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熱」又來了
從5月初開始,上海小升初就拉開了本年度的擇校大戲。其中,上海華二初中的精彩表演,還給吃瓜群眾們增添了不少茶餘飯後的談資。
隨後,多個地市的幼升小、小升初大幕相繼拉開。現在,輪到了網紅城市西安。
最近,在各個平台都有不少關於西安升學的消息,什麼學區學位劃分公平不公平啦,孩子報名需要家長提供銀行流水啦,報不報民辦啦,搖號報名的比例有多少啦,一些家長甚至愁得晚上睡不著覺。
至於嗎?還真至於。
大約一個月前,曾經有一則新聞,因為疫情的原因,幼兒園普遍都開學晚。
於是,民辦園甚至決定不放假了。
開始筆者還以為是生存問題,畢竟幾個月沒開張,大家都面臨生存壓力,前一陣各地民辦幼兒園為了自救,賣早餐、賣烤肉的新聞也不是沒有。
然而新聞看到後面才知道,不放假主要是因為大班的家長太焦慮,他們擔心孩子的「課程」耽誤的太多,影響幼升小,唉~
至於嗎?
這個事,因人而異吧。
畢竟,在很多人眼裡,這個邏輯是連成線的:
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這輩子就完了。
當然,這個邏輯還可以繼續向下延伸到幼兒園。
我為啥「反對」擇校
聽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我們用上下限來劃出孩子的能力範圍,那麼一所好學校,能保證的是孩子的下限,但是,父母稍微上一上心,就可以大幅度、指數級地提高孩子的上限,換句話說,孩子的潛能空間有多大,要看父母。
不管孩子在哪裡讀書,背靠哪所名校,歸根結底,拼的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而且,嚴格來說,對於擇校,筆者(超人爸爸說教育)倒談不上反對,只是沒有那麼熱衷、那麼雞血。
因為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認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要遠大於學校的。
去年高考期間,有一男一女兩個特別引人注目的考生,女的是武亦姝,男的叫楊晨煜。
武亦姝比較有名,她的家庭教育故事大家也都聽得很多了,諸如父母從小陪孩子一起賽詩,關掉手機陪孩子等等。
楊晨煜以730的總分獲得了廣西高考狀元,並且是恢復高考以來的最高分,只有語文和理綜各扣了10分,數學英語都是滿分。
很多家長期望能從狀元身上,得到靠譜的學習方法,讓自己孩子也鳥槍換炮,但是,他們失望了。
記者採訪的時候,楊晨煜的媽媽說:
我不清楚很多人孩子都上初中了,還要來問我怎麼教育孩子,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教育孩子一定是在他沒有意識的時候給他打好基礎,讓他養成自覺的習慣,後面的路就很好走。
雖然沒有明說,但很明顯,這個「好基礎」,是在上南寧二中這樣的超級中學之前,就已經打好了的。
而且,筆者更信奉的是,想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自己首先要成龍成鳳,自己不努力,單純去要求、逼迫孩子,既難以操作,也欠厚道。
幼升小、小升初搖號要焦慮,搖不到好學校要焦慮,甚至於疫情耽誤了幼兒園開學,幼兒園大班提前補不了小學的課,也要焦慮。
竊以為,有不少父母需要改變心態,孩子的所謂起跑線,從來就不是名校,而是父母自己。
家庭,是比學校重要十倍、百倍的教育場所。
結束語
我知道,很有可能有些人會想,哇,你不擇校,也好啊,這樣的人多一個,我就少一個競爭對手,真是太好了!
呵呵。