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賦予植物花草的涵義通常隱含了植物的某些特徵,而成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涉及了許多的植物典故及寓意。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與植物相關的成語趣事吧。
曇花一現
有《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原指事物難得出現,後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曇花:即印度梵語「優曇缽花」簡稱,為仙人掌科多肉類植物,花朵非常美麗。開花時間在晚上20~24點左右,可謂十分之短。
大家也許認為曇花是壽命最短的花吧,其實不然。曇花的開花時間為三、四個小時,可小麥的花只開5-30分鐘就謝了,所以小麥花才是世界上花期最短的花。
華而不實
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
「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
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
《爾雅·釋草》中對植物描述到,能開花的樹木叫做華,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植物會「華而不實」,只開花不結果呢?
1. 植物為單性花,如銀杏、桑樹,禾本科、葫蘆科等植物,花只有雄蕊是沒法結果的。
2. 植物為三倍體,這種植物的花沒有繁殖能力,所以是不會結果的,如中國水仙。
3. 雌蕊瓣化或退化的花,也是不結果的。如雌蕊瓣化的重瓣荷花或繡球莢蒾這種不孕花。
牛溲馬勃
宋·黃毚《謝兩浙陳運使許薦啟》:
「竹頭木屑;馬勃牛溲;
咸豫兼收;未嘗輕棄。」
又是牛又是馬的,但這成語與動物無關哦。
牛溲是車前草,有利尿功能,馬勃是一種真菌,可食用、入藥。
在古代,人雖認為這兩種植物雖然都不起眼,但如果懂得利用它們性能,那它們就有大用處。
所以牛溲馬勃這個成語,比喻一般人認為不起眼無用的東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裡可成為有用的物品。
藕斷絲連
唐·孟郊《去婦》詩:
「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
藕已折斷,但還有許多絲連接著未斷開,比喻沒有徹底斷絕關係,多指男女之間情思難斷。
作為植物運輸水和養料的組織,植物的導管內壁在一定的部位會特別增厚,成各種紋理,花紋中的木質纖維素,具有一定的彈性,有維護導管的作用。
藕被折斷時,螺旋導管會像彈簧一樣被拉長而不斷,一般可拉長至10厘米左右。所以藕斷絲連,是在保護它的導管啦。
緬甸蓮梗絲衣
桃之夭夭
《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原形容桃花茂盛艷麗,比喻事物的繁榮興盛。後逐漸諧音將「桃」改成「逃」,作為「逃跑」的詼諧語,形容逃跑得無影無蹤。
如明代《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
「妹子想起哥哥這樣賭法,貼他不富,連我也窮,不如自尋去路,為此跟著一個相識孤老,一溜煙也是逃之夭夭。」
從「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可見古人用詞也是隨心境而變的啊。
椿萱並茂
《莊子·逍遙遊》: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因大椿長壽,古人用以比喻父親,謂「椿庭」。
《詩經·衛風·伯兮》: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諼"同"萱","萱草"為忘憂之草,古人用以比喻母親,謂「萱堂」。
「椿萱並茂」比喻父母都健康,這是一個褒義詞。比如清·程允升在《幼學瓊林·祖孫父子》中就談到:「父母俱存,謂之椿萱並茂。」
樗櫟庸材
樗是臭椿樹,櫟則是櫟樹。「樗櫟」泛指不成材的樹木。比喻平庸無用的人。
樗櫟庸材,最早出自莊子的著作。
惠子對莊子說,家裡有一棵大椿樹,但匠人都不把它當作良材,此樹大而無用。
莊子反駁,若將它種到廣袤原野上,讓它為大眾遮蔭,不就發揮其作用了嗎?
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啊。
儘管有椿櫟庸才之說,但臭椿也並非一無是處。臭椿木材輕韌有彈性,易加工,耐腐朽,可用於建築、家具等。它還是很好的環保植物,可以用於重污染地區的綠化。
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凋謝的菊花,後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詞組,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
這個成語與蘇東坡有關。
他在詩中《九日次韻王鞏》寫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意思是既然已來了就不要著急回去,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賞花正好。
因為,如果等到「明日」,重陽已過,菊花凋零,那麼遊人覺得無趣,蝴蝶看了也愁啊。
不過現已多作「昨日黃花」,畢竟若「今日」才是菊花盛開的重陽節,那「昨日」的菊花該是含苞待放,「明日」的殘花,才是已經過了觀賞時候的啊,古詞還是得活用吧。
南柯一夢
南柯,就是一棵大槐樹朝南的一根樹枝。南柯一夢用來形容人生如夢,一場空歡喜。
典故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寫淳于棼醉後夢入大槐安國,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盡榮華富貴,醒後發覺原是在自家院裡做了一夢,而大槐安國不過是院中槐樹枝下一螞蟻洞罷了。
所謂榮華富貴,一切全屬虛幻。
槐樹,又名國槐,豆科槐屬落葉喬木。
在古代槐指代科考,舉子赴考稱踏槐,槐象徵著三公之位,舉仕有望,且「槐」、「魁」相近,古人企盼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因此,很多人都在自家院中種有槐樹。
而槐樹本身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吸引很多昆蟲來棲息。所以樹下有螞蟻窩,也就是大槐安國,就不足為奇啦。
葉落知秋
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
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向。出自《續燈傳錄》:「弦動別曲,葉落知秋。」
這裡的葉指的是梧桐樹的葉。
在古人眼裡,梧桐是百樹之王,地位很高。
傳說中它通明神諭,呼應宇宙,知時知令,
正如《花鏡》中所說:
「此木能知歲時,清明後桐始華。桐不華,歲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葉先墜。」
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句。
不辨菽麥
菽,豆類的總稱。《詩經·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
「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公元前573年,晉厲公死後晉國推選新君,大臣們怕年歲大的不好掌控,就說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菽麥都分不清怎麼能當國君呢?於是便立了14歲的周子。
其實這也是大臣們故意的,菽和麥一個是豆科一個是禾本科,分不清楚的是少數。只不過相比五穀不分,不辨菽麥比喻這個人白痴的程度更深罷了。
獨木不成林
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語出漢·崔駰《達旨》:「高樹靡陰,獨木不林」。
有人說崔駰可能沒去過我國南方,因為南方有種樹——榕樹,就是以獨木成林著稱的啊。其高達30米,枝冠向四面無限伸展,支柱根和枝幹交織形似稠密叢林。
又例如獨「草」成林——竹林。
竹子靠地下根狀莖,也就是竹鞭,在地下蔓延,萌發竹筍。有時看到的整片竹林,可能只是一棵竹子。
有人猜作為一次性開花植物,竹子一開花,就死掉一大片,或許是,竹林里竹子就那麼一棵吧!
(圖文來自園林植物賞析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