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作為一個中國人,你要有一個中國人的自我定位,根基一定是國學。我們該如何定位?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究竟有沒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先搞清楚兩個概念:什麼是國學?什麼是核心價值觀?
國學的外延無所不包,凡中國的學問都叫「國學」。《四庫全書》把國學分為四個部:即經、史、子、集。經部就是十三經;史部包括二十四史;子部就是諸子;集部就是大文學家的文集。這樣的分類是對的,但還不夠。從內容上分,可分為五類或三類。這是古時候傳統的分法,很有經典性。中國的國學包括三個方面:義理之學:講道理的,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考據的;辭章之學:寫文章的,就是文學。排列順序是哲、史、文。我們現在顛倒了,叫文、史、哲。其實哲學是老大,義理之學應該是第一位的。後來認為分三類還不夠,再加兩個:經世之學,就是政治、經濟、法律,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科技之學,包括中國的科技,如四大發明、本草綱目等。義理之學來源於經典,所以經史子集也把經典放在首位。這就是國學的外延。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中華民族要復興,首先是文化,一定要復興中國的文化。所有學問萬變不離其宗,一定要有一個核心價值觀。離開它,就不能叫中國文化。這個核心價值觀就是和諧,「和諧」二字是貫穿整個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紅線。
和諧的概念最早出自《尚書·堯典》里講的幾句話,從中可以了解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東西。「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章明,協和萬邦。」這是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戰略。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就是選德才兼備的人把血緣大家族團結起來,這樣社會的基礎就穩固了。一個姓是一個大族,百姓就是一百個大族。進一步是協和萬邦。這裡關鍵是「協和」兩字。協和就是和諧。舜根據「協和萬邦」進一步提出一個核心價值觀,即《舜典》里的「慎微五典」(五教),要謹慎地把五教作為道德規範。五教從堯舜開始一直流傳到現在,已四千多年。五教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從「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中提出了這五個價值規範,用這個價值規範對全國進行教育,使整個黃河流域,包括蠻夷戎狄都接受這個教化,團結起來了,凝聚成一個整體。所以多元一體就是這兩件事,一個是核心價值觀,要和諧;一個是核心價值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規範。這樣就在中國的土地上把各個民族融合起來,成了一個和諧體。部族之間,人與人之間都要做到這幾條。這就打破了種族的界限,部族的界限。
到夏、商、周三代,建立了很大的國家。國家制定了相當於憲法的東西:《洪範》(大法)。根據這個憲法治理天下國家。憲法的根本精神是兩個字:王道。什麼是王道?就是無偏無袒,王道平平。這是對內。對外「先王耀德不觀兵」,不要渲染武力,只以道德使其臣服、歸順。中國不侵略,不稱霸。
再後來文化發生了危機,西周滅亡,「南蠻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南北夾擊,華夏文化面臨著隨時滅亡的危險,文化也要滅了。這時候齊桓公就要「尊王攘夷」,即尊重周王,抵抗夷敵。怎麼樣尊王攘夷,把華夏團結起來?維護禮儀,維護道德標準。結果成功了。以後逐漸靠文化的力量,靠精神支柱,並升華為哲學。和而不同,和為貴,和諧,都是那個時候形成的。如果沒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基礎,中國文化要達到自覺程度是不可能的。
在公元前600 - 前500年時期,全世界有個軸心期。世界上只有三個地方產生了哲學,希臘、印度、中國。這三個地方像軸心一樣產生了哲學,並不斷發展成為三個大的文化區域。中國文化覆蓋了日本、朝鮮、東南亞。中國領導世界文化潮流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此前,一直是孔子、老子所創造的文化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十七世紀以後,西方科學文明占了上風,成領頭羊。中國文化被壓了將近三百年(實際上只有一百多年)。一百年來,中國文化一直在奮鬥中求生存。這期間一些人把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忘了,一直搞全盤西化。
堯那個時候「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中國後來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也是家族的重要。家是中國社會的根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家族倫理。家搞好了整個社會都好。我們搞人民公社,把家庭取消,搞一大二公,錯了。改革開放後,我們從哪裡找突破點?搞家庭承包。這樣就要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要按堯說的,搞「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所以,和諧,和為貴,是中國發展壯大最根本的一條。應該從理論上認識這一點。和諧包括多層次:首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大和諧;天下國家,和諧萬邦,這是國際層面;在國內,上下、君臣也得搞和諧,家庭要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個人身心,自己保持和諧的心態。和諧無所不包。中國的國學,包括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等各個各個方面,全都貫穿著這個核心價值觀。譬如中國的山水畫也體現了和諧。國際上和親,如文成公主、王昭君。先秦哲學的儒、墨、道、法、名、陰陽,六家如何處理相互之間的關係?如何達到和諧?基本原則是: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每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把國家治好。所以應該兼容並包,和而不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西方文化講三爭:競爭、鬥爭、戰爭。爭是很容易的。中國文化講「和」,妥協、讓步、對話、交談。《周易》講「太和」。張載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所有的矛盾衝突用和化解,這是高明的。滿清政府用了大量漢人,搞和而不同,奠定了清王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基礎。
我們現在面對的矛盾很多,如果我們有智慧化解矛盾,就可以有生機,有活力,就可以持續發展。唯獨中國能夠舊邦新命。中國文化好在哪裡?和諧!我們學國學要學這一點。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