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新能源贏了業績,卻要輸了「中韓電池對決」?

2023-07-03     鋅刻度

原標題:LG新能源贏了業績,卻要輸了「中韓電池對決」?

撰文/ 陳鄧新

編輯/ 高 智

動力電池賽道,中韓對壘之勢有了微妙的變化。

日前,資本市場對LG新能源的預期揭開面紗:券商平均預計2023年第二季度其將獲得7425億韓元的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79.6%,環比增長17.3%。

這意味著,LG新能源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

業績向好之下,LG新能源為何依然「憂心忡忡」?中韓博弈動力電池,LG新能源越來越難出力?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搶地盤,到底要注意什麼?

碳酸鋰腰斬,業績走出至暗時刻

隨著2023年進程過半,中報成為動力電池賽道關注的焦點。

據外媒報道,韓國三大動力電池企業盈利能力分化嚴重:資本市場預計LG新能源的營業利潤為7425億韓元、三星SDI的營業利潤為4565億韓元,而SK On的營業虧損為2181億韓元。

復盤來看,LG新能源似乎苦盡甘來。

2021年第二季度,LG新能源的營業利潤為7243億韓元,創歷史單季營業利潤之最,這之後形勢急轉直下,同年第三季度營業虧損為3728億韓元,令外界大跌眼鏡。

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營業利潤為2589億韓元,而去年同期為3412億韓元;同年第二季度,營業利潤縮水為1956億韓元。

圖源:英為財情

「失速」,一度成為LG新能源的關鍵詞。

反映到資本市場,則是投資者大失所望,不得不用腳投票。

LG新能源2022年1月27日登陸韓國證券交易所,被譽為「這是一隻必須入手的股票」,然而上市之後卻高開低走,從首日的開盤價59.7萬韓元跌至36.8萬韓元,跌幅高達38.36%。

換而言之,LG新能源走出了至暗時刻。

之所以如此,與碳酸鋰價格大幅回落有莫大的關係。

據百川盈孚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年度漲幅超400%,到了2022年,均價一度突破每噸60萬元,而2020年下半年一度每噸還不到5萬元,一兩年時間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暴漲10倍以上。

如此一來,嚴重吞噬了動力電池企業的利潤。

邁入2023年,碳酸鋰跌下「神壇」,價格一度逼近每噸15萬元,之後有所反彈,但相對歷史高點也還是腰斬,從而緩解了LG新能源的成本壓力。

成本端之外,銷售端也有利好。

LG新能源的動力電池主要供應特斯拉Model 3與Model Y、福特野馬Mach E、大眾 ID.4等,美國市場的波動對其影響頗大。

巧的是,美國市場增長強勁。

據Counterpoint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美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同比增長79%,一舉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看,LG新能源的業績還有盼頭。

寧德時代出海,LG新能源守擂難

儘管如此,LG新能源依然笑不出來。

2017年,寧德時代打敗松下,問鼎全球動力電池年度銷量冠軍,拉開了中國動力電池壓制日韓的序幕。

這其中,最不服氣的當屬LG新能源。

作為動力電池賽道的最早一批玩家,LG新能源深耕歐美多年,技術底蘊深厚,足以與寧德時代分庭抗禮。

其上市之初,執行長權英壽公開叫板:「在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的全球競賽中,LG新能源將很快擊敗中國競爭對手寧德時代。」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LG新能源不乏短暫超越過寧德時代,但卻守不住寶座,寧德時代實際稱霸行業已有六年之久。

更為糟糕的是,比亞迪逐漸追了上來,2022年的裝機量與市場占有率雙雙與LG新能源持平,令後者的地位岌岌可危。

此背景下,不含中國的全球排名誕生。

據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4月,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LG新能源的動力電池使用量為24.1 GWh,去年同期為16.1 GWh,同比增長49.2%,但市場占有率為27.8%,與去年同期持平,勉強維繫了韓國動力電池的「尊嚴」。
與之對應的是,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使用量為23.0 GWh,去年同期為11.7 GWh,同比增長79.6%;市場占有率為26.5%,去年同期為20.1%。

數據來源:SNE Research

不難看出,兩者的差距微乎其微,照此下去LG新能源或再度被寧德時代反超。

對此,SNE Research表示:「到2023年,LG Energy Solution將在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上保持頭把交椅,但寧德時代持續強勁的增長正在威脅到LG Energy Solution的頭把交椅。」

簡而言之,LG新能源的「遮羞布」要擋不住了。

究其原因,出海成為「寧德時代」的關鍵詞,動了LG新能源的「奶酪」。

奧緯諮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在接受《商學院》採訪時表示:「寧德時代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實現了37.1%,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比例,出海,是寧德時代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的必然選擇。當國內市場增長遇到瓶頸,企業出海不一定盈利,不出海卻可能面臨死亡風險或者失去發展機會。」

須知,LG新能源是韓國動力電池的「領頭羊」,一旦其不能打了,勝利的天平就會向中國進一步傾斜。

加碼出海,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畢竟,磷酸鐵鋰電池無論是在中國或是在歐美,都成為了「香餑餑」,大眾、寶馬、福特、雷諾等知名車企均表示將在入門級車型中導入磷酸鐵鋰電池。

《MIT科技評論》表示:「磷酸鐵鋰電池更安全、更便宜,但最初它們不是歐美車企的首選,因為能量密度低、低溫性能不佳,甚至被認為是落後的技術。磷酸鐵鋰電池能走這麼遠,並且逐漸受到全球車企、儲能客戶認可,完全取決於中國電池企業的創新,這也讓中國電池企業成為全球一流企業。」

其實,不僅僅是寧德時代,加碼出海的成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共識。

據企查查的數據顯示,中國現存的鋰電池相關企業數量高達59754家,近一年新增689家,行業內卷肉眼可見。

這麼一來,出海成突圍方向。

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提速

據《證券日報》報道,2023年以來,欣旺達、璞泰來、遠景動力、億緯鋰能、龍蟠科技等中國企業紛紛宣布在歐洲、東南亞設立子公司及布局產能,欲通過本地化生產更貼近客戶並把握產業快速發展機遇。

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營銷副總裁張小聰表示:「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已經進入高度內卷狀態,而海外還是一片藍海,所以我們到海外去,以技術換市場。」

不過,出海的風險也不可忽視。

其一,存在不公平對待的可能。

以寧德時代與福特的合作為例,就遭質疑「只會加深美國對中國電池技術的依賴」,在極端情況下,不排除遭不公平對待的可能。

其二,推高了成本。

中國的產業鏈完善,這個優勢是海外不具備的,再疊加海外的人工使用門檻較高,從而推高了成本,關於此從台積電美國工廠狀況頻出就可見一斑。

其三,克服水土不服。

歐美的思維、文化、法律等與我國有較大的不同,增加了投資的複雜性,因而既要考慮要收益,也要考慮紮根,要避免出現水土不服。

總而言之,LG新能源雖然業績改善,但面臨的挑戰一點未減少,寧德時代在海外不斷侵蝕其地盤,而比亞迪僅憑國內市場就足以反超LG新能源。

那麼,LG新能源如何自贖,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9e97cda1127211a5454a1ec1761d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