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蘇武,沒有人不舉大拇指稱讚的,因為蘇武有節。蘇武視節比天大,比命重。
蘇武被漢武帝派去出使匈奴,意外捲入由蘇武副手策劃的匈奴爭鬥。知道情況後蘇武選擇的方式是自殺,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傳》
蘇武想用自殺的方式來挽回漢朝的榮耀,避免受辱,但是被手下攔住。
沒有死成的蘇武被帶到單于帳下,接手此案的人是衛律。
衛律是胡人,他在漢朝受到重用。接著作為使臣被派往匈奴,返回半路聽到自己的好朋友,西漢的音樂家李延年等被誅殺。他怕受到誅殺就乾脆投降匈奴。
因為他很有才幹,很快成為匈奴的重要謀士,被漢朝視為心腹大患。
作為一個使臣,卻要接受異國的審訊,這本身就給漢朝帶來羞辱。蘇武見到衛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
拔刀自殺,這一次是突然發難,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過來,蘇武自殺成功,氣絕。因為搶救及時,氣絕半天之後又被救回來了。
蘇武的舉動展示一個使臣應有的節氣,捍衛漢朝的尊嚴,也讓匈奴方面折服。
所以匈奴方面希望蘇武能夠歸降他們。傷愈的蘇武面臨一場又一場的考驗。
先來一場威誘,衛律當著蘇武的面要斬殺這一次參加刺殺相關人員。當衛律的劍直接指向張勝的時候,這個策劃整個活動的主謀馬上選擇投降。當衛律的劍指向蘇武的時候,蘇武一動不動,反而把衛律大罵了一頓。
同時又將漢朝的國威宣揚了一次,蘇武用了很多例子告訴衛律得罪漢朝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蘇武傳》
蘇武自殺以及這種大義表現,讓匈奴方面更加生出惜才之心。威誘不成,那就用苦難折磨其心志。
先把他放到地窖中餓,餓了一段時間,結果蘇武沒有死。
蘇武怎麼活下來呢?
當時天下大雪,所以蘇武就吃旃毛,也就是一種毛織品。那時的皮毛肯定是真動物皮,如果換成現代仿的,那蘇武估計真餓死了。
渴了喝雪。
活下來的蘇武折服匈奴,但匈奴人不放棄,繼續折磨蘇武,並且扔下這麼一句話:如果公羊能生下羊羔子,你就可以回國了。
蘇武為什麼不再選擇自殺來捍衛尊嚴,而是選擇生存下去,這中間經歷什麼樣的思想變化,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蘇武為什麼能夠撐下來,這個答案史書清楚記載著。
這個要從他與李陵的二次交談聊起。
李陵,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帶5000兵馬深入匈奴之地,被單于以8萬兵馬圍困,李陵邊戰邊退,軍隊斷糧,又沒有援軍,最後彈盡糧絕不得已投降匈奴。
漢武帝知道李陵投降匈奴之後,十分氣憤,滿朝文武百官都在痛罵李陵變節。但是司馬遷根據李陵平時的表現,覺得李陵不是真的投降匈奴,而是暫時詐降,想選擇機會重新回到中原。
蘇武不選擇自殺,是不是也有這一種想法在呢?
漢武帝是力主對匈奴死戰的,出現李陵這種行為,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對漢朝的影響肯定很壞的。司馬遷的直言明顯不符合當時的輿論形式,或許漢武帝內心覺得司馬遷說的有道理,但對於司馬遷這種異調肯定要作出處理,太史公因此受到宮刑。
後來一則消息,將詐降的李陵變成了真降,他回不去了。
有消息傳來說李陵在為匈奴訓練軍隊對付漢朝,漢武帝就下令夷陵三族。因為有司馬遷的前車,滿朝無人再為李陵說話。不明真相的人們自然對李陵恨之入骨,這讓知常容想起崇禎皇帝殺袁崇煥的情景。訓練匈奴部隊的不是李陵而是一個叫李緒的人。李陵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就派人殺掉了李緒,但一切都無可挽回了。
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史記.李將軍列傳》
對於這樣的結局,李陵很痛苦,他在第一次被單于派去勸降蘇武的時候坦露了自己的心聲。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蘇武傳》
事實上蘇武也沒有將李陵看作是一個投降者對待。後世也並沒有將李陵當作變節者,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對李陵作出過這樣的評價。
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新唐書·列傳·卷十八》
當時李靖以三千騎兵夜襲定襄城,擊敗東突厥,李世民極度興奮之時說出這樣的話。他說李陵的功勞可以留在史書,那麼李靖的功勞古未有輩。
杜甫也曾經在《解悶十二首》說過:李陵蘇武是吾師。將李陵與蘇武並列。
在與蘇武結束第一次交流之後,李陵長嘆了一句。
「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蘇武傳》
蘇武你是義士,因為你守節了,我和衛律的罪已經不可能得到洗刷,犯的罪太大了,因為失節了。李陵的痛苦不語自表。
經過十幾年的苦難,蘇武終於可以回去了。
李陵又來了,這一次李陵是來祝賀的,在祝福蘇武回去可以名留青史。
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蘇武傳》
接著李陵又留下了淚水。
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蘇武傳》
蘇武你了解我的心,我現在已經不再屬於漢朝了,這一別就是長絕了。
漢昭帝在位時,掌權的霍光、上官桀與李陵關係很好,他們都知道李陵不是真心投降匈奴,所以希望讓李陵回去,但李陵說了一句:大丈夫不能反覆無常,再次蒙羞。
就一直呆在匈奴直到病死,結束痛苦的一生。有人說李陵為什麼當時選擇投降匈奴呢?
李廣,李陵這個家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護士卒,李陵帶著五千將士,可以選擇戰死。沒有武器白白送死,李陵覺得沒有意義。他覺得投降保全將士的性命,所以他選擇接受「變節」這個屈辱。這一點與三國的于禁一樣,為了三萬將士,于禁在水淹七軍之後選擇投降關羽。
李陵投降匈奴還有一個打算,那就是打算當曹沫,曹沫是魯國大將與齊國三戰皆敗,最後齊魯會時,他不顧性命抓住齊桓公,逼齊桓公還給魯國因為他戰敗失去的土地,最後齊桓公答應了。
李陵投降之後,也想用這種方式,否則他也不會聽到李緒在幫匈奴訓練部隊,他不惜自己的性命也要幹掉李緒,殺死李緒之後,大閼氏就想要殺掉李陵,幸好單于覺得李陵是人才,保護之下才沒死。
歷史並沒有給李陵機會,還沒有等李陵找到機會,漢武帝就直接夷了他三族。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蘇武傳》
我為漢武帝奮力擊殺匈奴,最後彈盡糧絕,名聲也壞了,母親也死,我想報恩也找不到路了。
蘇武與李陵不同,蘇武只面對一種選擇,那就是忠於漢朝,還是選擇保全性命。李陵面臨三種選擇,忠於漢朝,保全性命,保全士兵的性命。
蘇武為什麼能夠堅持下來呢?
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蘇武傳》
子為父死,無怨,這就是蘇武能堅持下來的原因。
李陵選擇保全士兵的性命。
不管怎麼辯解,李陵背叛漢朝投降匈奴是事實,哪怕有十萬個理由,不可能被原諒的,因為大是大非不需要選擇。
于禁當年投降時,曹操說了這麼一句話: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
曹操想表達的意思就是于禁你為什麼不去死,而是選擇投降,言下之意,你應該將自己的死節置於三萬人的性命之上,忠於魏國是最高標準。
漢武帝的想法估計也八九不離十。
如果漢武帝當時沒有夷李陵三族,給李陵時間,李陵在合適機會反出匈奴是肯定事件,那歷史上的記載就又會是另一種說法了。歷史並沒有給李陵機會,當時的輿論也沒有給李陵機會。
蘇武和李陵,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他的爺爺李廣曾經兵敗被抓,但是李廣裝死抓住機會殺掉匈奴騎兵,逃了回來。
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史記.李將軍列傳》
假設李廣當時被抓,逃不回來,留在匈奴,李廣又將面臨另一種困境。
蘇武當年如果自殺成功,或者被絕食之時就餓死了,那蘇武在歷史上的記載或許又是另一種寫法。
蘇武的節,李陵的淚,終究都是歷史,歷史沒有假設,只有發生。
時也!命也!蘇武與李陵都已作古千年,他們的事跡只供後人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