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這些人農村秸稈變成「寶」

2019-11-25     鷹潭優生活

為改良土壤結構,防治大氣污染,推動秸稈綜合利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好余江區2019年第二批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11月22日,余江區在馬荃鎮漢溪村舉辦全區水稻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技術現場推進會。余江區農糧局、財政局、馬荃鎮等有關負責人及有關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附近農戶共計80餘人參加了現場會。

在推進會現場,機聲隆隆,農機手現場演示了水稻收割機械收割粉碎和水田高速旋耕作業路線等,技術人員講解了技術優勢、機械性能和操作原理等。參會人員紛紛表示,這場現場會科技含量特別足、作業效果也非常好。回去之後,將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本次推進會現場演示了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技術路線,幫助與會人員直觀了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的優勢和技術。秸稈全量還田負責人詳細講解相關技術和問題。
秸稈全量粉碎還田,不僅解決了農民在收割作物後拉運秸稈的問題,做到省時、省力,提高作業效率;同時,粉碎的秸稈深埋土層,進而轉化成有機肥料,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為以後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推動秸稈禁燒工作常態化發展。

「水稻作為我省主要商品之一,連續多年獲得了較高收成,滿足了廣大糧農增收致富的願望,當然在活動增產穩產的同時秸稈量也隨之增加,而利用秸稈還田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有效利用了農業廢棄物,還減少了因農業廢棄物處理不當造成的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火災隱患等。

稻草含矽、鉀量較高,稻草還田以後,顯著改善了土壤矽素營養條件。水稻是喜矽作物,矽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提高抗倒、扛病蟲害能力。稻草還田後可增加土壤中鉀的含量,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使土壤變得疏鬆,有利於水稻的生長。稻草含纖維素較多,分解較慢,有機質在土壤中積累較多,使土壤容重減輕,孔隙度增加,促進微生物活動和根系發展。」農糧局能源辦公室主任許小明表示。

漢溪村村民吳友發:「以前啊秸稈就是廢物,放沒地方兒放,堆沒地方兒堆,還不能燒,燒了就犯法。還要忙著秋收秋種,急著騰地。年年為這事兒著急。現在好了,秸稈還田,省錢省時又省力!」

接下來,余江區將不斷探索提升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科技水平,著重抓好秸稈綜合利用的契機,加強新方法、新技術的宣傳推廣,變廢為寶,逐步實現秸稈還田肥料化、原料化、飼料化等多種利用途逕取得良好效果。

來源:幸福余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Py8oG4BMH2_cNUgq9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