懂得了「必先富而後強」,即經濟力量是軍事力量的基礎,於是洋務派在「求富」的思想下大力興辦民用工業,如開平煤礦、漢陽鐵廠等。同時還興辦了大批現代交通運輸企業,如輪船招商局,還有通行全國主要行省的電報及郵政事業。新式工礦企業的設置,改變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手工操作的生產方式,開始有了以機器生產為主要特徵的資本主義近代輕工業、重工業,為近代資本主義企業的產生起了示範作用。近代工業的出現,也帶動了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社會格局開始了較為深刻的變化,產業工人隊伍逐漸形成。


(2)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企業的興辦以及商品性產品的生產,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促使商品經濟發展,使傳統的剝削方式開始改變。洋務派在創辦民用企業時,主張「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權」,採取了招引私人投資的辦法,倡導商民附股洋務企業。我國早期創辦的、規模較大的近代民族工礦企業,大都通過洋務派向清政府申請「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洋務派確曾給予過一定的支持或扶助,如為這些企業向清政府請准貸款、墊款,解決企業資金不足的困難。這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開闢了道路。

(3)洋務運動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化的進程。

洋務派已認識到外國的經濟侵略對中國的危害,並提出發展本國的工礦、交通、電訊業以「分洋商之利」。

以輪船招商局與上海機器織布局為例,輪船招商局僅在創立的頭三年,「洋商少裝客貨,三年共約銀493.3萬餘兩。因與該局爭衡,減少運價,三年共約銀813.6萬餘兩。合計三年中國之銀少歸洋者,約1 300餘萬兩。」上海機器織布局成立後獲得十年專利權,它明確規定「無論華人、洋人均不得於限內另自紡織」,其用意在於使洋人在中國設棉織廠的「後患庶幾可免」。這表明洋務運動使中國市場不再是外國商品的一統天下,為中國經濟逐漸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2.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

(1)創辦新式學堂:

隨著科技和機器的輸入,對掌握這些技術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為了培養科技人才和應用人才,「授以機器工程之理論與實驗,以期中國不必需用外國機器及外國工程師」,洋務派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天津電報學堂、天津軍醫學堂等學校,這些學校以學西學為主,對學生進行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教育,直接為軍事企業和工礦企業輸送人才。新學堂培養出來的學生由於學習了外語、自然科學知識及專業理論和技能,成為具有近代化知識結構的應用型人才。

(2)注重留學教育:

洋務派認為要培養足夠的、合格的新式人才,必須派人到外國學習「遠適肄業,集思廣益」「使西人擅長之計,中國皆能因習,然後漸圖自強」。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從1877年起,又派出108人赴英法等國留學。從此以後,清政府中央以及一些地方督府不斷向海外派遣留學生。這些留學生接受了近代科技知識,親身感受到資本主義文明,文化知識結構和思想意識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回國後,倡導西學,成為新式知識分子。

3.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

洋務論者已把師夷之長、奪夷所恃與變法主張結合起來,這在封建主義的「祖宗之法」上開了一刀,在學習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洋務派中出現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張君主立憲的人。如郭嵩燾在1875年時提出「令沿海商人廣開機器局」的倡議,提出西方各國富強的根本,在於「朝廷政教」。可見,從仿造堅船利炮、師法工商技藝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務派對西方長技的認識已在不斷深化。在此思想的啟示下,19世紀80~90年代,中國出現了早期維新派,他們是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的。如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提倡設議院,從更深層的政治制度方面從事改革。

因此說洋務運動不僅只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同時還啟迪了人們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政治制度,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由於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當時國內外的環境決定了其只能畸形發展,洋務運動不可能獨立完成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但洋務運動給古老的中國帶來了許多近代化的新因素,它使中國有了西方的技術設備和生產方式,有了輪船、鐵路等新式交通工具,有了郵政、電報等新式通訊手段,有了新式學堂和翻譯、刊印西方書籍的機構。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文明,推動了中國社會思想的進步,推動了近代文化特別是科技文化的發展。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為挽救民族危亡,資產階級維新派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在戊戌變法時期形成的較完整的西學觀、教育觀、國家觀以及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體,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和全面進步,從而主導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構建。

1.中國近代較完整西學觀的形成

戊戌變法,是19世紀末中國仿效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全方位向西方學習的一次改革運動。西學的內容和態度都發生質的變化。洋務運動時期是船堅炮利的西學觀,只有少數有識之士和洋務派參與;戊戌變法時期的西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各個領域;在戊戌變法過程中,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以「上諭」的形式肯定西學,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合法性,這意味著,清王朝公開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及西學放在「師尊」的地位,把自己置於學生的位置。戊戌變法,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第一次較客觀地正視自己、評價自己在當時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現狀,從而引導國人開始轉變觀念、擺正位置、調整好心態,較客觀地認識當時的世界局勢,使國人對西學的優勢地位開始普遍認同並付諸實施。因此,戊戌變法時期形成的較完整的西學觀,為西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開闢了道路。於是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如雨後春筍般地被介紹到中國,人們都以西學為榮,當時一些報刊都以宣傳西學為主要內容,西學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

許多知識分子從傳統的八股之學轉向較完整的西學,先進的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努力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伴隨著他們自身的不斷升華,在尋求西學的道路上,終於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並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使中國最終擺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束縛。戊戌變法成為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轉折點,戊戌變法時期形成的較完整的西學觀,主導了中國近代先進知識分子向西方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2.中國近代完整、科學的教育觀的形成

戊戌變法關於教育改革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

廢八股、變科舉;創辦近代學堂;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學的模式,開辦京師大學堂。這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影響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戊戌變法中的廢八股、變科舉,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論依據的四書五經的否定。同時,戊戌變法時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學作為中國近代教育的新內容,為以後新文化運動的產生準備了前提條件。由於受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影響,在戊戌變法前後的一段時期,出現了包括強學會、南學會、時務學堂等在內的一批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學會組織,他們已經突破了封建主義的束縛,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對舊的封建專制制度產生了強有力的衝擊,使國人耳目一新。

把挽救民族危亡作為學會組織的主要宗旨,這充分體現了維新派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就是傳統教育達不到而近代教育必須做到的。知識分子群體的社會責任感的增強,是社會近代化的重要標誌。

其次,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戊戌變法明確規定變通科舉、廢除八股,把西學和中學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這為西學在中國廣泛、深入的傳播開闢了道路。在《京師大學堂章程》中,對學校教育的內容及課程設置等都進行了規定:「中西並重,觀其會通,不得偏廢。」「依泰西日本通行學校功課之種類,參以中學。」這些規定,完全打破了封建專制制度下的教育制度和考試製度,逐步確立了中國近代學堂的教學體制、內容和管理方法,促使中國教育向近代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因此,戊戌變法時期形成的較完整的近代教育觀和教育原則引導了20世紀初中國教育的近代化,特別是民主、科學、平等的教育觀的確立,使中國教育進入一個重大變革時期。戊戌變法促使中國教育由舊式教育向近代教育轉變。

3.新的資產階級近代國家觀開始形成

首先,在戊戌變法期間,先後頒布了一系列發展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措施,奠定了近代國家的雛形。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要求全面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來挽救民族危亡,它是以先進的生產方式代替舊的封建生產方式,代表了當時的世界潮流和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方向,戊戌變法是從制度上來挽救民族危亡,是完全進步的。

其次,戊戌變法時期,促使中國愛國主義的主導力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戊戌變法過程中,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已經初步登上了政治舞台,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戊戌變法後歷次重大愛國主義運動中,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成為運動的主導力量,走在時代的最前列。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近代先進知識分子成為革命的主導力量,從而從根本上決定了近代愛國主義運動的性質和發展前途。

戊戌變法時期,愛國主義內容和性質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成為近代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從而奠定了近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使近代愛國主義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水平。於是教育救國、工商立國、實業救國等思想及其相關的近代人才觀的提出,標誌著新的資產階級近代國家觀開始形成。

到20世紀初,隨著新型的西學觀和近代教育的宣傳和實行,在中國形成了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已經自覺拋棄了封建的八股文、科舉,轉向學習和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斷探索中國富強之道路、追求進步和真理。他們成為封建專制的掘墓人,是近代社會構建的主導力量。他們成為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引路人,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列。可以這樣說,戊戌變法在當時雖然失敗了,但在戊戌變法時期形成的西學觀、教育觀、國家觀以及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體,主導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構建,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徹底擊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從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進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歷史上稱「清末新政」。

1.清末新政的內容

(1)經濟體制改革

實施「獎勵實業」政策

1903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設立商部,統領全國實業發展。商部自成立後,制定並頒行商律、革命「恥言貿易」的舊觀念、獎勵在工商實業上有特殊貢獻的工商業者。這些政策的實施,一方面掀起了國內投資實業的浪潮,另一方面也推動了華僑回國投資的熱潮,這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商會的成立

1907年,清政府在京師設立商務總會,專門用於領導各「行業」或「同業工會」,由此,商會影響力擴散到全國。在商會的組織領導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以商會組織為紐帶,資產階級逐步形成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2)教育體制改革

科舉制的廢除

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制。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積極意義而又有極大社會影響的內容當屬教育體制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從廢除科舉制開始的。

科舉制度的廢除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人才選拔機制,割斷了社會精英與政治系統的傳統聯繫,破壞了封建制度原有的人才基礎,加劇了社會的分化與解體,從而促進了現代化的發展;另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廢除促進了中國教育的專業化、普及化,促進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新式人才的培養

廢除科舉制後,從恢復和擴建京師大學堂開始,各省先後創辦了高等學堂、中學堂、小學堂、各種職業教育和女子教育,由此出現了中國近代史上興辦新式教育的熱潮。在創辦新式學堂的同時,清政府通令各省選派留學生出國留學,鼓勵學成歸國,因此,20世紀初期第一次出現了留學的熱潮。

新政造就了新式人才,但這些人才又超出了新政的界限,投向了革命和立憲。所以,新政的推行,卻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

(3)軍事體制改革

改革舊軍制、編練新軍是軍事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清朝軍制的改革經歷了從八旗和綠營到湘軍和淮軍再到新軍的編制過程,同時在軍官訓練、陸軍和海軍訓練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政支持,使清政府的新軍在戰術、訓練、教育、裝備上都有所提高,達到了初級的近代意義上的軍隊水準。

清政府本想以新軍來穩固其搖搖欲墜的統治,然而,事與願違,新軍的產生和壯大,導致清王朝出現了愈加深刻的危機。

(4)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整飭吏治,合併和裁汰中央和地方的若干舊機構;二是頒行《欽定憲法大綱》,仿行立憲。

新政時期推行了一整套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民主內容,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改革措施流於形式,但最終這場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同時官制改革也奠定了中國近代國家的雛形。

2.清末新政對中國早期現代化啟動的積極影響

(1)經濟上,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工業化高潮。

(2)政治上,民主化得到一定程度發展。

(3)傳統社會全面解體,現代社會嶄露頭角。

現代化是一個整體,各種體制的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必然引起社會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的變化,從而導致傳統社會的全面解體。清末經濟、教育、軍事及政治各個領域的社會制度均發生或開始發生全面、系統的變革,對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隨著政府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創辦的新機構、廢科舉等各項措施的制定並付諸實行以及皇權在逐漸覺醒的民權意識衝擊下被迫接受了法律條文的限制、資政院、咨議局得到設立並開展活動等等,這就在封建專制政體上鑿開了一個民主政治缺口,標誌著中國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憲制度轉變。

總之,清末新政改革超越了諸多禁忌,衝破了幾十年來束縛晚清現代化發展的「中體西用」的阻礙,繼續沿著戊戌維新的道路前進,開始對中國傳統社會制度、組織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傳統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嬗變與分化,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轉型,使中國社會開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為民國初期政治現代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綜合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